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125例临床观察
2016-09-09刘静瑛
刘静瑛
(河北省兴隆县中医医院儿科,河北 兴隆 067399)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125例临床观察
刘静瑛
(河北省兴隆县中医医院儿科,河北兴隆067399)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0例小儿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中医综合治疗组125例采用中药内服、穴位拔罐、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125例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7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76.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咳嗽、鼻塞流涕、体温等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2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相当。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症状,增强免疫力。
支气管炎;中医儿科疾病;中药疗法;拔罐;穴位贴敷法
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发病率高,任何年龄小儿皆可发病,以婴幼儿多见[1]。致病微生物为各种病毒或细菌,或混合感染,凡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都能引起支气管炎。2012-03—2014-03,笔者应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125例,并与西药常规治疗12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250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5例,男71例,女54例;年龄1~3岁50例,3~5岁41例,5~7岁34例;病程<24 h 30例,24~72 h 95例。对照组125例,男76例,女49例;年龄1~3岁55例,3~5岁40例,5~7岁30例;病程<24 h 36例,24~72 h 89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儿科学》[1]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病前多有感冒病史,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或闻干啰音及痰鸣音;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2]中咳嗽的诊断标准。
1.2.2排除标准具有咳嗽症状的其他疾病,如百日咳(顿咳)、急性支气管肺炎(肺炎喘嗽)、原发性肺结核(肺痨)、慢性鼻咽炎等。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予中医综合治疗,包括辨证论治、拔罐疗法及穴位贴敷。
1.3.1.1辨证论治①风寒型,予三拗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3 g,杏仁8 g,炙甘草6 g,桔梗10 g,前胡10 g,射干10 g,百部10 g,僵蚕6 g。②风热型,予桑菊饮加减。药物组成:桑叶10 g,菊花10 g,杏仁8 g,芦根15 g,射干10 g,炙枇杷叶10 g,炙桑白皮10 g,薄荷6 g,黄芩10 g。③痰热型,予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5 g,杏仁10 g,生石膏15 g,黄芩10 g,紫菀10 g,炙枇杷叶10 g,款冬花10 g,葶苈子10 g,炙甘草6 g。④痰湿型,予二陈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9 g,陈皮6 g,茯苓10 g,甘草6 g,白前10 g,桔梗10 g。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约50 mL,分早、晚2次服用。
1.3.1.2拔罐疗法取主穴:肺俞(双侧)、天突、膻中;配穴:大椎、脾俞(双侧)、膈俞(双侧)。操作方法:每次选取5~6个穴位,充分暴露穴位,将罐用闪火法拔在所选取的穴位上,每穴留罐5~10 min,以患儿耐受为度。以皮肤潮红,轻度充血为佳。每日1次。
1.3.1.3穴位贴敷予远红外止咳贴[湖北普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鄂食药监械(准)字2010第2261455号]穴位贴敷,取穴同拔罐穴位。操作:先用温湿毛巾擦洗拔罐后的穴位周围皮肤,将远红外止咳贴拆封后慢慢揭下保护膜,贴于所选穴位上,每次贴敷10~12 h,每日更换1次。
1.3.1.4注意事项拔罐及贴敷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不洗澡,避风寒,忌食辛辣、生冷、海鲜之品。拔罐及贴敷后如有水疱,不要挠破,涂湿润烫伤膏,防止感染,以免影响下次治疗。
1.3.2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头孢克洛颗粒(海口市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466)0.125 g,每日3次口服;氨溴索口服液(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296)5 mL,每日3次口服。
1.3.3疗程2组均治疗7 d。
1.4观察指标①观察2组咳嗽、鼻塞流涕、体温改善情况;②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IgA、IgE;③观察2组用药的不良反应情况。
1.5疗效标准参照《儿科学》[1]。治愈:无咳嗽,其他客观指标正常;显效:咳嗽明显减轻,其他客观指标基本正常;无效:诸症不减。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
2 结 果
2.1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的咳嗽、鼻塞流涕、体温症状改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2.32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疗效相当。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组125例,患儿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125例,患儿出现7例不良反应,其中腹泻4例,恶心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5.6%。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支气管炎由生物、物理、化学刺激和过敏等因素引起。①生物因素:多种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近年来,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明显增加,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的亦较多见。②物理、化学因素,包括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的吸入。③过敏反应,常见吸入致敏原包括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动物毛皮或排泄物;或对细菌蛋白过敏,钩虫蛔虫的幼虫在肺内的移行均可引起支气管的急性炎症反应[3]。其病理表现为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伴纤毛上皮细胞的损伤、脱落,黏液腺体肥大增生合并细菌感染时,分泌物呈脓性。其治疗只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予以抗生素治疗。对于病毒感染者,无特效药物。
