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生不遵守纪律问题行为的成因及教育方法

2016-09-07邹建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9期
关键词:行为教育方法小学生

邹建国

【摘要】自觉纪律是遵守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学校生活中,纪律是实现教育教学各种职能的基础和手段,良好的纪律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学校有必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准则并要求遵照执行,但因学生心理成熟度的差异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适当的纪律约束情况之下,仍有违反纪律的问题行为发生。了解小学生纪律方面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才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213-01

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规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就群体而言,纪律总是以奖惩等外部手段来执行的。就个人而言,遵守纪律可能出于服从或认同,而当纪律转化为个体内部要求的时候就成为自我约束,或自觉纪律[1]。自觉纪律是遵守纪律的最高境界,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生活中,纪律是实现各种职能的基础和手段,良好的纪律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有力保障。学校有必要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规则并要求遵照执行,但因学生心理成熟度的差异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适当的纪律约束情况之下,仍有违反纪律的问题行为发生。为了有效阻止纪律问题的出现,就小学生纪律方面的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及应采取的教育方法浅议如下:

一、小学生遵守纪律心理特点

小学生年龄段不同,心理成熟度不同,对纪律的认知水平和自我约束能力也不同。小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随兴趣转移,注意保持不稳定不持久,自我约束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学关于个体接受纪律约束发展阶段研究表明[2],小学三年级以下属遵守纪律强化阶段,学生行为遵循快乐原则,即受到老师表扬、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不正确的。纪律约束主要靠教师命令或制定一些基本规则来进行。四年级以上属遵从集体阶段,即学生集体归属意识基本形成,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十分重视集体荣誉。

小学阶段,学生不遵守纪律的最基本原因是意志品质不强,自我控制力较弱,但纪律认知水平和自觉纪律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

二、影响小学生纪律问题行为的因素

1.个体因素:现在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我行我素,没有接受过多的约束。学前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如玩具乱摆乱放,不按时起居,不正经吃饭,无视家庭管教等,导致进入小学后上课坐不住、听课不安静,活动随意任性、行为蛮横霸道等。

2.家庭和社会影响:家庭教养环境存在问题引起学生不良行为。家长行为不良,家庭成员不和,价值观扭曲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社会不良影响抵触学校教育,对学校教育缺乏价值量认可,赌博、猜拳、野蛮、失信、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一些社会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散失信心,个别出现自由散漫、沉迷游戏、旷课逃学、甚至赌博斗殴等违纪现象。

三、小学生不遵守纪律的基本教育方法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影响小学生纪律问题行为的因素,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教育活动。

1.制度规范法:“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谈不上管理。根据小学生纪律约束需制度强化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商议制定适合本班实际并要求遵循的班级规章,如《日常行为规范》、《班级公约》、《课堂常规》等,使学生有章可循。要及时制止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苗头,将违规违纪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

2.目标激励法:依据小学高年级遵从集体原理,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以集体利益为核心,制定符合班级的奋斗目标:争取学校“优胜班级”、“文明班级”、“遵纪守法示范班”、“班级管理优胜奖”等,以目标为动力,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大家抢着为班争光添彩,在不知不觉中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也增强了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3.意识强化法:依据儿童纪律约束心理发展经历强化到遵从的基本原理,通过一日常规检查,包括每个学生思想品德、出勤、学习、纪律、劳动、卫生、校外表现等内容,制定具体评分标准,好人好事酌情加分,违纪违规酌情扣分,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3]。同时,以学校各项活动为抓手,注意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遵守纪律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4.兴趣激发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特别低年级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兴趣稳定性、效能性比较低。不遵守课堂纪律,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关系,偏科现象也由此而产生。因此,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兴趣,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的感情。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领会了学习的意义,才能形成稳定的兴趣,上课专心致志,学习一丝不苟。其次,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讲究教学艺术,力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实现学中乐,乐中学。实践证明:只要学生愿学、乐学、爱学,就不会出现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

5.言行示范法:教师不但要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而且更重要的是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言语和行为是相互强化的,当它们一致的时候,增加了它的强度。而当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信息不一致、相互矛盾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教师威信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的事自己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要求是正确的、合理的、可信的和可行的。如果教师言行不一致,学生是不会遵守纪律的。因此,在师生相互作用上,教师的“榜样”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6.正面引导法: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是公民行为的基本准则。社会现象五花八门,无其不有。教师利用周会、主题班队会等引导学生讨论所知道的不良社会现象及将要产生的不良后果。教育学生应具有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排除社会不良影响,崇尚文明,抑恶扬善 。懂得哪些该学该做,哪些不该学不该做。从小应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在校做遵守纪律的好学生,将来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总之,解决学生纪律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方法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志光主编.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09)

[2]刘翔平主编.学校心理学,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257-262)

[3]孙常青,陈秀玲.谈班主任工作——班级日检册的建立,继续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行为教育方法小学生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