APP下载

徐州:创建智慧型区域中心城市

2016-09-10邓传奇袁浩茗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17期
关键词:徐州智慧融合

文|邓传奇 袁浩茗

“智慧徐州”构建了“一把手挂帅、标准先行、规划引领、创新融资、市县考核”5大保障体系。

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战略区位优势,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

“智慧徐州”是徐州市“十二五”末和“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新主题,其总体建设目标是,围绕徐州作为新亚欧大陆桥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的总体定位,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迅速抢占“互联网+智慧城市”的“风口”。

计划到2015年,“智慧徐州”框架基本建成,“一枢纽、三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信息基础设施完善集约、信息资源充分共享、基础网络泛在融合,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城市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协同办公等政务协同平台、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等产业促进平台、市民融合服务等民生服务平台、智慧交通等城市管理平台。信息化助力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积极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后发超越。

计划到2020年,“一枢纽、三中心”全面建成,形成信息化与城市经济社会各方面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态势,信息技术引领企业创新变革,智能应用渗透城市管理全过程,信息服务深入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基础能级跃升,效能明显。通过智慧引领,成为经济跨越发展、城市运行高效、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一流的智慧型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信息化整体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国内区域中心城市典范。

“智慧徐州”建设情况

一是统筹建设智慧徐州枢纽,资源整合初见成效。根据智慧徐州总体规划,徐州以“信息枢纽”的理念和定位,扎实开展了各类资源的集约整合。空间地理信息库,为城管、公安、应急等十几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时在线共享,提供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内容以及GIS应用功能。数字城管将1776路监控与市公安局综合平台联通,加上奥体中心、高铁站等监控资源,全市共享视频总数已超过2万路。智慧水利将分散独立的实时水雨情、污水处理厂运行等15个系统整合,主汛期前还将接入城区排水系统,实现实时统一监测监控。徐州市智慧办先后组织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评审22个,核减重复投资或方案不成熟的信息化项目46个,完成已建信息系统整合归并30多个;通过系统整合、硬件集约、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直接节省信息化建设投资和人员维护费用超过1.5亿元,减少能耗用电80万度,全市各条线、各领域通过智慧应用,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达20亿元以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也显著提升。

二是融合构筑公共服务中心,经济社会效益凸显。突出信息惠民主线,促进智慧成果惠及于民。徐州市信息惠民融合服务平台于12月上线,围绕市民医疗生育、升学教育、就业创业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需求,提供了医疗健康、融合账单、智能出行等8个主题近800项公共服务,是目前国内服务事项最多、融合度最高、专业性最强、覆盖面最广的综合性、一站式信息惠民平台。市民卡提升工程实现公交车、公共自行车、出租车、水、电、燃气、有线电视和通讯缴费以及银行金融和小额支付服务等功能,初步实现了“一卡在手、便捷无忧”。社保卡提升工程完成了徐州各大医院的医保系统与周边4省联网,实现跨省报销,医疗资源服务范围扩大到淮海经济区5000多万人。智慧教育已完成城域网升级改造,构建起第一朵徐州教育云,全市510所学校建成较高水平的校园网,1261所中小学接入教育城域网,100%农村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汇聚各类资源84万条,占江苏省平台资源总量的39%。

三是协同推进高效政务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政务协同办公(OA)系统完成全市235家市级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及40家市级单位的内部系统建设工作,支持跨平台、跨地域、跨部门、多组织协同办公;行政审批提升建成企业设立“四证一章一备案”零障碍服务平台,开启证照办理新模式。建成的全国首个基于GIS的地税管理系统,综合运用地籍信息与已收税款比对,税收征管效率大幅提升;医保基金通过建设定点药店进销存信息管理、定点机构远程视频监控、网上监控和数据挖掘等信息化系统,形成了覆盖所有定点单位的全方位、全天候监管体系,累计节约医保基金超过3亿元。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建设交通诱导屏15块、大型指路导流标志153块;完成智能公交一期终端建设,全市161条公交线路、2275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GPS智能调度终端和3G视频监控终端,完成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信息平台的对接,初步实现了市区主要线路和区域的智能调度,实现运力提高10%,班次执行率提高到98%。