中医学并无支气管炎这一病名,该病依其症状表现可归属为咳嗽范畴。有关小儿咳嗽的记载,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嗽候》:“嗽者,由风寒伤于肺也。”小儿咳嗽的发生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风邪为主。《活幼新书·咳嗽》指出:“咳嗽者,固有数类,但分冷热虚实,随证疏解,初中时未有不因感冒而伤于肺。”说明支气管炎的病因多由外感引起。此外,肺脾虚弱则是本病的主要原因。支气管炎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病机以肺气失宣为主。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外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邪侵入肺,肺气不宣,清肃失职而发生咳嗽。正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4]笔者治疗支气管炎的方法是中医综合治疗方法,突出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依据辨证施治,本病的治疗,亦应分清外感和内伤,《景岳全书·咳嗽》指出:“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外感风寒者散寒宣肺止咳,方中麻黄,辛温散寒,宣肺止咳,用于咳喘实证,善散邪宣肺以止咳平喘,故邪壅于肺,肺气不宣的咳喘,无论寒热痰饮,有无表证均可应用[5]。杏仁、白前、桔梗宣肺止咳;射干、百部、僵蚕化痰利咽止咳,共奏散寒宣肺、化痰止咳的功效。风热者,宜疏散风热宣肺止咳,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黄芩、桑白皮辛凉透邪,清肺解表;杏仁、桔梗、射干、枇杷叶宣肺止咳,利咽喉;芦根清热生津。内伤咳嗽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内邪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气不生津,肺阴不足,虚火上炎,炼液为痰[6]。痰热者治以清肺化痰止咳,生石膏、黄芩清泻肺热,麻黄、杏仁、宣肺止咳,枇杷叶、紫菀、款冬花肃肺止咳化痰,葶苈子泻肺平喘。痰湿者,燥湿化痰止咳,陈皮、茯苓、半夏燥湿化痰,桔梗、白前宣肺止咳。穴位拔罐有祛风散寒、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拔罐后穴位局部血管扩张,微循环淤滞改善,缓解了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了调节免疫力,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效果[7]。穴位贴敷方中含有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物质,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8],采用远红外止咳贴刺激穴位,起到止咳平喘的作用,本质上就是现代医学的经皮给药,药物经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进入皮而达毛细血管网络局部吸收则进入血液循环,起到全身治疗的作用。对穴位予以适当刺激,是对人体阳气的补充及促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研究证实,穴位贴敷可改善机体组织的功能活动,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功能,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对咳嗽具有良好疗效[9]。
综上所述,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属内外合治,从疗效、不良反应、病程等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儿的咳嗽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IgG是人类免疫球蛋白主要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组织和体液中,IgA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对保护呼吸道黏膜具有重要意义,IgE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是导致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它们共同的生物学作用为抗菌、抗病毒、抗毒素、固定补体等,是患儿减少发生感染的基础[10]。2组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说明患儿抗病能力提高,更说明中医综合治疗方法的可靠性,实用性。
[1]王卫平.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6-277.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97-100.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
[4]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
[5]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6.
[6]金延强,张伟.从五脏论慢性咳嗽病机[J].中医药学报,2015,43(1):120-121.
[7]洒玉萍,李杰,吴萍,等.穴位贴敷联合走罐治疗高原地区慢性支气管炎87例[J].河北中医,2013,35(3):398-399.
[8]彭云,江琪.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3,41(12):68-69.
[9]夏以琳,徐亚娜.穴位敷贴配合喘可治肌肉注射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5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09,5(2):41-43.
[10]高润霖,冷希圣.临床医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89.
(本文编辑:李珊珊)
临 床 研 究10.3969/j.issn.1002-2619.2016.07.009
刘静瑛(1970—),女,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儿科。
R256.110.5
A
1002-2619(2016)07-0995-04
201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