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2016-09-07袁兴顺赵群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袁兴顺+++赵群年

【摘要】笔者在简要阐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必须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引用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重要论断,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笔者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 活动促发展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17-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笔者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走出课堂,开拓学生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这些实践活动包括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

在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活动用来引导学生“怎么做”。例如:在《手拉手、情谊深》一课结束后,同学一致提议进行一次捐助我们身边贫困同学的活动。于是,学生自己组织,到各个班去调查贫困学生情况并统计人数,把捐赠的学具整理好,并进行登记。最后将学具分发到各班。这次活动后,老师和家长们都感到学生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又例如,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理发、修鞋等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课后组织学生体验父母的职业活动;学习“我们生活在一起”一课后,分小组举行“我为小区做件事”的实践活动;学习《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调查访问学校有关工作人员,了解他们的具体工作;

再例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笔者用深情的语言激励说:“父母为了孩子,的确付出了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提示进行表演。老师要看谁最能把父母对子女的无限牵挂和深沉的爱表演出来。”

表演a:冬天的深夜,妈妈几次披衣下床,为孩子盖好蹬开的被子。

表演b:天很晚了,爸爸妈妈焦急地寻找还没回家的孩子。

表演c:夜深了,妈妈还在灯下赶织孩子的毛衣。

表演d:由学生自己编创情节表演。

学生操作:借助简单的道具,按照情节的提示,充分体验、感悟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情感并进行表演(操作进程中伴有轻快悠然的音乐)。

师:通过表演,同学们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生甲:我心里非常感动,我想世上再没有比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更伟大了。

生乙:爸爸妈妈为自己的孩子操了很多心,受了很多累,我们不能忘记父母的恩情。

生丙:我体验到,孩子如同海上的一只小船,父母的疼爱就像扬起的帆。失去了帆的关爱,船儿不能乘风破浪,只能搁浅或倾覆。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不难看出,借助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

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并不难,难在能让学生真正在活动中认识、参与社会,收到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前有周详的计划,活动时有具体组织安排,活动后能有力地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注重发展质疑、反思、批判的能力。为此,课程倡导围绕主题内容,开展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学习等活动,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习指导方式。

笔者想,如果教学能真正植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特殊的生活世界,教学实例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呈现问题,引导学生用他们独有的心理、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生活的感受,那么,“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是两个生命体之间情感的对话。所以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只有在教学中重视人的情感,人的体验,人的实践,重视其中的人文性,而不仅仅告诉学生一些冷冰冰的知识。那么我们的教育才不会培养出一批空有一大堆知识却无情感的废品。如果想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可容天地,心系万物,情感丰富的人,首先就得叩问一下,我们老师自己是不是一个冷血动物,是不是有着一份热情,一份爱心,一份同情心;能不能为屈原抱屈,为窦娥鸣冤,为杜十娘不平。只有这样情感丰富的老师,才能真正从心灵上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

参考文献:

[1]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13.

[2]《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3—6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

[3]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J].人民教育,2002,(增刊):2.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实践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