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60例临床观察

2016-09-08樊小艾孙安达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8期
关键词:厌食症中医药大学证候

樊小艾,孙安达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推拿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60例临床观察

樊小艾1,孙安达2△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合肥230031)

目的从中医临床角度探讨推拿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推拿门诊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患儿60例,均给予推拿方法治疗,疗程均为10 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儿经1个疗程推拿治疗后,平均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候疗效判定显效10例,有效44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达90.00%。结论推拿手法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疗效明显,且操作方便,安全有效,能有效解决患儿服中药依从性差的问题,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值得临床推广。

脾胃不和;厌食;推拿;儿童发育

厌食症是儿童时期一种常见的脾胃系统疾病,临床上以长期见食不贪、食量偏少,伴有挑食、消瘦等特点。由于厌食症的长期不愈,造成小儿气血生化乏源,机体营养摄入不足或失衡,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与智力发展。厌食症发病与季节无关,以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多见,且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关于小儿厌食症病名,《素问·阳明脉解篇》记载为“不食”“不欲食”,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记载为“不嗜食”,宋朝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提出“不思食”,清朝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虫》提出“恶食”,1985年全国高等教育儿科用书《中医儿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提出“厌食”这一病名。本证为一种独立病症,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外感、内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食欲减退症状,则不属于本证范畴。为进一步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进行临床疗效的研究,作者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收治的60例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推拿门诊收治的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患儿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6岁,平均(2.45±1.57)岁,其中6个月至1岁14例,>1~3岁27例,>3~6岁19例;病程2周至2年。

1.1.2诊断标准

1.1.2.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吴瑞萍等[1]主编的《实用儿科学》制定:(1)长期食欲减退,见食不贪,入量较病前减少1/3~1/2以上,发病最短时间为2周以上,排除其他系统疾病。(2)体质量增长停滞或减轻,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喂养不当史。

1.1.2.2中医诊断标准根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1)长期食欲减退,而无其他疾病者;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无腹膨;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时定量、过食生冷、甘甜厚味、零食或偏食等。(2)脾胃不和型: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脉无特殊改变。

1.1.3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厌食中西医诊断及分型标准;(2)年龄6个月至8岁;(3)依从性好,患儿家长及监护人知情同意。

1.1.4排除标准(1)年龄在6个月以下及6岁以上者;(2)合并严重佝偻病、贫血及其他疾病的厌食者(如神经性厌食症);(3)小儿推拿禁忌证,如骨折、皮肤疮疡、创伤出血等。

1.2方法

1.2.1推拿治疗治则:调脾,和胃,助运。推拿操作:旋推脾土3min,按揉板门2min,顺运内八卦1min,掐揉四横纹(揉三掐一)10遍,顺时针摩腹5min,揉脐1min,点揉足三里3min,捏脊6~8次,捋脊3~5次,点揉脾俞、胃俞、肾俞各5次。推拿介质选用凡士林。每次15~20min,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

1.2.2疗效判定标准

1.2.2.1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制定积分症候表。(1)主要症状观察:包括食量和食欲减少情况(根据严重程度依次计0、2、4、6分);(2)次要症状观察:包括面色、精神、腹胀和呕吐情况(根据各症状的严重程度依次计为0、1、2、3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各记录1次。舌象、脉象(指纹)具体描述,不计分。

1.2.2.2证候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95%。(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70%。(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大于或等于30%。(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计算公式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釆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平均证候积分为11.67分,治疗后为5.2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7,P<0.01)。

2.2不同年龄段证候疗效观察60例患儿经1个疗程推拿治疗后,显效10例(16.67%),有效44例(73.33%),未愈6例(10.00%),总有效54例(90.00%)。6个月至1岁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100.00%,>1~3岁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8.89%,>3~6岁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4.21%,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证候疗效观察[n(%)]

