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间隔时间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6-09-07赵以乔魏笛罗林邹在德刘龙忠
赵以乔,魏笛,罗林,邹在德,刘龙忠
不同间隔时间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
赵以乔1,魏笛1,罗林1,邹在德1,刘龙忠2
(1.遵义市第二人民医院,遵义 563000;2.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 563000)
目的 观察对颈椎病患者实施不同间隔时间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是否会增加不良反应和增加治疗次数。方法 将92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治疗组采用不间断针刀治疗,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采用间断性针刀治疗,10 d治疗1次。结果 两组治疗次数、总有效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均无明显差异(>0.05),两组治疗周期及痊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0.05),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结论 不间断针刀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反应和治疗次数,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治疗周期,还可避免治疗期间的再劳再损,提高痊愈率。
颈椎病;小刀针;疗程
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职业性和生活习惯成为主要的发病因素,而且逐渐年轻化[1-4]。紧张的工作节奏和生活所需很大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规范医治。针刀治疗颈椎病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5-9],但在治疗上多采用间断性,即两次治疗之间要间隔5~10 d。为了尽快缩短治疗周期,本研究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之间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采用不间断治疗,即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45例,采用间断性治疗,即每10 d治疗1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两组治疗次数、治疗周期、临床疗效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2例患者均为我院疼痛科门诊患者,病例入选前均需进行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血常规、凝血4项、免疫9项(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空腹血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本研究对象条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体征,结合颈椎X线摄片、颈椎间盘CT扫描、头颅TCD等影像学检查,按现代医学的颈椎病诊断标准将颈椎病分为6型[3,10]。
颈型:颈肩部酸胀强硬疼痛,查体可见颈肩部软组织紧张压痛,可扪及条索硬结等阳性反应物,X线摄片可示“颈椎生理曲线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退行性改变。
神经根型:上肢疼痛麻木,查体可见神经根牵拉或挤压试验(﹢),颈椎横突敏感压痛,X线摄片可示“颈椎间孔变窄”。
椎动脉型:头晕头痛,健忘失眠,查体可见寰枕后肌筋膜紧张压痛,X线摄片可示“寰枕间隙变窄”,头颅TCD示“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
交感神经型:出现恶心、烦热、血压不稳等交感神经紊乱症状,查体可于颈肩部触及阳性反应点,影像检查可示“颈椎退行性改变”。
脊髓型:行走不稳有踩棉感,查体可见颈项部软组织紧张压痛等异常改变,CT示“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
混合型:兼有两型及两型以上临床症状及病理体征者。
1.3 纳入标准
①明确诊断为颈椎病,属于本研究的适应证患者;②患者愿意按照验证方案接受定期随访评定疗效,并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前病情登记表、治疗后病情登记表、定期随访登记表。
1.4 排除标准
①影像学检查示肿瘤、结核、先天性颈椎发育畸形;②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感染病;③重度糖尿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术区皮肤感染。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每日治疗1次;对照组间隔10 d治疗1次。
2.1 针刀松解方案
寰枕后肌筋膜松解术用于颈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2-3,7,10];颈胸结合部软组织松解术用于颈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0-12];棘突间韧带及双侧小关节松解术用于颈型、脊髓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10];颈椎横突后结节松解术用于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3]。
2.2 针刀治疗规程
患者取俯卧位,行寰枕后肌筋膜松解术、颈胸结合部软组织松解术、棘突间韧带及双侧小关节松解术,患者取侧卧位,行颈椎横突后结节松解术。
备皮,削除枕部后发际至后发际以上4 cm范围内头发并清洗干净。在需松解部位的进针点用定点笔标记。①寰枕后肌筋膜松解术,取上、下项线之间枕后肌筋膜的阳性反应点(敏感压痛部位、结节挛缩部位,枕后神经粘连卡压部位)、枢椎棘突、寰椎双侧横突;②颈胸结合部软组织松解术,取颈椎5至胸椎1棘突间隙及双侧关节突关节;③棘突间韧带及双侧小关节松解术,取颈椎2-7棘突间隙及双侧关节突关节;④颈椎横突后结节松解术,取颈椎1-6横突后结节。
严格无菌操作,先用0.5%碘伏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戴无菌手套,左手按压进针点,右手持一次性4号小针刀针柄,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垂直枕骨或椎骨骨面,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遇疤痕硬结则纵行切开,遇粘连卡压则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逐层深入,可达骨面,以松为度。出针后按压片刻止血,以创可贴外贴保护创口。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并参照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ass- 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11]进行疗效评价。
痊愈:临床症状及病理体征全部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活动功能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无明显病理体征。但劳累后症状可反复出现,休息后缓解。
无效:临床症状及活动功能无改变,或反复发作。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9.0统计学软件,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次数、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平均治疗次数、术时不良反应、术后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次数、时间及不良反应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统计结果表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3。
3.3.3 术时不良反应及无效病例原因分析
两组术时不良反应均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晕针,共5例,其中2例因空腹至低血糖症;2例对疼痛敏感,极度紧张;1例患者体质较差,且情绪不愉快。
4例无效中,1例患者颈椎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生理曲线变直,颈椎骨质增生,颈椎后缘软组织钙化,颈椎2-3棘突间骨桥形成。治疗后活动功能无改善;2例体质较差,情绪悲观;2例未按要求休息和保养。
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影响治疗而退出试验病例。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3.4 术后反应及处理措施
主要术后反应是术后出现疼痛加重,疼痛部位转移,术区酸软等症状。处理予消炎止痛,对症治疗,用吲哚美辛片25 mg、维生素B110 mg、维生素C100 mg餐后服用,每日3次。
