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汇率指令流
2016-09-10王旭许莎张璇
王旭 许莎 张璇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以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视角研究外汇市场价格变化逐渐成为汇率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外汇指令流的引入又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微观理论支撑。本文梳理了汇率理论中有关指令流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汇率变动 市场微观结构 指令流
一、引言
在汇率理论演进发展的进程中,宏观汇率模型的研究方法一直都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短期内汇率的剧烈波动以及宏观基本面与汇率波动无关的两大难题出现,却无法用宏观模型对其进行很好的解释时,学者们开始转而向微观层面寻求问题的解答,于是自上世纪90年代,有关汇率决定的微观市场结构理论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汇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指应用市场微观结构方法的新工具对外汇市场进行研究,以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相对于宏观汇率模型而言,这一理论有三个很重要的前提假设:第一,市场中存在私人信息,私人信息并不是人人共享的,而且相对于公开信息而言对未来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宏观模型则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可得的;第二,市场参与者存在异质性,参与者的异质性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交易目的的差异性、分析方法的不同以及交易过程中的信息量的不对等,宏观模型则认为所有的交易者都是等同的,;第三,不同的交易机制对于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市场中的交易机制主要分为直接交易(无经纪人)和间接交易(有经纪人),宏观模型里的观点则认为价格与交易机制无关。基于上述假设,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把外汇市场中的价格波动看作是无数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汇总的结果,而反映交易行为最重要的变量就是交易的指令流(Order Flow)。指令流代表了市场中全部交易订单的集合,客户买进为正的指令流,卖出为负的指令流,因此指令流反映的是一段时期内的交易量。外汇市场中外汇价格变化受指令流影响的过程如图1所示。
当研究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学者们把关注点集中在指令流上时,发现指令流上能传达的信息远远不止数量、价格、买卖价差等,还包括其它一些重要信息。指令流传达的信息主要分为两种,第一,它是信息的加总器Lyons(2001),不仅可以传递宏观基本面的公开信息、私人信息以及未来的信息,还可以传递关于外汇投资收益的信息和贴现率的信息。从这方面来说,指令流的基本作用是信息中介;第二,指令流是金融资产被交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关于现金流的未来期望值的一种信号,在外汇市场中,这些现金流是与两种货币之间的利差是密切相关的,这个层次上的指令流更多的是起到一种预测功能。
二、汇率理论中的指令流研究
(一)汇率波动、指令流与宏观基本面的关系
如前所述,传统的汇率波动研究是采用宏观汇率模型的方法,只注重基本的宏观变量,如利率、物价和政策等对汇率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模型对汇率的解释力度在很多学者看来是不足够的,于是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Meese(1983)和Rogoff(1988),Frankle和Rose(1995),Cheung、Chinn和Pascual(2002)所作的关于宏观汇率模型研究汇率的研究表明,传统宏观汇率模型对短期内汇率波动的解释能力远不及随机游走模型。Lyons(1995)则对于宏观经济模型中一直困扰着经济学界的一大问题——外汇市场交易量巨大产生的原因,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第一,事件的不确定性(event uncertainty),当市场上出现对投资者们有利的消息时,他们便会扩大交易量,当市场上没有出现很明确的消息时,他们便不会贸然进行交易;第二,烫手山芋现象(hot potato),做市商为了冲销交易者的头寸带来的其它风险,便频繁地进行交易以寻找到合适的头寸接受方,这时的一部分交易便通过“烫手山芋”效应不断地被传递给下一个做市商,导致最终的交易量要远远大于最初的交易量。
20世纪90年代末,当大部分的学者都开始认同传统宏观经济模型解释短期汇率的能力不够时,指令流的引入就成为了他们新的关注点。
Love和Payne(2002)为了检验不在预期之内的信息是否对指令流和价格仍有系统且显著的影响,采用了十个月内美元兑欧元、英镑兑欧元和美元兑英镑的汇率信息,还有欧元区的信息和美国以及英国的宏观基本面做实证分析,同时还将价格对于信息的反应分为直接的(无指令流)和间接的(指令流作为中介)。最后他们认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之间存在一个很关键的不同点在于同样的信息是不是被所有市场参与者共享,而不同的参与者对同样的信息又是不是有着差异性的解读。从他们的实证分析中得出结论:价格中大约50%~66%的部分对宏观上信息面的反应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发生的,需要通过指令流来完成。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同样的信息、同样的参与者、同样的解读方式,信息对价格的大部分影响仍然是要通过关键变量——指令流来传播。
Bacchetta和Wincoop(2003)建立了一个包含汇率、宏观经济基本面和指令流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分析后得出结论:长期内汇率能够较好的反映宏观基本面,但是短期内的汇率与宏观基本面相背离,宏观基本面也没有反映在汇率变动上,指令流则对汇率有显著的影响。
Lyons和Evans(2004)为了确定指令流对汇率的影响,采用了花旗银行在六年半的时间里所接受的所有货币交易的终端客户的数据,建立了一个包含名义汇率、宏观基本变量和未来基本面的模型。最终得出结论:①指令流能够预测未来的宏观经济变量;②相对即期汇率而言,指令流对于宏观变量的预测更为准确;③指令流可以预测未来的即期汇率;④指令流对未来基本面信息的预测,大部分只能过了当下这一季度才可以反应在即期汇率中。