3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脆弱,若过食生冷、油腻之品,饥饿无度、进食不定,或某些疾病如咳嗽、哮喘、泄泻等迁延日久,以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而导致厌食症[2]。或因情绪变化,暴受惊恐或所欲不遂等,均可使其情志抑郁,肝气郁滞,横逆乘脾,导致脾虚[3]。体弱多病或早产、多产儿,因胎禀怯弱,元气不足,故脾胃虚弱,也可导致厌食症[4]。郭峥嵘[5]调查发现,相较于其他年龄段小儿,>3~7岁小儿厌食表现更明显,可能与此年龄阶段小儿情绪反应较大,缺乏健康及饮食的概念有关。《杂病广要》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厌食症病位主要在脾胃,发病机制在于脾失运化。素体不足或他病伤脾,则脾气虚弱,运化无权;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得阳则运。暑湿困脾,脾阳不升,则运化失司,胃纳不开;或情志不遂,肝气犯胃,以至不思饮食。刘小利等[6]提出,厌食症主要病理机制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气阴两虚、脾胃阳虚、气虚夹滞。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常采用微生态调节剂、胃肠动力药、维生素制剂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对症疗法[7-8],不能从整体角度调理患儿体质,且部分药物具有不良反应及依赖性。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有较好的效果,但因患儿恐药、拒药,难以保证疗效。本研究采用推拿治疗厌食症,其作用原理与“按摩者,所以开通闭塞,导引阴阳”相符。所选取的小儿推拿手法,旋推脾土、点揉脾俞和胃俞穴能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化生气血,促进运化;顺运内八卦能升清降浊,理气健脾,调理全身脏腑气机;四横纹是治疗厌食症要穴,掐揉之能促进胃纳,通畅百脉,调脾和胃,刺激四横纹能促进神经肽Y及促人生长激素腺释放肽产生,抑制瘦素分泌,改善食欲[9];板门为脾胃之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也是胃经合穴,按揉板门、点揉足三里有健脾和中,补益气血,扶正培元之效;腹部为多条经脉循行所过之处,摩之可导引元气,健脾胃,调大小肠。现代医学证明,腹部推拿能够改善血浆脑肠肽含量,调节局部肠道[10]。点揉肾俞穴、捏脊、捋脊意在通过刺激背部督脉和膀胱经,激发脏腑经络之气,先后天同补,达到调理全身五脏六腑之作用。实验发现,膀胱经部位的捏脊能够促进胃运动,督脉部位的捏脊对胃运动有促进趋势;捏脊能够降低下丘脑和血浆巴肽胆囊收缩素含量水平,有利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和治疗[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推拿手法治疗脾胃不和型小儿厌食症有效率达90.00%,能明显降低患儿中医临床症候积分,增进患儿食欲及食量,改善患儿脾胃运化功能,缓解面色少华、大便偏干等伴随症状,且年龄越小,推拿效果越好。脾胃不和型厌食症患儿病程较短,精神较好[13],全身症状较轻,疗效较佳。应当及时医治,以免迁延日久出现脾气虚,胃阴不足等虚证,甚则疳病。小儿“脏器清灵”,对局部穴位的刺激比较敏感,揉、运、摩、捏等手法推拿可激发其经络之气,达到调整脏腑阴阳之目的,进而解决小儿厌食症的问题,除推拿治疗外,家长应及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制订合理膳食食谱,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进食氛围,以巩固疗效。

综上所述,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且能有效解决患儿服中药依从性差的问题,具有独特优势。我辈中医人当孜孜不倦,将小儿推拿事业发扬光大,造福一方婴童。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30-1231.

[2]孙安达,王莉莉,王兵,等.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4):345-347.

[3]杜晨光,徐丁洁,董玉山,等.358例儿童厌食症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32-33

[4]任艳,于娟.推拿治疗小儿厌食当从肝脾肾论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83-84.

[5]郭峥嵘.小儿厌食心理状况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2):3510-3511.

[6]刘小利,欧阳作理.欧阳作理从气阴两虚论治小儿厌食症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8):767.

[7]薛彦锐.葡萄糖酸锌、金双歧、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儿童厌食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575-576.

[8]周其刚.赖氨肌醇维生素B12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4):398-400.

[9]付美鸳,胡国华,周向锋,等.针刺四缝穴对厌食症患儿食欲调节因子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3,33(2):117-120.

[10]张玮,李华南,海兴华,等.腹部推拿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血浆脑肠肽含量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15,33(11):164-166.

[11]王红,刘昱材,李学超,等.捏脊不同施术部位对正常家兔胃运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784-1786.

[12]崔瑾,向开维,吴高鑫.捏脊对厌食大鼠下丘脑和血浆CCK-8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8,26(10):13-15.

[13]周江.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5,38(3):67-6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8.042

B

1009-5519(2016)08-1231-03

△,E-mail:602139523@qq.com。

(2015-11-22)

猜你喜欢

厌食症中医药大学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国王的厌食症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