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也是陪伴
2016-09-08林璧炫
林璧炫
自从社交网络兴起,智能手机普及后,我们留给自己的时刻变得越来越少。手机一刷,便是整个世界的信息爆炸在眼前,按一次转发,我们成了这世界信息的一处驿站。千里之隔的亲朋,有网络就能聊天视频,独居一隅也不再是什么冷僻的事情了。孤独变成一种稀少的感受了,当然这并不是坏事。
只是偶尔,我做饭、洗碗或者打扫屋子,这些不需要动脑子的机械性动作,使得整个人放空下来,思绪乱糟糟,只关乎自己,飞到过去又飞到未来,才会突然意识到,是在与自己相处。一种非常宁静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在各种信号互相覆盖的今日,显现出苍白的珍贵。
看过朱天文的―次演讲,她说我们一直在感受,却不曾去感受那一种感受。有一次我回乡下老家,饭后自己在田间散步,走到土地庙边,身旁是大榕树,环绕在一片碧绿的稻田里,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午睡的安静里,唯一的声源来自脚下的沟渠,那里正好有一个小水闸,水流在那里突然奔腾起来。我坐在石椅上看,发现每一次激起的水浪都有着同样的节奏却又没有一次相同,总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一阵高些,那一阵会激起水花,真的像有生命,浩浩荡荡赶去一个地方,难怪诗里歌里总会矫情地问风去哪里水去哪里。我在那观察水花,观察了半个小时,虽然并没有观察出对世界有任何意义的事来,但那半小时的发呆却让我第一次去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开心是一种感受,如何去感受开心;难过是一种感受,又如何去感受难过,那是需要独自的真空状态的。而这种技能的掌握,对我生活是有作用的,比如当我觉得痛,我便去体会痛到底是什么,痛似乎因为被细究而稀释,变得不那么痛;当我觉得饿,我会去感受腹部那种感觉为何称为饿,于是饥饿也变得不那么饿。不知道修行高深的法师,选择坐禅冥思时,是不是也是通过将感觉纳米化,从而找到这些感觉的间隙,抵达最空无的境界。
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当孤独感袭来时,大多都是因为负能量袭来。朋友堕入青春期的旧时刻里,是因为职场纷争让她难过;我踱步出去自己散步,是因为与父母吵架负气而出,中二地觉得世上无人懂我。孤独身边总伴随着无助,然而有趣的是,治愈我们的,却是孤独本身。他像一个沉默的老友,安静地坐在我们身边,等我们自己慢慢地去感受孤独的感受,从而破解孤独,他才转身离去。
是一种亏欠,当我们觉得孤独时,孤独正在陪着我们。
也不只像孤独,很多的痛苦,需要的是痛苦本身的治愈,毒即是药。有一个朋友恋爱事业双失,躲在家里厌世自闭,蓬头散发,不吃不喝,行尸走肉。她的好朋友杀去她家,跟她住在一起,陪她过着同样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她望着跟自己一模―样的好朋友,好像幽灵在照镜子,忍不住扑哧一笑,这一笑便证明墓穴般的岁月过去了,她们一起起身出门,吃香喝辣,购物做SPA。
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正面的,要我们遇到挫折坚强,遇到困难勇敢,遇到苦难要乐观。但后来发现,其实可以不坚强、不勇敢、不乐观。像我朋友的好朋友,放下所有高高在上的劝慰,落到与你相同的位置,陪你一起消极地面对这一切,陪你不迎难而上。许多的痛苦,都像黑夜,穿过漫长的黑夜全都不过是修辞。黑夜自己会走,白天是等过来的。最大不了,遇见的是极夜,但只要等,日光便会重现。
小时候爸爸跟我讲,被蛇咬的地方,七步之内就能找到解药,不知道是哪本武侠小说里的扯淡。不过,我觉得,在最苦难的时刻,消除它的方式便是在那个时刻。觉得孤独时,呼朋引伴的欢聚只是镇痛的作用,而不是治病的根本。下一次,当你彷徨无助孤独时,试一下,去与它们对坐。坐到像照镜子,忍不住扑哧一笑。那就是光照进最幽暗最幽暗的时候了。黑暗始终比光明脆弱,它需要的条件远比光要大,只要有一点点缝隙,光都会努力窜进去。我一个朋友说,“光和光怎么打招呼,最黑的地方见!”
心理学有个比喻,病人好比坠入深渊,而心理医生不该出手相救。心理医生更像深渊旁边的一棵树,伸出树枝在一旁静静不动。他们要患者自己和深渊搏斗,是选择继续坠落,还是选择抓住救命的树干,全都看患者自己。
人和人都那么不同,我对“他人即地狱”的理解,并非说人心险恶,而是说人心莫测未知,谁都不曾去过地狱,自然解救就变得自以为是。所有的懂得都是隔岸观火,所有的劝慰都是隔靴搔痒,所以更多时候,倾听比开导更有用。不过是承担起“孤独”的作用,成为一个具体的倾诉对象,等沉浸在痛苦中的人,在倾诉中,抵达孤独的核心。
之前网上有一张很火的照片,一个身形很好的女白领背影,缓缓步下地铁旁的楼梯,手里拎着的,是她的高跟鞋,是的,她正是赤着脚在走路。作者配的文字是“今天你也很累吧”。照片之所以能爆火,是网友们都感同身受了那个曾经很累的时候。疲倦,是被疲倦给治愈了。当你很疲倦时,那些分享热闹,或者邀你玩耍的人,大概只能收获你的白眼吧。
阴阳鱼环抱,互相融合。消极的事物也不是全部的黑,它也是黑白相间的圆,反义而同生,伤害你,也治愈你。
摘自《文艺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