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动能新引擎促经济转型升级提速

2016-09-10文/梁

中国中小企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动能知识产权企业

文/梁 达

新动能新引擎促经济转型升级提速

文/梁达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效益提升,成为引领经济动能转换的优势产业。与此同时,新兴行业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动能、新动力展现生机,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新增长点。

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后期走势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可以认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效益提升,成为引领经济动能转换的优势产业,新兴行业和产品不断涌现,新动能、新动力展现生机,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新增长点。

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外部形势决定了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

从今年的经济形势看,世界经济继续受到一系列不确定和趋势性因素的影响,包括美联储加息的时间、速率和力度如何,全球超高债务水平对金融稳定可能带来多大威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连续五年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等。因此,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多数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连续下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表明全球经济仍正处于调整之中,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更趋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增无减。这些外部因素的复杂多变直接或间接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实施创新驱动

从国内看,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运行面临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去产能去库存与稳增长稳就业、融资难融资贵与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并存等两难多难问题,趋势性、结构性、周期性矛盾相互叠加。国内市场需求依然不振,经济运行中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分化现象明显,实体经济困难、市场预期不稳问题突出,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后期走势仍需要进一步观察。因此,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适应新趋势需要全面创新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抓住这一轮技术革命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创新,特别是需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等,来形成技术进步的新动力。随着美国推进“再工业化”、德国推出“工业4.0”等,全球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适应这一趋势也需要推进全面创新。

结构调整迫切需要解决新旧动能转换与稳增长的矛盾

新旧动能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目前来看,传统动能的减弱有持续加剧的态势,而新动能的增强由于结构变动、改革、创新等要素的高度复杂性以及不完全可控性,其动能的释放还不平稳。目前的经济增长要想在传统动能下行与新动能上行之间保持平衡,仍有待做出艰巨努力。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短期内新动能的增强尚不能完全抵消传统动能的减弱。因此,要把握好旧动能退出和新动能接续两者之间的节奏,既要顺应新旧动能交替的客观规律,又要避免旧动能过快削弱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造成不利影响,不能为了短期的增长速度,继续走过去高消耗高投入的老路,继续依赖旧动能而忽视发展新动能。

实现从要素驱动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变,需要新的动能

创新链条是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过程,有效的创新是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创新。因此,创新政策是综合性政策体系,包括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消除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改革不能仅限于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相配合,如产权制度和诚信制度建设,保护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加强创新要素培育和市场建设,如人才、技术、信息和多层资本市场等;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发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的作用。

国家赶超战略需要增强创新能力

纵观世界,许多发达的创新型国家都经历了从技术追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目前,我国的创新正处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增长快于GDP增长,研发支出总量居世界前列,研发支出强度超过2.1%,科学论文和发明专利申请等科技产出快速增长,居世界前列。产业技术发展正在从跟踪、追赶逐步转向追赶、部分赶超、少数领跑的阶段。但总体看我国还是技术和知识产权净进口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从总体上看,国家赶超战略迫切需要增强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依然任重道远

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十分重要,也具有高度的紧迫性。要顺利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就必须正视当前自主创新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破除各种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障碍。

与发达国家相比,研发经费投入仍有较大差距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量持续超过GDP增长。目前,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20%;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为2.10%,与发达国家3~4%的水平相比仍有较明显差距。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更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约占销售收入的0.9%,而发达国家企业的这一比例平均为2%。从人均投入水平看,显得较低,不到1000元/人。虽然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数量大幅增加,科学出版物数量约占世界20%,发明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等主要知识产权数量居世界前列,但知识产权质量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能力亟待提高。总体来看,中国的创新模式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改进创新为主,仍是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净进口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质量和模式亟待提升。

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积极性创造性有待激发

2015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数和研发人员总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高端的创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现行教育体制重视知识传承、轻视科技创新,重视标准化教育、轻视个性化教育的局面依然存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较强的趋同性,不能全面满足社会对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使用机制改革如打破人才流动障碍、允许科技人员带着成果离岗创新创业等,还有待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社保转移接续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的衔接落实。

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

从研发经费支出比例和发明专利比例来看,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市场主体,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2015年,我国研发支出中企业占比77%;我国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60.5%。但横向分析相关数据,企业创新主体“大而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大量专利未有实质应用。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创新激励动力需提升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国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尤其随着电子商务和新技术的发展,专利侵权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侵权人数众多、一窝蜂式的群体侵权以及屡教不改、变本加厉的重复侵权常常发生,创新型企业普遍反映专利维权存在举证难、赔偿低、成本高、效果差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创新的激励动力不足,有待提升。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创新收益大于创新投入的时候,创新主体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目前,我国的各项创新激励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没有为创新活动提供强大持久的激励,一些已有的激励政策也未得到全面落实。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下降

2007~2010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进口比重上升4.7个百分点,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品进口比重下降了3.6个百分点,特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进口比重下降尤为显著。2004~2009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平均产值增加值率不到美国的50%、德国的60%,约为日本的63%和韩国的86%;而低技术制造业的平均产值增加值率大约是美国的84%、德国的97%、日本的76%和韩国的127%。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竞争力弱化问题

截至2015年底,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4亿人,占总人口的10.5%,且每年以10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表明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快,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据有关部门预计,到2053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约占总人口的35%。人口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正在迅速减弱。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对劳动力供给的约束,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加速攀升,低成本优势已出现明显逆转,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和技术研发能力。传统的成本与价格优势逐渐弱化,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份额被周边低成本国家侵蚀。

加快实施创新强国战略,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增强国际竞争力

要围绕构筑引领型发展的支撑基点,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新体系,针对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国家发展空间拓展提供支撑。要加快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攻关,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科研基地,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引导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对话机制,吸收更多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技术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

加快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要强化创新型人才的激励、评价与服务,研究制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和办法,并开展试点,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制度,修改完善评议指标,加大对发展潜力和实际贡献的考量。要突出对重点领域高精尖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强化对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大科学工程研究计划。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开辟专门渠道,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并落实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建立创新导向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环境,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动力

政策重点要从科技政策为主到围绕创新各环节,改革重点从突出科技体制改革延伸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一整套推动创新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政府支持创新的方式从点对点为主转向以普惠性政策为主,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严格统一执法和政府采购政策等,打通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道,使创新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获利。

构建促进创新的体制框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诚信制度建设,保护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培育高素质创新要素,如人才、技术、信息和多层资本市场等;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发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的作用。

猜你喜欢

动能知识产权企业
企业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