四是创新打造产业集聚中心,转型升级不断加快。企业智慧化推进行动广泛开展,两化融合深度推进,“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已在徐州落地生根。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超过150家,积极培育徐工集团智慧转型,被列为全国两化融合首批五大示范标杆企业和全国十大创新案例,主导制定了行业标准。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发展,规模以上企业电商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全市快递数量突破1亿件、同比增长66.7%,呈现爆发式增长;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10个,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培育了“前店后厂、两头在外”的沙集模式、“农产品基地(合作社)+网络”的李大楼模式、“农村传统工业+网络”的前八段模式,形成了“点上带动、面上开花、特色鲜明”的新局面。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试运行,与粤苏皖赣和新疆、甘肃、陕西、河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建立物流线上联系平台,逐步向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和金融业、物流业、制造业“三业融合”发展,徐州特色金融物流模式初现端倪。

“智慧徐州”建设成果

徐州市信息资源枢纽。徐州市信息资源枢纽是智慧徐州的“大脑”和信息资源的集散地,以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和信用5大基础性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核心,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为桥梁,搭建满足政务信息资源存储、传输、共享、应用、安全管理的运行支撑环境,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库和应用服务平台。目前,项目已57家部门单位的数据资源,梳理形成了523类的政务资源目录,实现了3100万条信息归集。

徐州市信息惠民融合服务平台。平台是市民享受智慧成果的“最直接体验窗口”,通过整合分散在各部门以及社会的数据资源,为市民提供享受服务的统一入口。平台通过电脑PC端、手机“智慧徐州”APP、微信公众号等三个渠道,提供了政务大厅、生活周边、智能出行、融合账单等8大主题近1000项服务,市民仅需动动指尖就能享受优质、贴心、个性的公共服务。比如平台的“智能公交”功能,提供公交的实时位置和到站提醒功能,已成为徐州上班一族的出门神器。

智慧城管。徐州智慧城管系统包含9个基础子系统和11个拓展子系统,整合公安、市政、园林等部门的监控资源1400路。目前,智慧城管的数字环卫、全民城管、数据共享中心、广告管理、渣土车管理等系统已建设运行,形成覆盖公共设施、市容环境、园林绿化、房屋建筑等领域的“大城管”格局,提高了处置效率,大幅提升了城市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智慧旅游。徐州市智慧旅游采用O2O模式,线上建立徐州旅游微信公共平台和徐州自主的OTA线上票务系统,线下打造徐州市旅游服务中心,实现了游客集散、旅游产品体验、旅游咨询、旅游大数据、旅游商品交易、旅游产品研发等6大功能,实现旅游与交通、公安、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实现一个网站、一部手机、一张旅游电子地图、一个服务中心畅游徐州,目前市旅游服务中心已经开业运营,今年还将实现全市4A以上景区全部建成智慧景区,3A以上景区及4星级以上乡村旅游点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

智慧水利。徐州智慧水利结合徐州水利、水务、南水北调三位一体的业务实际,建设防汛防旱指挥、水资源管理等八大系统,目前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DLP综合显示系统,实现从传统单一的数据采集向精确预报型决水利决策转变,使水利管理向更精准细分领域延伸,提高了在洪水、供水、水质污染等灾情的科学预判。

智慧交通。建设交通诱导屏15块、大型指路导流标志153块;完成智能公交一期终端建设,全市161条公交线路、2275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GPS智能调度终端和3G视频监控终端,完成视频监控系统与公安信息平台的对接,初步实现了市区主要线路和区域的智能调度,实现运力提高10%,班次执行率提高到98%。

智慧国土。作为全国范围内遴选的首批建设“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智慧徐州时空信息云平台顺利建成,目前为城管、公安、应急等十几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实时在线共享,提供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内容以及GIS应用功能。

