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沟水库溢洪道设计与优化

2016-09-08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2

小水电 2016年4期
关键词:消力池边墙溢洪道

陈 勇(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

麻沟水库溢洪道设计与优化

陈 勇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对原初步设计方案的效果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并针对进水引渠右导墙型式、溢流堰中部闸墩尾部形状、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轴线布设、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等进行多次调整比较,推荐优选布置方案及体型参数,为麻沟水库溢洪道体型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图1幅。

水库;溢洪道;水工模型试验;优化设计

1 工程概况

麻沟水库工程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泗渡镇麻沟村境内,是1座以灌溉为主,并兼顾解决灌区内人畜饮水的中型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57.0 km2,总库容1 160万m3,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主坝和副坝)、溢洪道、导流兼放空隧洞、灌溉取水隧洞等组成,主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54.30 m。麻沟水库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 (P=2%)洪水设计,1 000年一遇 (P=0.1%)洪水校核,泄水建筑物消能防冲设计洪水标准按30年一遇洪水设计,泄洪任务主要由溢洪道承担。水库校核洪水位为1 039.59 m,下泄流量为406 m3/s;设计洪水位为1 038.0 m,下泄流量为255 m3/s;30年一遇消能防冲溢洪道下泄流量为244 m3/s,相应水位为1 038.0 m。

溢洪道布置左岸,根据地形条件、轴线布置、消能方式等因素综合考虑 ,施工图设计时经比较分析选择溢洪道轴线为平直线布置,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堰段、泄槽段、消能段等组成,总长约240.98 m(含引渠和护坦),控制段为低实用堰,溢流净宽12.0 m,泄槽宽度14.50 m,消力池长度45.0 m,宽度20.0 m,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消能方式选择下挖式消力池底流消能方式。

2 水工模型试验成果

为验证溢洪道原设计方案在不同工况下的泄洪水流流态及消能效果,确定合理的进水口体型和闸墩形状,以及溢洪道轴线和末端消能方式,笔者所在单位与贵州黔水科研、试验、检测有限公司共同进行了溢洪道整体模型试验研究,为优选布置方案及体型优化提供技术支撑。在原设计方案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初步拟定3种方案进行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2.1原设计方案与水工模型试验修改方案成果对照

2.1.1原方案试验成果

受引渠右导墙的影响,进口引渠水流扰动明显,且影响至溢流堰处,导致通过右边孔下泄的水流有摆动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泄槽内下泄水流的平顺。受溢0+80.912 m~溢0+102.911 m泄槽转弯段的影响,使得泄槽扩散段溢0+102.911 m~溢0 +113 m水流出现左高右低的现象 ,且设计工况下最大水面落差为4.5 m,转弯段水流溢出泄槽边墙。水流主体集中于左侧边墙,消力池内未出现淹没消能形式,池内出现顺时针回旋水流,消力池内左右两侧流速差最大达11 m/s,水流流态混乱,消能效力低,消力池出坎水流携带较大的动能,消力池尾坎基础最大冲刷深度为2.71 m。

2.1.2 修改方案1

(1)调整内容。针对原方案水流迹线不能与引渠右导墙吻合的问题,水流摆动明显,影响了泄槽内水流的平顺,故修改原方案导墙,原方案右导墙在溢0-024.5 m~溢0-009.5 m范围内导墙高度由3.0 m渐变到13.0 m,调整导墙高度均为13.0 m,且在导墙前沿设置椭圆型进口曲线。

(2)试验成果。右导墙高度的修改和前沿椭圆连接曲线的设置,使得各级流量下,经过引水渠的水流均能平顺流入溢流堰 ,引渠右导墙流态有较大的改善,溢流堰的泄流能力也略有增加 ,泄流量增加约4.38 m3/s。

2.1.3修改方案2

(1)调整内容。引水渠部分和溢流堰采用修改方案1的设置,将原方案溢0+80.912 m~溢0+ 102.911 m转弯段,向上游移至溢0+30.889 m~溢0+53.927 m。

(2)试验成果。下泄水流进入溢0+30.889 m弯道段后 ,水流开始折冲,水流从溢0+42.408 m桩号处折冲至溢0+98.601 m处,再继续折冲进消力池。同时在弯道段之后的断面上,下泄水流也出现和原方案一样的左高右低的现象,设计工况下在溢0+53.927 m处出现最大水面落差,其落差值为5.75 m。折冲水流进入消力池后没有出现明显的回旋水流,水流极不均匀,未形成显著的淹没消能。消力池内水浪翻滚,出坎水流依然携带较大的能量,对尾坎基础有较大的冲刷。在校核工况下,尾坎基础处最大冲刷深度为3.25 m。

2.1.4修改方案3

(1)调整内容。引渠右导墙采用修改方案1的设置,以原设计方案溢0-002.0 m处右边墙角点为圆心将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轴线顺时针旋转13.5°,使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轴线直线布置 ,同时将中部闸墩尾部形状修改成椭圆型曲线。泄槽边墙高度降低至3.80 m,同时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

(2)试验成果。各级流量下,引水渠的水流均能平顺流入溢流堰 ,溢洪道泄槽内水流均匀平稳,溢流堰和泄槽未出现互压 ,泄槽段未出现水流溢出的现象,末端消力池内形成完全的淹没水流 ,消能充分。消能后的水流平顺由尾坎泄出,在校核工况下尾坎基础处最大冲刷深度为1.50 m,冲坑深度大大改善。试验成果显示,修改方案3最为合理。

