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分析与运营对策
——以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为例

2016-09-06赵文青宗明刚张向凤江苏大学杂志社镇江212003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镇江212013

出版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公众微信

赵文青 宗明刚 张向凤(江苏大学杂志社,镇江,212003)(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镇江,21201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分析与运营对策
——以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为例

赵文青宗明刚张向凤
(江苏大学杂志社,镇江,212003)(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镇江,212013)

为考察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效果,调研2015年9月份在微信公众平台有内容发布的10家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通过对比发布内容的单篇日均阅读量,发现目前学术期刊微信平台高质量原创比率较低、周期内发文数量与传播效果不呈线性关系、微信平台对于推送传统编辑形式学术论文传播效果甚微、平台用户的阅读密集行为多发生在下午和晚上时间。学术期刊在具体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时应坚持推广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发布学术热点评论,分享学术经验;同时应丰富编辑形式,增强与受众互动,注重数据分析,拓展推广渠道。

教育类学术期刊 微信公众平台 传播效果

微信公众平台自推出以来,其随时精准地向特定群体推送文字、图片、语音信息,进行一对多的自媒体活动的特性,颇受传统媒体的青睐,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加入到媒介融合实践中来。微信这种新媒体传播模式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它是否如人们期望的那样对学术期刊的品牌塑造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关于学术期刊微信平台的调查多集中于个案分析以及未分类的整体分析[1-3],研究结论推广性不显著。鉴于此,本研究调研教育类CSSCI(含扩展版)学术期刊2015年9月1日—2015年9月30日这一个月的微信发布情况,从定量角度分析同类同层次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发布数据,以微信发布内容的单篇文章日均阅读量情况评估其传播效果。文章虽是仅对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进行分析,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教育类学术期刊的传播现状也即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传播现状,文章中提出的运营策略可为其他类学术期刊参考。

1 调研方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新媒体指数平台(inm.xuetang.cn)调查采集教育类CSSCI(含扩展版)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一个月内的发布情况,调查截止日期为2015年10月7日上午9:24,调查发现这一个月内共有10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有内容发布,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力大小,即推送内容的图文阅读量。王海燕在对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传播力的调查中将总阅读数作为判断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关键指标[4]。笔者认为该指标选取有待商榷,由于总阅读量受发布时间长短的影响较大,发布时间长的内容总阅读量相对较高。为了保证指标更能代表所衡量的因素,本次调查选取单篇文章日均阅读量作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之所以将数据截取周期设定为一个月,是因为如果周期太短,样本太少,反映不出问题的本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期太长又会使得某些文章的单篇文章关注度降低,综合考虑,本研究认为以一个月为考查周期较为合理。

2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对比分析

2.1发布内容类型分析

根据发布情况,将该时间段内发布的337条信息分别按单篇日均阅读量从高到低进行排列,选取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单篇日均阅读量在120—3500之间)和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单篇日均阅读量低于5)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将这两组数据按原创、转载、其他类别进行划分(见图1)。其中原创内容主要指母刊已发表内容(在本次调研中,除《人民教育》有不多的几篇微信首发内容外,其他期刊微信平台原创部分均以推广母刊已发表内容为主,故本文讨论的原创内容均指母刊已发表内容);转载内容主要是与学术期刊专业领域相关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内容来源于除其母刊外的其他媒体;其他内容则包括期刊信息、行业信息、会议信息以及活动信息等。

从图1可以看出,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发布信息的主要构成为原创内容和转载内容,分别占比46%和40%,其他类占比较低,仅为14%;而在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中,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其他类信息以占比46%居于首位,其次为占比30%的转载内容,本该是发布主力的原创内容却居于后位,仅为24%。转载内容和其他类信息虽然有时也能带来较高的阅读量,但由于这些转载内容和其他类信息(如行业会议信息)分享渠道较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若再频繁地盲目推送,势必会给受众带来信息负担,导致阅读量和用户关注度下降,对学术期刊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布过程中应坚持发布高质量原创内容,控制转载比率、大幅减少其他类信息发布。

图1 教育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文章发布类型

2.2发布数量分析

通过数据采集,发现在2015年9月1日至2015 年9月30日这一个月内,共有10家教育类CSSCI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有内容发布,具体情况见表1。是不是发布篇数越多,传播效果越好呢?依思维惯性,应是发文最多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传播能力最强。但是,表1数据却给了我们不一样的结果,发文总量最多的《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仅有2篇文章位列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之列,占该公众号这一个月发文总量的2.2%,另外有占该月发布总数29.3%的文章处于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之列;而发文总数为39篇的《人民教育》却以30篇进入前50强的好成绩名列前茅;《中国大学教学》虽然月发文量仅为7篇,但也有占该微信号发布总数28.6%的文章进入前50强。从以上分析可知,并不是发文量越多的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越好,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周期内的发布数量与传播效果不呈线性关系。

表1 教育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数量分析

续表1 教育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布数量分析

2.3内容编辑形式分析

为找出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内容的编辑形式是否受用户阅读习惯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导致单篇日均阅读量的上升或下降,本研究对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和单篇日均阅读量后50位这两组信息的原创内容作进一步分析。

