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创影视新锐群英谱

2016-09-08

电影故事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科普大赛

资讯INFO

科创影视新锐群英谱

以“爱科技·慧生活”为宗旨的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于去年收到来自美国、英国、荷兰、以色列、比利时、新加坡、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家影视制作机构、高等院校的共200余部科普微电影作品。目前第二届科普微电影大赛评选在即,我们从中选择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新锐青年导演,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科普微电影创作理念。

刘啸吟

宣言:用娱乐去科普

美国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制作MFA硕士

Q:啸吟您好,先介绍下你自己在美国学习电影的经历吧?

A: 很高兴这次作为科普微电影的创作者接受采访。我去年毕业于美国加州洛杉矶的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影视学院,也就是传说中的LMU电影学院,获得电影制作(导演)专业M.F.A学位。关于在美国的三年电影学习生活,我常说感觉不像在读研究生,而像是在读一所“技校”,这里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求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而无需在课堂上直言太多的电影该怎么拍。我曾在校内校外的电影剧组中担任过导演、编剧、制片人、摄影、灯光、剪辑、技术性摄影助理、灯光助理与剧务、声音剪辑等各岗位工种,常常是忙得连饭都吃不上,上厕所都得跑着去。这些经历为我从事标准规范的影视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锻炼。

Q: 您之前也在国内外众多微电影大赛中屡屡获奖,这次参加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在创作上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与大家分享吗?

A: 大家都知道"Discovery"探索频道的科普片做得非常好,画面那么漂亮,但很多同学还是只看了几集就没有再看了。而现在正在热播的各种电视剧起码上十集,但同学们却是看完一集又盼下集我发现一般观众好像更喜欢剧情片,所以按照拍纪录片的方式去做科普,可能无法让所有人都能感兴趣。剧情片里有设计好的矛盾冲突、有充满戏剧性的人物表演,而在纪录片里,这两项往往都不是创作的重点纪录片更注重客观地传授知识、真实地还原事件它的科普性大于它的娱乐性。那么我可以如何通过影视作品来更好地对观众进行科普呢?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想到了“把要科普的知识点植入进剧情片里”的点子。我们先拍好一部剧情片,但片中会出现一些想要科普的事物、现象等,这时你再通过植入字幕、旁白等手法对其做出科学解释,从而达到科普的目的。这种新的“剧情科普片”,我还在实验当中。比如我这次的参赛作品《玩儿坏了的青春期》,就是一次实验。先讲述一个诙谐幽默的故事提起观众的兴趣,然后说明所要科普的点。这样也许观众在我的作品中既得到了娱乐性又得到了科普性。

Q:请问您最近有什么新的科普题材想去创作吗?

A: 有,但目前还只是构思阶段。当时我在美国一家公司实习,主要是在华特·迪士尼音乐厅、诺基亚剧场等地点为观众表演中华武术、舞龙舞狮,也算是作为中国人,为传播中华武术文化作一点贡献。舞龙舞狮在中国已经是比较少见的传统文化了,在南方的某些地方它也许还能得以继承,可是在北方长大的我,以前只在李连杰的《黄飞鸿》里见过舞龙舞狮的场景。如今我希望通过影视作品来向大家介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武术知识,让它们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里。也许我现在的资源和能力还不足以立刻投拍这部人文科普纪录片,如果有哪位读者也感兴趣这类题材,可以联系我。

罗晨

宣言:深度探索,趣味讲述

英国爱丁堡大学媒体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Q: 在去年的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中,您的《爱生活科普系列》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参加科普题材的微电影大赛?

A: 其实并没有说特意选择,看到了比赛章程,感觉是个比较正式的比赛,觉得自己正好适合,就投稿了。至于为什么要拍这些和科普相关的作品,我觉得一半是出于兴趣吧。我自己平常就喜欢和别人说道理,那说几百几千句都不如一部短片来得有说服力。比如说纸巾是不可回收垃圾,这句话和你一讲你还要反应一小会儿才能接受,短片的话你看一眼就会记住很久。拍短片只是辛苦十几天的事,但如果传达一个让别人能记得住的理念或想法,那真是很值得了。相信我们整个团队都怀有这样的初衷。

Q: 在您拍的科普系列作品中共有五部关注点不同的小短片,包括垃圾分类、节约用纸等等,您平时是个科普达人吗?

A: 我应该算是一个唠叨达人。有什么最新或者鲜为人知的发现就喜欢和人分享。科普达人肯定称不上,我自己都很缺乏一些科学常识,因为缺乏才会好奇,然后想要求知,一旦知道就特别想传播出去。

Q: 您的作品在形式上很新颖,这些创意灵感来自于哪里?哪一部

是您最喜欢的?A: 这五部作品是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创作的。在拍之前我们观看了很多国内外的公益广告,总结哪种形式是赏心悦目又易于接受的,另外检讨一些公益广告中缺乏哪些重要知识的传播。我们由此想出了三种不同的展现类型:趣味剧情、实验创新、直接说理。我最喜欢的应该有两部,一个是有小女孩的《星星》,我觉得出来的效果很自然,也能激发观众的好奇感,一部是用一个纸盒讲节约用纸,画面很干净,方式很直接。

Q:科教片被称之为“银幕教授”,您对此有什么理解呢?

