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叩醒中国》
2016-09-07于成松
于成松
今年5月,我接受了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交给的一项光荣任务——为寻乌调查纪念馆创作一幅画。
毛泽东的《寻乌调查》,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调查,无论从革命指导的意义上,还是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都是一个珍贵的样本,一个成功的范例。
为把这幅画创作好,我把自己沉浸在《寻乌调查》的8万多文字里,融入作者营造的历史氛围之中。同时,翻阅相关图片近万幅。而后,我又用10余天时间构思了30余幅关于《寻乌调查》的草图,都被之后的构想一次次排除。
定不下画稿,我的创作冲动没有归宿,心里非常烦躁。晚睡晚起的我,又在蒙眬中连遇多次快递送件打扰。第三次是我孩子订购的一本书,是货到付款,敲门就被打扰了,还要付款,烦!真烦!
没想到,灵感就在此刻不请自来。敲门,扰睡梦;送货,报福音。毛泽东,不就是一个问路者,唤醒人们的睡梦,唤醒中国,给中国人民给中华大地报福音的吗?叩醒中国!哈哈。我的心一下平静下来。
我邀请朋友来推敲和示范敲门的动作。
我把画面用真实和意境交织。
毛泽东敞开胸襟,举起差不多与自己等高的左手,用中指和食指敲门,用谐音寓意“宗旨突出”,“十指连心”。
旁边的斗笠和手提的马灯,则是向观众说明:茫茫雨夜,毛泽东带去的是一盏指路明灯,是星星之火。
毛泽东光着赤脚是农民本色,踏在石地,接地气,既能高瞻远瞩,又深入社会底层。这里不仅暗喻“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谚语组成毛泽东战略思想活的灵魂,也展现了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画面中,有着中华文化特色图腾老屋的门前,被挡上了很不和谐的一看就是附加的半截木栏,或可引导观众联想到我们的国家当时被外来势力侵扰,社会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悲惨状态,人民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半开的屋门寓意主人对来者的期待。古老墙面破旧的地方被补上几块新砖,砖头上长出的倔强野草,欲告诉观众一个季节的到来。堆积在台阶上的陈年落叶,总有一天会燃起燎原之火……
当我终于完成这幅画的创作,却发现画面中有踌躇笔触,不尽心意。
毛主席啊毛主席,您写的《寻乌调查》如此真实、深刻、精辟、精美,那么庞大、繁杂的“寻乌”社会体系,在您的笔下变得异常清晰而有条不紊,叹服我震撼我。我无话可说。
重画。重新画。
傍晚,我感觉到了饥饿。走进厨房揭开锅,淡淡自问:“谁帮我把饭都做好了?”定定神,才记起是自己给自己准备的没吃的早餐。
还是傍晚,我去给敲门的家人开门,责问:“一夜都去哪了?”回答说,是晚上,刚下班。
早晨,窗帘的缝隙照进明晃晃的光亮,心想,这月亮真亮。拉开帘子,才知道是第二天了。
当画完最后一笔,我把画笔颤颤巍巍悄悄放下,不敢往画面上再看一眼。我想把多的一眼留给观众。
我很想祈求:在建党95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叩醒中国》能穿越时空,把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呈现于今,传承下去。
若能如愿,我心足矣。
(此画已捐赠给寻乌调查纪念馆)
(责任编辑:王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