鮸鱼人工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2016-09-08马涛楼宝陈睿毅徐麒翔詹炜毛国民
马涛 楼宝 陈睿毅 徐麒翔 詹炜 毛国民 刘峰
摘要:在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威胁日益增大,这是水产养殖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遏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渔业产量,必须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对鮸鱼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案例进行分析,对鱼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综述水泥池内人工养殖娩鱼常见的疾病,分别为香鱼假单胞菌病、淀粉卵甲藻病、双阴道吸虫病、车轮虫病和盾纤毛虫病,分别描述各类疾病的病原、病症、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提出人工养殖鮸鱼时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鮸鱼;人工养殖;疾病防治
鮸鱼(Miichthysmiiuy)俗称米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鮸属。体色发暗,灰褐带有紫绿色,腹部为白色。鮸鱼为近海暖温性底层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朝鲜和日本。鮸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脂量高,为名贵食用鱼类,其鳔俗称“鱼肚”,为高级滋补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鮸鱼作为海水增养殖的优良种类,纷纷被各地开发利用。
鮸鱼为肉食性鱼类,饵料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鮸鱼成体一般通常体长50cm,重2 kg左右,大者可达5 kg,体长80cm。鮸鱼栖息于水深15~75 m,底质为泥或者泥沙区域,喜欢在夜间上浮,小股分散活动。鮸鱼为小区域性洄游鱼类,产卵季节临近,鱼群较为集中。主要产于东海舟山洋面。以农历6—8月为渔汛期,7月为旺汛,每逢大潮汛,渔船出海作业。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的严重恶化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导致近海鮸鱼产量逐年下降。在2003年,提出鮸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
在鮸鱼的苗种繁育和养殖过程中,随之而来便是病害,增大养殖难度,严重者更是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鮸鱼室内人工养殖,主要发现以下5种病例较为频发,并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分别为香鱼假单胞菌病、淀粉卵甲藻病、双阴道吸虫病、车轮虫病、盾纤毛虫病,现将这些病例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疾病及其防治
按病原种类,鱼病主要分为病毒性、细菌性、真菌类和寄生虫类四大类。其中病毒、细菌、真菌均为微生物病原,此类疾病发病速度快、来势猛、死亡率高。而寄生虫为侵袭生物,主要指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此类疾病直接致死率较低,通常引起继发性感染,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对鱼苗及成鱼造成较大威胁。
现阶段室内人工养殖鮸鱼共发现五种病例,其中香鱼假单胞菌病为细菌性疾病,另外四种均属于寄生虫类疾病,目前对这五种病例的高发季节及温度范围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并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1香鱼假单胞菌病
1.1.1病因 该病病原为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腐烂变质、不新鲜的饵料是引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1.1.2病症 病鱼通常表现为食量减少,摄食不活跃或者停止进食,游动缓慢,体表并无明显病征,解剖可见脾脏、肾脏等器官有大量白点,白点大小1~2mm,因此也称之为“内脏白点病”。
1.1.3流行情况 爆发该病一般集中在每年的3—5月份,水温15~20℃,自然状态下死亡率可达70%~80%。
1.1.4防治措施 一般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如烂鳃肠炎宁,按每100 kg饵料加100 g药物拌料,投喂5~6 d对控制病情有一定效果,注意施药5 d后应停止施药,如病情并无好转,应在正常投喂3~5 d后再重新施药。
使用抗生素投喂治疗时,辅佐添加免疫多糖及保肝护肝类药物,可以一定程度提升患病鱼免疫力。
1.2淀粉卵甲藻病
1.2.1病因 该病病原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之前归于植物界的甲藻门,现在将其分于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类,也叫淀粉卵涡鞭虫。
1.2.2病症 该病原主要寄生于鱼鳃上,严重时也能在皮肤和鳍等处发现病原体。病鱼最初的症状表现为摄食减少,游动异常,呼吸加快,鳃盖开闭没有规律,鳃丝充血等。严重时,病鱼停止摄食,体表和鳍在水中可见有很多小白点,体表粘液增多。剪取鳃丝或从体表刮取粘液,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1.2.3流行情况 一般流行于夏秋之间,水温范围在20~30℃。该病在亲鱼养殖及苗种繁育过程中多有发生,并逐渐有上升趋势。该病感染迅速,且传播快、死亡率高,往往造成较大伤害和经济损失,防治不及时,可导致50%~100%的死亡率,造成巨大损失。
