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河流域文明探秘乌尔第三王朝贡物调拨中心的档案箱封泥

2016-09-10晁雪婷董晓博

大众考古 2016年2期
关键词:乌尔绳结中空

文 图/晁雪婷 董晓博

两河流域文明探秘乌尔第三王朝贡物调拨中心的档案箱封泥

文 图/晁雪婷 董晓博

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前2004年)是苏美尔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是继阿卡德帝国、古提王朝之后,苏美尔文明的复兴和鼎盛时期。随着行政事务的增多,第二代王舒勒吉(Šulgi)在其统治的第38年,建立了一个负责调配各地贡入品的王室贡物调拨中心ü ü普兹瑞什达干司(É-Puzriš-Daĝan),遗址位于现在伊拉克的德莱海姆(Drehem)。普兹瑞什达干司是帝国最重要的贡物管理机构,在乌尔第三王朝的经济和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档案泥板 

加封套泥板

20世纪80年代的德莱海姆遗址

新苏美尔原文数据库(BDTNS)

普兹瑞什达干司的泥板文献由于当地人非法盗挖、贩卖,流散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原来的档案秩序被完全打乱。19世纪末,西方学者开始逐步对德莱海姆出土的零散文献进行临摹和拉丁化。进入21世纪,西班牙马德里高等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泥板文献进行整理,集合成网络数据库ü ü新苏美尔原文数据库(简称BDTN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启动《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工程》(简称CDLI),陆续整理上传各时期已刊发或未刊发的泥板文献。时至今日,BDTNS及CDLI共收录德莱海姆出土的泥板文献逾1.6万件。这些文献中,绝大多数为档案泥板(Tablet),记录每日的贡物收支情况,及以月、年为单位的账目汇总;还有少量加封套泥板(Tablet & Envelope),用于档案传递;另有一些档案箱绳结封泥(Bulla)和档案箱标签(Archive Label),前者用于档案的封存并加盖象征公权的滚筒印章(Cylinder Seal),后者则主要便于档案的保管。

乌尔第三王朝是继阿卡德帝国之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又称“新苏美尔时期”或“苏美尔复兴”。乌尔第三王朝共历五王108年(公元前2112~前2004年):乌尔那穆(公元前2112~前2095年)、舒勒吉(公元前2093~前2046年)、阿马尔辛(公元前2045~前2037年)、舒辛(公元前2036~前2028年)、伊比辛(公元前2027~前2004年),主要城市有乌鲁克、尼普尔、乌尔、温马等。第二任王舒勒吉统治时期是乌尔第三王朝的鼎盛时期,舒勒吉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乌尔出土的数以十万计的经济档案,都出自舒勒吉统治时期及其以后,是研究乌尔第三王朝的重要史料。

亚述学网站

中空球体绳结封泥 

中空多面体绳结封泥

档案箱绳结封泥的特征及类型

古代两河流域的泥板档案多数保存在容器中,文献记载盛装泥板的容器一般由芦苇编成或皮革制成,苏美尔原文分别为gipisan和kušdu10-gan,称为泥板篮子、泥板袋子。由于芦苇和皮革的易腐性,考古发掘出土的盛装泥板的容器,一般为经过烧制的泥制盆或罐。封存泥板档案时,先用绳索(可能为芦苇绳)缠绕容器口并打结,再用湿泥垂直包裹绳结,等到湿泥完全晾干,便不能轻易打开,密封绳结的湿泥被称作档案箱绳结封泥。根据CDLI提供的照片,可以看出绳结封泥外部有用楔形文字记录的账目汇总和象征公权的印章。楔形文字书写痕迹很深,能较清楚地读出内容;而印章一般盖压的较浅,尤其是覆盖在文字上面的部分,只是轻轻压过,以免影响被覆文字的阅读。另外,印章在封泥表面滚压时,一般会刻意把印章中的文字部分留在封泥的空白处或文字稀疏处,加大滚压力度,当多次滚压时也会重复印文部分。这说明印章应是在账目汇总文字之后盖上去的,覆盖封泥一周是为了防止封泥上的内容被篡改,使印文清晰是为了表明封泥的责任人,并赋予封泥权威性,无关人员不得打开。如要查验档案箱内的泥板档案,需在管理者的监督下方可打碎绳结封泥。

P.Steinkeller在《乌尔第三时期的印章使用惯例》(Seal practice in the Ur III)一文中认为,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Bulla(即档案箱绳结封泥)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包括三大类:严格意义上的绳结封泥;矩形或形状不规则,有贯穿孔的标签(Tag);左侧有非贯穿孔,且有专门术语“pisan dub-ba...ì-gál”(泥板箱……放置了)的档案箱标签(Archive Lable)。

