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德育主体性问题研究

2016-09-07陈启洪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陈启洪

【摘要】从理论关联的角度来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基石。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当前初中德育主体性发挥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基于此,要增强初中德育主体性的策略,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明确合理的德育目标、完善德育课程的设置。

【关键词】初中 德育主体性 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15-01

一、主体性——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基石

人的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表现出的在活动中的功能特性,最能体现人的主体力量的本质。初中生的主体性是通过初中生进行自觉能动的活动来获得的。人的德育主体性包括三个方面即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能动性的本质在于初中生去选择,这是初中德育主体性极为本质的一个特征。自主性即具有德育自主性的初中生可以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它可以作为德育主体性的最核心的特征。创造性的内在本质是对现实德育的一种超越,是作为德育主体的初中生的突出表现,即德育主体不但在理论上,并且可以实践上能动的把握客体。

伴随着我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初中学生主体性问题成为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的主题,是时代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坚持以学生素质发展为本,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主体性,能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以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可以说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实践中就很好地把握了主体性问题。审视我们的教育实践就可以发现,主体性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被把握,存在着明显的主体性偏失问题。主体性理论研究的丰富性与其在实践中的偏失问题形成了反差。要想提高德育的实效,我们必须重视德育中主体性偏失的问题,否则就会导致德育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说是提高初中德育实效性的基石。

二、多元困境——初中德育主体性发挥面临的障碍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要提高初中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发挥学校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但从实然的角度来看,目前初中德育主体性发挥还面临着一系列障碍,而这些障碍正是当前我国初中道德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德育理念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

初中德育是教师与初中生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初中生的成长一般是孤独的,德育的灌输形式已经无法在深度上引起教师与初中生之间的互动,初中生在德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状况是普遍参与的比较少,在一般的德育活动中,初中生常常是被动的,这其实造成了初中生不喜欢德育的结果,初中生面对现今的社会,他们必须学会自控,这是因为我们根本做不到完全让初中生成长在温室当中,并且完全不受到社会的不良诱惑,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初中生的德育主体性。

(二)德育目标脱离初中生的生活实际

现行的德育体系,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也未能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德育要求融入到与初中生所适应的接受水平,从而制定出了一部分可能有点脱离现实的道德标准。这样的德育思想试图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初中生,并且将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作为初中德育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样的德育目标忽视了德育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公民,也远远超出了初中生的能力,所以取得的德育效果也不会很好。

(三)德育课程内容陈旧

初中生不仅在学校中接受道德熏陶,更重要的是初中生是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然而我国初中德育大纲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同时初中德育目标相对缺乏递进性,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初中生德育培养过程中的规律性,从而导致德育课程内容的空泛化,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够理想。目前大部分初中都突出与正规德育课程相关的德育培养,如“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等,而对非正规德育课程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德育培养则不尽如人意。

三、策略选择——增强初中德育主体性的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

德育是成就初中生道德性质的教育,成就初中生美好生活的教育。 “以人为本”是社会的发展对德育提出的新要求,并且德育的人性化目标也要求德育要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它要求我们的德育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初中生人性发展的需要,而不仅仅是符合德育的规律和富于创造性。德育要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就要树立“德育人文精神”的德育理念。德育的以学生为本的本质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以人文主义的精神和态度去对待初中生。德育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尊重和关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德育本应充满着对初中生个性的尊重。德育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其深刻性和具体性体现在初中生的德育主体性上。

(二)明确合理的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应当是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德育领域一直存在长久的争论,特别是对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认识。这些争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又是片面的,因为它们把社会与个人完全的对立起来。事实上,德育不仅仅是满足个体的需要或社会的需要,而是两者兼有。我们在确定德育目标时,要充分体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即要做到:一方面,我们制定的德育目标要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以初中生的培养为中介的,如果没有初中生的完善的发展,德育就不能实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总而言之,德育要重视初中生内在人格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社会发展的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在促进初中生的德育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完善德育课程的设置

德育课程要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德育课程的开放性原则。德育的课程内容不应该是近似封闭的教条,而应该是一种开放的道德体系。德育课程不是固守一种理论,而应该是丰富的,所以德育课程需要进行开拓创新。第二,德育课程的生活性原则。德育课程需要关注初中生的生活,教育初中生保护自己和品味生活。所以新时代德育课程要努力使得德育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采用非常灵活的德育教学策略,引导初中生在典型德育案例分析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多进行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德育的教学内容;鼓励初中生合作研究、主动的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究。第三,引导正确地德育价值观原则。这是帮助初中生成功与社会接轨,积极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斐娣娜.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J].教育研究, 2013(1):140-143.

[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