4 讨论
颈椎是连接头部及躯干的枢纽,颈椎病变往往涉及头面五官及肩背上肢,而颈椎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是颈肩部肌肉群的损伤[13-15]。颈项部肌肉群的起止点附着在头枕部、肩胛部及胸背部,受损的颈项部肌肉的紧张挛缩,导致肌筋膜粘连,神经血管卡压,病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涉及范围广,病情复杂[1-2,6,12],现代医学按主要临床症状分为6型,混合型最多见,需要在不同体位下多次治疗。基于针刀医学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认识[3,10],本研究根据临床症状、病理体征,结合影象检查,综合判断发生粘连、挛缩、卡压的病变部位,确定针刀松解方案。争对性强,对同一患者病变部位不会重复治疗[6],也不会因过度治疗伤及正常组织,所以无论是否间断治疗,治疗次数均没有明显差异。
颈椎病的高发人群是40~60岁[16-17],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迫切需要在短时间内解除病痛。本研究观察结果表明,不间断针刀治疗能明显缩短治疗周期时间,而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和加重术后反应;另外,针刀治疗后1星期内为修复期[11],采用不间断针刀治疗,患者便于安排时间配合治疗和在术后修复期充分休息,避免了患者因工作和生活原因而再劳再损,从而保证治疗效果,提高了痊愈率。
颈部针刀治疗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只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针刀治疗是相对安全的[1,5,12],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晕针和术后酸胀痛,与患者体质和心理因素有关[18-22],与治疗间隔时间无明显关系。通过治疗前与患者沟通,解除心理负担,并强调治疗前进食,治疗时转移患者注意力等方式,可以预防晕针现象发生。术后反应可通过配合服用药物对症处理。由于病例数量有限,观察时间有限,对颈椎病严重程度与治疗的相关性未作进一步的研究,有待完善。
[1] 孙肖雷.颈椎病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24(5):26-27.
[2] 程少丹,杨豪,郑福增,等.关于“肌源性颈椎病”的讨论[J].中国中医骨伤杂志,2008,16(5):86-87.
[3] 王文德.针刀治疗颈椎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3-186,328-332.
[4] 王全贵,林惜玉,燕欣秀,等.交感神经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181-183.
[5] 张义,权伍成,尹萍,等.针刀疗法的适应证和优势病种分析[J].中国针灸,2010,30(6):525-527.
[6] 胡斌清.基于颈椎病病理机制的针刀治疗思考[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12):69-70.
[7] 吴峻,曹云.针刀为主治疗寰枢椎不稳颈椎病及生物力学原理浅析[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0):591-592.
[8] 苏国宏,周忠良,宋阳春,等.针刀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临床杂志,2012,24(7):628-629.
[9] 张锦芝.血液流变学测定对小针刀治疗颈椎病前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9,31(3):51-52.
[10] 崔秀芳.针刀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99-302,336-353.
[11] 张鸣生,许伟成.林仲民,等.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3):25-28.
[12] 王建胜,魏威.针刀治疗颈椎病的解剖学基础[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4):215-219.
[13] 慕强,杨梅岭.宣氏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J].陕西中医,2011,32(10):1375-1376.
[14] 高庆,邓大坪,杨勇.成都市郫县社区医护人员颈椎病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广西医学,2015,37(7):981-982.
[15] 买买提江·帕尔哈提,努尔买买提·买买提明.颈椎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的探讨[J].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学报:维文,2014, (1):24-27.
[16] 钟晓萍,胡中.牵引,感应点送综合治疗颈椎病[J].云南医药,1995,16(6):482-483.
[17] 杨欢野,关福源,黄小凤,等.医疗机构办公室人群颈椎病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6):417-420.
[18] 项小林,李林艳.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2015,35(12):2982-2985.
[19] 何廷智,谢琦.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估[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2):66-67.
[20] 吴银义.针刀联合短杠杆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11):148-150.
[21] 连爱谦,吴小宝,谢计虹,等.臭氧联合针刀治疗腰脊神经后支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福建医药杂志,2014,36(4):143-145.
[22] 张鸿升,谢忠文,李翔,等.针刀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2):169-174.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Continual Needle Knif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1,1,1,1,2.
1.563000,; 2.56300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ontinual needle knif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whether it increases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number of treatments. Method Ninety-two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 treatment group of 47 cases and a control group of 45 cases.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continual needle knife therapy once every day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terrupted needle knife therapy once 10 days. Resul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number of treatments,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and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reatment period and cur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 treatment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0.05). The cur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0.05). Conclusion Continual needle knife therapy cannot increase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number of treatments. It can significantly shorten the treatment period, avoid another injury and increase the cure rate in the patients.
Cervical spondylosis; Little needle knife;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08.0986
2015-12-30
遵义市科技局课题[遵市科合社字(2013)49号]
赵以乔(1968 - ),女,副主任医师,1379287912@qq.com
刘龙忠(1969 - ),男,副主任药师,Email:2647775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