2.2原设计方案与优化设计成果比较

2.2.1进口引渠

(1)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引渠右导墙进口曲线需作修改,边墙高度也需作调整。

(2)原设计方案。导墙进口形状为直角形;右导墙在溢0-024.5 m~溢0-009.5 m范围内导墙高度由3.0 m渐变到13.0 m。

(3)优化设计方案。导墙进口形状为椭圆型形;右导墙在溢0-024.5 m~溢0-009.5 m范围内导墙高度均为13.0 m。

2.2.2控制堰闸墩形状

(1)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溢洪道控制堰段闸墩进出口形状对泄槽水流流态有一定影响。

(2)原设计方案。原方案控制堰段闸墩进出口形状均为圆形。

(3)优化设计方案。原方案控制堰段闸墩进出口形状均改为椭圆型曲线,闸墩尾部半圆曲线改为长半轴2.5 m,短半轴1.25 m的椭圆曲线。

2.2.3溢洪道泄槽轴线

(1)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为改善泄槽内水流流态及流速,溢洪道泄槽轴线尽量不要设置转弯段。通过实测各工况下泄槽水面线,可以降低泄槽边墙高度。

(2)原设计方案。原方案溢0+010.282~溢0 +141.738 m为泄槽段,在溢0+80.912 m~溢0+ 102.911 m设置转弯段;其中溢0+010.282~溢0+ 76.00 m,纵坡 i=0.143;溢0+102.911~溢0+ 141.738 m,纵坡 i=0.277,两段间采用抛物线连接。泄槽断面为矩形 ,底板宽14.5 m,边墙高4.0 m。

(3)优化设计方案。为避免泄槽水流出现左高右低的现象,防止泄槽水流折冲,以原设计方案溢0-002.0 m处右边墙角点为圆心将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轴线顺时针旋转13.5°,溢洪道溢流堰及泄槽轴线直线布置,溢0+12.0 m~溢0+147.995 m为泄槽段,纵坡 i=0.143,泄槽断面为矩形,底板宽14.5 m,边墙高3.80 m。

2.2.4 消力池和消力坎

(1)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末端消力池内形成完全的淹没水流,消能充分,出池水流较为平顺的进入下游河床内,流态较好,改善消力坎坎脚冲坑深度。

(2)原设计方案。泄槽末端接消力池 ,消力池长45.0 m,底板高程为1 001.0 m,消力池末端设消力坎,坎顶高程为1 005.50 m,消力池边墙顶部高程1 010.00 m,池深9.0 m。

(3)优化设计方案。溢洪道溢流堰及泄槽轴线直线布置,从溢0-002.0 m~溢0+98.601 m为直线段,从溢0+98.601 m~溢0+147.995 m为直线扩散段段,从溢0+147.995 m~溢0+196.245m为消力池段,消力池长45.0 m,消力池底板高程999.0 m,尾坎高程1 003.5 m,均相对于原方案降低2.0 m,消力池边墙顶部高程1 008.50 m,池深9.50 m。

3 优化设计方案拟定

最终推荐方案通过对进水引渠右导墙型式、溢流堰中部闸墩尾部曲线、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轴线、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等进行多方案优化和调整,使引水渠的水流进水条件较好,溢洪道泄槽内水流均匀平稳,溢流堰及泄槽上均未出现负压,泄槽段边墙高度降低至3.80 m后未出现水流溢出的现象,消能效果明显,冲坑深度大大改善。另外,溢洪道在泄校核水位时,沿程水深均低于设计边墙,但原方案在下泄校核洪水时 ,消力池内水深比设计边墙高出2.5 m,下泄设计洪水时,消力池内水深比设计边墙高出0.5 m;因此,在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消力池出口消力坎坎顶高程的同时,将消力池边墙高度加高0.5 m。

根据溢洪道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成果 ,我们对原初步设计方案进行了优化,经多次优化调整推荐修改方案3(见图1)。

图1 溢洪道原方案与优化设计方案平面布置示意

4 结 语

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研究 ,对原初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针对进水引渠右导墙型式、溢流堰中部闸墩尾部形状、溢流堰及溢洪道泄槽轴线、降低消力池底板高程和出口消力坎高程等进行多次调整比较,推荐优选布置方案及体型参数,为溢洪道体型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经优化设计后溢洪道布置合理,体型满足各工况下泄水流要求,在各典型工况时,溢洪道泄槽内水流均匀平稳 ,溢流堰及泄槽上均未出现负压,泄槽段未出现水流溢出的现象,末端消力池消能效果明显,冲坑深度大大改善。

[1] SL 228—2013,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

[2] SL 253—2000,溢洪道设计规范[S].

[3] SL 155—2012,水工(常规)模型试验规程[S].

责任编辑 吴 昊

2016-04-12

陈 勇 (1975-),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工结构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消力池边墙溢洪道
消力池贴坡式混凝土边墙稳定复核
GFRP筋替代钢筋在溢洪道泄槽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高水头尾矿库场外排洪系统消力池体型研究
浅谈挤压边墙混凝土施工方法
青山嘴水库工程(溢洪道)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的阶梯溢洪道消能研究
不同来流条件对溢洪道过流能力的影响
跌坎式底流消力池边墙突扩宽度对池长的影响研究
底流消能平底和跌坎突扩消力池水力特性三维数学模型计算比较研究
Loss of cavin1 and expression of p-caveolin-1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ossible role in neointima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