1.2.4防控措施 苗种放养、亲鱼人池前应当对其进行检疫操作,若发现病原,可用淡水浸泡法,浸2~5 min(视当时病鱼状态而定),病鱼应及时捞出,对其隔离治疗,已无药可救的鱼及死鱼要立即捞出,防止传染。亲鱼暂养时发生此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7:3)合剂,浓度1 mg/L,严重时可用1.2 mg/L,待24 h后换水,连续施药3~4次,即可见效。
1.3双阴道吸虫病
1.3.1病因 病原为双阴道吸虫。该寄生虫虫体扁平,呈长柳叶形,通常大小为(3~7.9)mm×(0.2~0.54)mm,吸食血液为生。
1.3.2病症 虫体吸食鱼血,大量寄生时,鱼体贫血,鳃丝发白,肝、肾色泽变淡,体表粘液增多,病鱼离群独游,头部左右摆动,时而会蹦出水面或间接性快速游动,食欲锐减,最终呼吸困难而死。显微镜下观察鳃丝,发现数条双阴道吸虫活体即可确诊。
1.3.3流行情况 主要发病于春、冬两季,2—5月份较为常见,危害当年鱼种及成鱼。
1.3.4防控措施 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浓度为0.3~0.5 mg/L左右,重复用药2~3次,基本可以治愈。如鱼体外表有损伤,配合聚维酮碘液消毒使用。不同水温及不同鱼种大小对敌百虫耐受性不同,使用前注意进行药物耐受性试验。
1.4车轮虫病
1.4.1病因 病原体主要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虫体呈帽子状,螺旋转动行进。
1.4.2病症 病鱼体表及鳃部分泌大量粘液,鱼体消瘦,体色变黑,游动迟缓,呼吸困难最后导致死亡,死鱼鳃盖张开,刮取粘液或剪取鳃丝,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车轮虫活体,即可确诊。
1.4.3流行情况 车轮虫适宜水温为20~28℃,主要流行于4—7月份,可侵害各种海水鱼类。
1.4.4防控措施 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7:3)合剂,浓度1~1.2 mg/L,完全溶解后,全池泼洒,用药前进行耐受性试验,注意安全用药。
1.5盾纤毛虫病
1.5.1病因 病原通常是盾纤类纤毛虫,喙部凸出,虫体呈瓜子形,大小为20~50μm,内质不透明,虫体的前半部稍向内侧弯曲,体披纤毛,后端有一根较长的尾毛,大核位于身体的中央,小核一个,以横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1.5.2病症 病鱼表现为摄食量减少,在养殖池中分布散乱,且常不安地狂动、狂游,体色发黑或发红,眼球凸出,多数病鱼鳃盖和吻端出血,严重者体表以及鳍的基部糜烂,鳃丝苍白。刮取腐烂处粘液,显微镜下可发现大量葵花籽状活泼游动,全身被覆纤毛的虫体,即能确诊。
1.5.3流行情况 养殖过程中,腐败变质的饵料与恶劣水质为主要发病原因,一年均有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5—9月份的高温季节。
1.5.4防控措施 发现有明显病症的鱼,应及时捞出隔离。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溶液,浓度为0.3~0.5 mg/L,可减缓病情。发病期间,发现表皮轻微擦伤出现血红色的鱼也应捞出隔离,外部伤口最容易感染。日常照料应勤换水,保持良好水质,对于投喂饵料严格把关,避免病原体通过饵料侵害鱼体。
2鮸鱼疾病综合防治措施
2.1改善养殖环境
首先,要改良水质,因为水是养殖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病原体侵入养殖鱼类的主要途径,因此水的理化指标必须要符合养殖鱼类的生存条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不断更换池内不动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尽量一天内更换两次水,并定期往池中投入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其次,进行严格检疫。对养殖苗种的传染病原生物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阻断传染性病原的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对池体、工具、苗种、饵料等各方面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定期进行消毒。在养殖室附近不可造成特别大的动静以惊吓鱼群,鱼体若应激反应长时间的持续或强度过大,会增加鱼体的能量消耗,降低鱼类免疫力,为传染性病原的侵入创造条件,不利鱼类健康生长。
2.2饵料安全
投喂优质的饵料可提高鱼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根据水温、水质与鱼的实际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投饵量要适宜,一般控制在七八分饱即可。在投饵中还要避免长时间单一投喂一种饵料,不然鱼会出现摄食不活跃等现象。在投喂配合饵料过程中,偶尔喂以活虾、小杂鱼等生物饵料,具体视鱼体大小而定。可定期往饵料中拌入维C或大蒜素等,对于提高鱼体免疫力有良好的效果,维C也可一定程度提高鱼体食欲以及缓解应激反应。
2.3针对性预防
除了对鱼池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外,还需投入辅助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防护,使鱼病的发病率降到最低。
对于传染性鱼病,一般可采用聚维酮碘液等消毒剂投入鱼池进行消毒。
对于侵蚀性病原体,可用低浓度(通常为O.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7:3),完全溶解后全池泼洒。对于非寄生物类鱼病,一般在养殖过程中,每1~2周对养殖鱼进行倒池,对用过的池子用次氯酸钠或高锰酸钾溶液等消毒液进行全池消毒,降低鱼病发病率。
3总结
鱼病的防治工作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部分,掌握各类鱼病,做好防治措施,对于水产养殖有不可估量的效益。
在日常照料中,应不断提高鱼病的防治技术,加强鱼病防治工作,掌握技术要点,改善水质;合理投喂,提高鱼的免疫力;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以预防为主,做好防治工作,为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