但是,在乌尔第三王朝贡物调拨中心,档案箱绳结封泥与档案箱标签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外形上,封泥为中空球体或中空多面体,直径在20~60毫米之间,最大的有62 x 62x ?毫米 ,最小的只有22 x 28 x 10毫米。封泥包裹绳结于其内,对破碎的封泥进行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内部绳结的形状;标签一般为矩形,比普通泥板略小但更厚,且左侧有一或两个非贯穿孔,便于穿绳悬挂于档案箱外。其次,从功能上看,封泥更强调密封保险作用,保护档案箱不被无关人员打开,泥板档案不被随意取阅;而档案箱标签更强调提示作用,方便地表明泥板箱内的文件类型、收支数量、经手官员及时间等重要信息。另外,档案箱标签上没有印章,但其内容中有专门格式性术语“pisan dub-ba...ì-gál”(泥板箱……放置了);绳结封泥在内容上无固定术语,但一般都加盖印章。因此,本文所讨论的Bulla 限定为P.Steinkeller所称的严格意义上的档案箱绳结封泥,以外形(中空球体或中空多面体)、印章为划定标准。

档案箱绳结封泥内部观察

蜡制绳结复原

档案箱绳结封泥的书写方式及内容

档案箱绳结封泥的形状无特殊含义,但两种不同形状的封泥(中空球体封泥和中空多面体封泥)的书写及盖章方式略有不同。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苏美尔人的书写和阅读习惯是横向从左到右。由于中空球体封泥垂直包裹在绳结外面,因此书吏需将封泥顺时针旋转90°,握在手中书写,在绳结封泥外部可看到书吏留下的清晰指纹。而盖压印章时,则要将封泥放回垂直位置,横向水平滚压。中空多面体封泥的文字书写方式与中空球体封泥相同,都要将封泥顺时针旋转90°,不同的是中空球体封泥只有一个环形面,文字集中于封泥朝外的部分,而多面体封泥有三个或多个平面,文字一般写在朝外的一面,当文字较长时会写在其他侧面。另外,多面体封泥上的印章一般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在每个面上纵向滚压。

普兹瑞什达干司作为各地向帝国中心进贡牲畜和其他财物的集散地,规模庞大,在此地出土的泥板文献主要有收入和支出两大类,记录了每天贡入和交纳的贡牲详情(包括数量、种类、品级等)及贡品的分配去向。收入类主要包括“接管(ì-dab5/íb-dab5)”文件和“收到(šu~ ba-ti)”文件,前者记录官员收入的活牲,后者记录官员收入的死牲或谷物、金属和其他无生命物品。支出类文件有zi-ga和 ba-zi两种书写形式,在贡牲中心建立早期的档案文献中,支出牲畜或物品时一般使用分词zi-ga(“支出”),中后期改为谓语动词 ba-zi(“被支出”)。

绳结封泥的作用是封存档案箱并对其内账目进行汇总,因此其文件类型与账目泥板相同。根据BDTNS及CDLI提供的有拉丁化或可根据照片释读的93篇文献为基础,可对绳结封泥上的账目汇总文字进行相应分类。

将死牲类文件单独分组是因为此类文件比较特殊,与其他类目不同,其绳结封泥上的印章不属于档案专员,另有8篇绳结封泥由于缺损或关键性内容缺乏而无法对其进行分类。观察绳结封泥上的账目文字分类可以发现,每种文件所对应的绳结封泥都有不止一种写法,详略程度存在不少差异。以支出类文件为例,书写范式有三种,由只有“支出”字样到加入经手官员名字,再到加入账目详情描述,随着详细程度的不断增加,数量也越来越多,二者成正比例关系。据此推测,支出类档案箱很可能经过了多层密封,首先按照账目详情进行归类,在绳结封泥上详细记录。当保存到一定数量后,再将其装进更大的档案箱里,这时便要根据接手的官员进行分类,而省去账目详情。随着封存档案的继续增多,最后会汇总装入只标明文件类型的大档案箱中。这种推测是否也适用于其他文件类型,还有赖于更多出土文献的佐证和研究。

中空多棱柱体绳结封泥临摹图及封泥文字翻译(编号:MVN 10 245)

