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实践十号』
2016-09-06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16年5期
百科荟萃
聚焦『实践十号』
4月6日,我国第25颗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2006年“实践八号”发射成功后,我国返回式卫星沉寂十年后的再次“回归”。与“老前辈”相比,它有以下三大创新点:
总装与环境试验精度更高、隐患更少 总装与环境试验是卫星研制生产的最后一关,也是检验卫星“钢筋铁骨”能否经受得住高低温、高强度震动等恶劣空间环境的大熔炉。“实践十号”卫星研制过程中,通过红外笼虚拟仿真系统、试验工装数字化等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试验精准度,有效避免了多次试验和对产品造成伤害的隐患。
控制和推进系统“大换血” 控制和推进系统是“实践十号”的核心。技术人员择优选用近年来各类高精尖产品,如一体化红外地球敏感器、一体化太阳敏感器等。使控制和推进系统不仅在性能上大幅提高,而且体积和重量大幅下降,为“实践十号”留出更充裕的搭载空间。
返回阶段打造“水陆两栖”侦察兵 为了确保卫星在回收阶段落得既好又稳,“实践十号”安装了脉冲雷达应答机。这个应答机能打破航天器返回过程中常见的“黑障”限制,实现全程实时监控,极大地提高了地面对卫星返回舱的测量精度。
此外,主降落伞顶部还安装了一个浮囊,把“实践十号”打造成“水陆两栖”侦察兵,可适应更复杂的回收条件。
另外,“实践十号”的回收舱转入返回轨道时,由于速度快,舱体的头部会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高达几千度的热量。为有效控制温度,技术人员对回收舱热控系统进行了更改,为舱体制备了防摩擦和耐热的特殊材料,既能阻挡热量进入返回舱内,又能把大量的热量迅速带走。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