王成军(2010)为了研究指令流和宏观基本面的关系,将传统宏观经济模型微结构汇率决定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得出结论:市场微观结构汇率模型并没有否认经济基本面对汇率的决定作用,相反,它引入了指令流变量,肯定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汇率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二)指令流对于短期汇率波动的解释力
当指令流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全新亮点时,学者们都被它对短期汇率波动的解释力度所震惊,于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指令流与汇率间关系的探讨。
Lyons和Evans(1995)利用了1992年8月3号至8月7号连续五个交易日纽约一家交易商的交易数据,对德国马克兑美元市场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可以仅仅使用市场中指令流的变化解释50%的德国马克和美元之间汇率的变动,他们预估每十亿美元的需求方面的失衡(积极的指令流)就会带来美元0.5%的增值,实证结果同时还证明了指令流是通过信息渠道和存货渠道来影响价格的,也证实了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对于外汇市场的适用性。信息渠道是指做市商利用自己得到的私有信息调整其价格预期、改变报价。存货渠道是指做市商通过价格控制头寸的变化,当头寸高于预期值时,低报买价;当头寸低于预期值时,高报买价。
Lyons和Evans(2002)为了进一步研究指令流对汇率的解释力度,建立了一个包含指令流、宏观基本面和微观经济变量的资产组合变动模型(PSM),结果发现:指令流可以解释64%和45%的德国马克和日元的汇率波动,而利率只能解释汇率波动的1%和6%。这个模型说明了指令流相对于利率而言更能够解释汇率的波动。
对于短期内汇率的剧烈波动,Lyons和Moore(2004)采用实证分析研究了欧元区从浮动汇率制度到固定汇率制度转变时的汇率波动,发现了在浮动汇率制时,投机者们利用汇率的差异获取利润,加大了汇率的波动;而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时,投机者们可操作的空间有限,因此汇率也就相对较稳定。这一发现也说明了,我们能够从微观层面更容易地去理解汇率的剧烈波动。
当然,除了上述研究以外,还有一些学者也对指令流和汇率波动进行了研究。Galati(2000)利用了微观结构的方法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汇率变化,Bhanumurtyh(2002)研究了印度卢比兑美元市场,Walker(2002)研究了牙买加元兑美元市场,Kouki(2003)研究了突尼斯第纳尔兑美元市场,Galac等(2006)研究了匈牙利福林兑美元市场。这些研究最终都认为指令流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些国家货币的短期汇率波动,这也再次证明了指令流对于短期汇率的解释力要强于宏观经济模型。
在我国,丁剑平等(2007)利用中国外汇市场2006年1月到2006年5月的交易量数据,对我国外汇市场上指令流对汇率波动的解释力度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布的官方汇率对做市商报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在我国的做市商制度还不够完善,该结论的可靠度不足。
(三)不同种类指令流与汇率波动的关系
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我们了解到,信息最终反映到汇率上要经过客户指令流和做市商间的指令流两个部分。Lyons(2001)将客户指令流定义为每个交易日内以百万美元计量的客户买卖指令之差,做市商间的指令流就是对客户指令流的汇合加总。既然市场微观结构理论认为市场中的参与者存在异质性,那么不同的客户当然有着不一样的指令流,每一个指令流里面又有着不同的部分,自然对汇率的作用都不相同,这就吸引了一部分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Lyons(2001)用花旗银行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分析中他将客户分为三大类:杠杆金融机构(如避险基金)、非杠杆金融机构(如共同基金)和非金融机构(如跨国公司),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对客户指令流进行分解,得出结论:杠杆与非杠杆金融机构对不同货币市场的作用不同,客户指令流对汇率的解释力要高于做市商间指令流对汇率的解释力。
Bjonnes和Rime(2002)用瑞典央行提供的关于瑞典克朗的95%的交易数据对指令流与汇率波动的关系、交易量与波动性的关系和市场的流动性进行了研究,在指令流方面,他们最终得出结论:客户指令流比银行间的指令流重要。
Andrew和Carpenter(2003)用2002年澳大利亚某银行的澳元兑美元以及欧元兑美元即期外汇市场上45天的数据,将客户分为中央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公司,对不同客户对价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按照其分类对价格的影响来看,央行的指令流对价格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指令流,而非金融公司的指令流对价格的影响是最小的。
Marsh和O’Rourke(2005)采用了英国皇家银行提供的,时间为两年的客户指令流的日数据集对指令流与汇率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主要结论:金融公司的指令流与汇率波动正相关,非金融公司的客户指令流与汇率波动负相关。
(四)汇率市场指令流与其它金融市场指令流的关系
这里的金融市场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在以往的研究中,每当涉及外汇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时,入手点往往都是从宏观角度,市场微观角度常常被忽略,这也导致了最终的研究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出现以后,便吸引了一部分学者对指令流和金融市场间的联动性进行研究分析,最早涉及到这一点的研究可以追溯到Lyons和Evans(2002)的文章,他们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层面提出了信息整合的概念,他们的观点是当一个市场的信息传递到了另一个市场而且还影响了这个市场的价格,那么这两个市场就是信息整合的。
Evans等(2005)采用了从1996年5月1日到8月31日的关于德国马克、日元、英镑、比利时法郎、瑞士法郎、瑞典克朗、意大利里拉和荷兰盾对美元的汇率。实证结果也证实了信息整合的合理性,一种货币的指令流确实会影响到其它货币的定价,不同外汇市场的信息则借助着指令流进行传递。