档案专员的职责及地位

古代两河流域有在档案文件(包括经济文书、法律判决、契约、书信等)上加盖滚筒印章的传统,多数印章带有印章主人的姓名和头衔、其父亲或上司的姓名和头衔,许多直属于国王的官员,印章还会提到国王的头衔,如“某某国王的仆从”,据此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在档案文件上加盖印章的一般为直接责任人,如借贷关系中的借者一方、买卖关系中的卖者一方,具体到乌尔第三王朝贡物调拨中心的经济档案,则通常由接收方(ì-dab5 / šu~ ba-ti)或专门的“经由官员”(kìšib)加盖印章,其姓名一般会直接出现在档案文件中。而频繁出现在档案箱绳结封泥上的滚筒印章的主人,分别有四名官员:那冉伊里(Naram-ilī)、沙拉坎(Šara-kam)、卢旮勒伊提达(Lugal-iti-da)和巴巴提(Ba-ba-ti),他们四人只是加盖印章,并不直接参与泥板档案记录的贡物调拨。四人之间的关系目前学界没有统一认识,其中一种推测认为那冉伊里和巴巴提是前后任,另两人是巴巴提的下属。据此可知,贡物调拨中心设有专门的官员来负责档案的密封及保存,可称之为“档案专员”。档案专员兼做会计,负责对档案箱内的短期同类账目文件进行归纳汇总,写在档案箱绳结封泥上并加盖印章。

四名档案专员中,那冉伊里为贡物中心正式成立之前雏形司的重要运送官员,地位很高,印章头衔为“国使和看门人”(sukkal ì-du8)。沙拉坎为吉尔苏地方总督,他与卢旮勒伊提达的印章头衔均为“书吏”(dub-sar),这是乌尔第三王朝对行政、司法和经济等管理官吏的统称,一般指具备受雇资质的文职官员,有些人能够晋升到高级职务。巴巴提为舒辛王后的弟弟,位高权重,印章头衔为级别很高的官职名称ü ü“档案员与审计官” ( ša13-dub-ba šà-tam)。

结合印章的外观、图案及印文,也可以分析档案专员在整个贡物调拨中心所处的地位。乌尔第三时期印章上的图案较为固定,大部分中级官员的印章均是引荐类主题,图中官员正在被引荐给国王,坐在王座上的国王伸出右手迎接官员,而被引荐的官员,前后有两位头戴牛角(神的标志)的天使女神引领,前面的女神牵着他的左手,他的右手竖立在嘴和鼻前向国王致敬。档案专员那冉伊里、沙拉坎和卢旮勒伊提达的印章属于这一类型。高级官员印章上是会见国王的主题,图中只有站立行礼的官员与坐着的国王,最后一名档案专员巴巴提的印章属于这一类型。从印文内容看,中上级官员的印文一般为“王室仆从类”,书写范式为“某某国王(描述性语言)……某某官员是你的仆从”,前三名档案专员属于这一类;而高级官员印文一般为“王室赠与类”,书写范式为“某某国王(描述性语言)……某某官员(描述性语言)……被赠给他的仆人”, 最后一名档案专员巴巴提的印章属于这一类型。

综合档案专员身份、头衔、印章图案及印文不难看出,这类专门负责档案封存的官员在整个贡物中心享有很高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尤其是后期的巴巴提,甚至有可能统领贡物调拨中心的整体运作。

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文明最后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建立的王室贡物调拨中心是整个帝国繁荣强大的缩影。贡物中心的档案管理体系适应当时经济行政文件大量出现的需要,服务于贡物中心的整体运作,对当时的账目汇总、档案传递及密封保存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后世研究当时的档案管理体制提供了珍贵史料。绳结封泥的使用、对档案封存的重视体现出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经济活动的有序,行政管理的高效,也是乌尔第三王朝中央集权强化、管理制度革新的有力见证。

(作者均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滚筒印章是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独特的创造,多为石质,也有象牙、牛骨、金属、陶泥等其他材质。这类印章呈圆柱体,有些为中空圆筒,可穿绳悬挂,圆柱表面阴刻有各类图案及印文,通过滚压可以形成连贯、对称的浮雕式图案,相较于平印,可以承载更多更丰富的内容。滚筒印章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是印章持有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以用做“签名”,也可用来封检储物容器及仓库库门。其图案题材是当时宗教、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生活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河流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

档案专员巴巴提印章临摹

猜你喜欢

乌尔绳结中空
活动名称:印加奇普绳结(INCAQUIPU)数字
世界的真相
死于果实
一种滑翔伞用手柄及其成型模具
专访乌尔善红卫兵大战日本僵尸会成经典
小麦茎秆与电线杆
“解绳操” 防健忘
打绳结
异型挤出技术及常见制品研究
言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