A: 很准确的一个词语。科教片的作用和使命就和教授一样,传道和解惑。它不是普通的老师,而是具有一定学术深度和研究精神的角色。只不过部分科教片也和部分大学教授一样赤裸裸地传授干货,总会有学生开小差。我希望每部科教片都是风趣生动,具有魅力的银幕教授。

Q:通过这个比赛,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 应该还是团队拍摄过程中所经历的点滴最让我难忘。科普将一个简单的理念用一个更简单的、能为人接受的方式讲出来,是需要讲故事的人仔细琢磨的。我的这几个短片坦白说也并没有都做到这一点。在完成后却能立马感受到在拍摄时的问题,得到的都是最宝贵的经验。

Q:去年科普微电影比赛获奖之后,对你有什么影响吗?

A: 获得不菲奖金啊(笑),其实最大的影响是,当我从上海大学编导专业毕业后,申请英国爱丁堡大学媒体设计专业硕士时,提及我曾获得这个奖项,我导师十分感兴趣地问我各种细节,评价说我这是利用专业技术投身公益,现在想来对我留学成功绝对有加分。

Q: 今年的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已经开始,有没有继续参与的打算?如果有,这次会尝试哪个领域?

A: 有啊,最近也拍了不少相关的作品,但可能传达的方式没以前那么直接。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增加,也尝试开始玩深沉了。而且我有叫我英国的同学一起参加这项公益事业,他们也很感兴趣。

Q: 您对今年科普微电影大赛的参与者,在选题和拍摄方面有什么建议?

A: 科普真的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提起这个词你第一时间想到的道理或者领域,就没必要再拍了,说明这些理念已经展示得够多了。我建议选一些和自己经历相关,异于他人的题材,就算不是一个生僻的题材或领域,你也肯定能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角度,传达特别的感动。科普就是得自己吃透再把故事讲给观众听,不是吗?拍摄之前多看相关作品取百家之长,最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哪些是没有被广泛传播而又特别有传播价值的选题,不管做什么都是要投入很多精力的。期待看到这一届参加比赛的导演们的奇思妙想。

王丹

宣言:让理性的科学知识带上感性的温度

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Q: 丹丹您好,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参加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呢?

A: 2014年研究生刚入学不久,我有幸参加了2014-2015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的开幕式,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展映了一部纪录片叫《报国之路》,记录了吴孟超院士在20世纪40年代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为国家医疗技术的崛起作贡献的故事。于是我萌生了拍科普微电影的想法,虽然无法如此气势蓬勃,震撼人心,起码于细微之处给人以启迪。科普无异于把来自生活的小知识讲给更多的人听,这首先要求创作团队的成员是一群把分享当做一种乐事的人。

Q: 您拍的作品是有关老年人的,作为年轻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题材呢?

A: 作为一个文科生想越界讲科学道理也是不容易的,于是团队成员就开始在网络上搜集各种科普小知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则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报道,目前我国患该病的老年人近千万人,而且这一数量还在逐年递增。从身边的朋友、亲戚处也经常听到某家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走失的消息,尤其是在如今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是非同寻常的,所以我们最终敲定了这一主题。一方面是为这种疾病正名,号召大家用“阿尔茨海默症”代替“老年痴呆症”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字眼,另一方面是想用亲情唤起人们对老年人的理解与关爱。这种疾病是不可逆的,药物只能防止物理上的衰变,唯有更多的关爱才能从精神上减慢发病进程。

Q: 那么您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据我所知,很少会有老年人愿意主动出演这种题材的角色吧?

A: 对的,这也是我们之前一直担心的问题。在剧本写好之后,演员的选择使我们陷入尴尬,试想有哪位老人会愿意出演这样一个“晦气”的角色。在几次碰壁之后,我们找到了一位学妹的外婆,她不仅配合我们的工作,70多岁的她还不辞辛劳地陪我们拍了整整一下午的外景。有了这位善解人意的老人的支持,我们的拍摄非常顺利。我想科普不仅是传授知识这么表面,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这或许也是我们团队一直信奉的理念。

Q:您在比赛中有什么心得体会跟大家分享?

A: 通过参与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我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一个想法到一部完整的影像作品的成型,关键在于我们之间的磨合和适应。一部作品的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与每一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

Q: 您在选题与创作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与新一届大赛的参赛者分享呢?

A: 对于在《海尔兄弟》《蓝猫淘气三千问》的熏陶中长大的90后来说,影像或许是传递科学知识最直观的方式。更何况在20年后的今天,我想蓝猫淘气的问题已经不止3000个了吧,《十万个为什么》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了,这样想想,我需要拍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我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拍摄带有人文关怀的科普微电影作品,让理性的科学知识带上感性的温度。祝愿第二届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科普大赛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