智慧公安。徐州公安建设大数据“五大中心”,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步入案件发案持续下降,日均警情下降近一成,立案数下降近40%,可防性案件下降50%。

下一步打算

按照“聚焦产业、深化应用、协同共享、创新发展”的理念,我们制定了徐州市信息化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在具体的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一)强化智慧徐州建设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高度,决定着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科学规划是龙头,资源整合是关键。一方面,要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按照“十三五”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的要求,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注重与已有规划衔接,抓紧研究编制未来五年智慧徐州建设的战略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核心技术和运行流程,制定技术标准、设施标准、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尽快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一流规划,引领智慧徐州提档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协同应用。把简政放权与智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克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难题,加快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动共享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着力推动政策信息、政府统计、商务贸易、社会服务等数据的整合与利用。

(二)全力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我们以建设“宽带、融合、泛在、共享、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为目标,重点推进光网徐州、无线徐州、三网融合、信息安全“四大工程”,加快实现宽带网络升级提速、下一代信息网络全面布局。实施光网徐州工程,主要是通过宽带光纤化建设,增强互联网传输交换和智能调度能力,为物联网、泛在网及后期智慧城市建设构筑坚实基础。要着眼“全光纤、宽带化”,加快“广覆盖、深覆盖”,推动IP骨干网能力、光纤接入网能力“双提升”,确保如期实现出口带宽两大节点目标,力争早日突破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实施无线徐州工程,就是要打造高速、安全、泛在的无线宽带网络。要整合现有网络资源,持续提升4G网络带宽和承载力,加大WLAN网络建设力度,加强5G实验网建设,到2020年,实现4G网络城乡全覆盖,市、县城区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就是要加快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在网络互连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多媒体视讯网络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建成城乡一体的数字化、互动化、宽带化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实施网络安全工程,要坚持信息系统建设与网络安全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健全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切实提升网络安全感知能力、防御能力和处置能力。

(三)培育壮大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一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集成电路、新型照明等半导体产业,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称重电子等应用电子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领域全产业链,力争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二要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开发面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行业应用软件,不断提高软件产业中信息服务业的收入比重,加快拓展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力争到2020年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服务外包产业规模进入全省中等行列。三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抓住大数据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瞄准国家“大数据园区”目标定位,加快构建数据产业、数据民生、数据服务、数据政务四大体系,打造城市级大数据开发应用平台和区域性大数据交易平台,不断增加商用、政用、民用大数据服务供给,深入挖掘数据潜力、激活数据价值,有效催生经济发展新红利。四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与云计算产业。把“感知矿山”作为徐州市物联网应用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水平建设徐州国家安全科技产业园,集中突破智能传感器、智能传输、智能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打造全国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创新云计算服务模式,建好四大基础服务平台和淮海智慧产业园等基地,推进广覆盖、高质量、低成本的云服务。

(四)全面推动智慧服务普及应用。推进政府治理智慧化。按照“全过程、专业化、零障碍、低成本、高绩效”要求,统筹推进党政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县互通互联的电子政务平台,打造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联动、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政府服务模式,打破各级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权力事项集中进驻、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政务信息集中公开、数据资源集中共享,真正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以“精致、细腻、整洁、有序”为目标,整合构建城市管理智慧应用体系,重点抓好交通、国土、规划、城管、建设、环保、应急等智能城市管理项目,建设网络舆情监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12345服务热线后台支持等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国土、智慧水务等特色品牌,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高效化。

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把网络惠民、信息惠民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全面推广数据运用,切实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逐步消除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鸿沟”,让广大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五)促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创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为抓手,深入实施企业装备制造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大力促进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等推广应用,集中发展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新业态,融汇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推动新旧动能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0以上。二要推动信息技术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运输、创意设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构建旅游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平台。立足徐州特点和优势,更高水平引导各类电子商务业态和功能集聚,打造贸易创新、跨境电商、展示展销等特色平台,争创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三要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大数据资源整合,建立信息惠农服务平台,加快物联网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让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产品安全和扶贫开发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徐州智慧融合
疫散待春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融合》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