Francis等(2006)在Evans(2002)思想的基础上,从指令流的角度对股市和汇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建立了两套模型,一套模型中不含指令流,另一套模型中则加入了各自的货币指令流。比较后发现,加入了指令流的模型组,平均收益率和显著性水平都有所下降,也证实了外汇指令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股市和汇市之间信息的传递。此外,他们还得出了结论:指令流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要大于对外汇市场的影响。
王雅杰和李慧(2012)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股市和汇市产生联动关系理论模型的刻画和实证检验对我国的指令流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实证研究中采用了中国工商银行2008年2月到2009年3月期间的美元外汇买卖数据,分别对指令流与汇率及股票收益率的关系、指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及结果、指令流对信息传递不对称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①我国外汇指令流对汇市的影响要比股票指令流对股市的影响大,说明我国外汇市场的私人信息作用明显。②在指令流传递信息的基础上,我国的汇市作用于股市的影响要强于股市对汇市的影响。③在相同的条件下,汇市上负的指令流对股市的影响比正的指令流对股市的影响大;而股市上的利空或利好消息对我国汇市的影响却是等同的。④我国外汇市场的信息整合度要强于股票市场的信息整合度。
(五)我国学者对人民币“指令流”的分析研究
在上文中提到,丁剑平等(2007)对我国外汇市场上指令流对汇率波动的解释力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王成军(2010)对指令流和宏观基本面进行了一个简单分析;王雅杰和李慧(2012)对我国的指令流与金融市场的联动性进行了检验分析。
除此之外,丁剑平和曾芳琴(2005)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指令流的解释能力、指令流同短期汇率关系等方面对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新发展作了文献综述。郑重(2007)从指令流的数据来源、指令流和汇率制度、指令流和流动性、指令流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方面对指令流的研究新动向做了介绍。王雅杰、陈胜安和杨武挺(2014)在考察指令流对汇率的影响基础上,加入了利率和中央银行的干预来分析对汇率波动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①汇率指令流对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而利率差对汇率的短期波动几乎没有影响;②指令流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解释力度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减弱,但利率差和人民币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却很稳定;③指令流和利率共同对汇率的影响是显著;④人民银行的干预在人民币汇率的形成过程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总结
本文对外汇市场的微观结构理论中的指令流作了一个简要的综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构建和理论阐释上,这一时期的研究虽然已将研究重点放在微观的汇率交易指令流上,但仍希望从传统的宏观基本面视角来解释汇率交易指令流变化的原因。而近期的研究,则越来越多的将外汇指令流研究进行细化,不再局限于宏观经济面与指令流的关系,而进一步将研究方向扩展到外汇市场不同交易主体的指令流对汇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外汇市场指令流与其它金融市场指令流的关联性等微观内容上。这种研究趋势可以很好地为解释汇率这一宏观变量的变化提供有效的微观层面的理论支撑。然而,我们也发现,汇率理论中指令流的研究也还处在发展阶段,很多细化的微观行为还未被纳入模型分析中,比如指令流传递过程中的风险、金融机构基于指令流采取的投资投资决策、指令流形成前已经存在的汇率风险对指令流的影响等。这些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指令流理论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熊德华,张圣平.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发展与实证分析综述[J].管理世界.2006(8).
[2]丁剑平,曾芳琴.“指令流”的再“分解”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11).
[3]孙立坚.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J].国际金融研究.2002.(11).
[4]Rime.Dagfinn.Order Flow analysis of Exchange Rate[J].Economic Bulletin.2006.
[5]Dagfinn Rime.Exchange Rate Forecasting,Order Flow and Macroeconom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k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
[6]M.Martin Boyer,Simon van Norden,Exchange rates and order flow in the long run[J].Finance Research Letters,Volume 3,Issue 4,December 2006,Pages 235-243,
[7]Michael J.Sager and Mark P.Taylor.Under the Microscope:the Structure of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QN2013020),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13Z056),云南大学人文社科项目(13YNUHSS007);云南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旭(1976-),男,汉族,山西阳城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宏观金融理论;许莎(1994-),女,汉族,湖北武汉人,云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汇率理论;张璇(1978-),女,江苏南京人,云南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