根据发布情况,分别将这两组数据原创信息按编辑形式划分为传统编辑形式和新媒体编辑形式两类(见表2)。其中,传统形式内容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呆板的论文模式,常存在于纸质刊物中。版式清新、活泼,语言生动形象,观点简洁明了的微信发布内容作者暂时将它称之为新媒体编辑形式的内容。

表2 两组数据原创部分的编辑形式分析

表2中,新媒体编辑形式的论文在单篇日均阅读数前50强原创中的占比为87%;后50位发布信息中,新媒体编辑形式的论文在原创中的占比为0,传统编辑形式论文却占100%。说明受众对微信环境下阅读传统编辑形式学术论文的热情并不高,适当改变学术论文的编辑形式,使之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之道。

2.4内容发布时间分析

既然学术期刊微信用户的单篇文章日均阅读量是评判微信平台传播效果的主要依据,那么微信用户的阅读时间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由于无法获知每篇文章每次被阅读的具体阅读时间,而正常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发布的文章被阅读量高,说明在这个时间段内用户有较为密集的阅读行为,所以本研究以分析单篇日均阅读量前50强的微信发布时间来近似代替分析用户的阅读时间。如图2所示。

图2 各时间段发布情况

本研究将发布时间划分为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四个时间段,从图2中可以清晰看出微信发布较为密集的两个时间段为14∶00—18∶00和18∶00—21∶00之间,也即下午和晚上时间。这个结论也比较符合上班一族的作息规律,一般到每天的下午时间,在紧张工作大半天之后,每日的工作接近尾声且人也较为疲惫,作为工作之余的调节,大多数用户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阅读微信内容。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相对较为自由,是微信用户阅读的又一高峰。

3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策略

3.1坚持发布内容的准确定位

学术期刊是为科研工作者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传播先进文化之所。而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则是学术期刊向外界展示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窗口,理应发布学术价值较高的内容,以引导学术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学术期刊应坚持做好以下三个方向的内容发布。第一,坚持推广学术“含金量”较高的文章。这里所说的高“含金量”论文指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不应拘泥于母刊已发表论文,还应包括其他机构的论文。第二,坚持发布学术热点评论。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功能,对本微信平台发布的学术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讨论,代表性的评论应在母刊和微信平台上予以发表,提高用户参与积极性。第三,坚持分享优秀的学术经验,如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等。在马勇等学者的一项关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期待服务调查中发现,有14.8%的用户(为第三位,前两位数值分别为19.2% 和17.8%)希望通过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获取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信息[5]。

3.2丰富编辑形式,适应新媒体时代阅读需求

尽管有些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原创率不低,但并未带来更多的阅读量,究其原因,这与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发布形式过于严肃,缺乏趣味性和阅读性有关。大多数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所发布的原创内容仅是一个“移植”过程,即将母刊上的发表内容照搬照抄到微信上。也有一些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者认识到微信的“浅阅读”和“碎片性”,而对微信内容进行“微”编辑,也即对发布的文章进行了“掐头去尾”处理,掐掉摘要、引言,去掉参考文献,事实证明这样的缩编也激发不了受众的强烈阅读兴趣。在新媒体时代,为适应手机阅读,应改变传统编辑形式,有效利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不同的传播形式,将研究论文科普化,体现编辑含金量。新媒体时代的编辑必须在以往传统的编辑思维中注入新媒体思维,改变学术论文的呈现形式,让高大上的学术论文更接地气。

3.3转变传播理念,增强与受众互动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是单向度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既定的规则,这种单向度的“我发你看”的信息传播方式将受众置于从属关系,无法真正了解用户需求。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为保持高度的用户黏性,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必须坚持以互动传播为核心。如《人民教育》在微信上征稿的《阅悟》栏目,即是刊发读者在阅读了《人民教育》刊发文章后的感悟、想法、思考,甚至是牢骚,500字左右,文字可以不流畅,但是要求思想新、深,欢迎争鸣观点。再如《中国教育学刊》专门开设《微论微信》栏目,向社会读者征集每篇800字左右的有关“教育经历、教学故事、教学经验、教学感悟”等方面的读者文章,通过该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米”移动阅读平台进行刊发[6]。以上刊物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互动功能,改变传统上“你说什么,他只能看什么”的传播理念,提高受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增强用户黏性,扩大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

3.4勤做数据分析,把握发布规律

目前,微信后台不仅能对自运营微信号的用户数量增减、用户身份属性、单篇文章阅读数量、信息被分享次数等详细数据轻易获取,而且通过新媒体指数平台(inm.xuetang.cn)还能获取其他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发布、阅读、点赞情况。对这些数据进行专业化分析,能快速了解微信发布规律及受众需求,从而及时调整运营策略。如,前文通过对这一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的传播效果与推送的数量并无直接关系,而与推送时间存在一定关系;微信对于传统形式的论文推广效果不显著,而对新媒体编辑形式的论文推广效果较为显著。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今后的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可以注重提高发布内容质量,有意识地选择发布时间,增加微信编辑含金量,争取每发一篇都是精品,篇篇都能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3.5拓展推广渠道

优质的学术成果一定要通过媒体传播出去。目前,大部分学术期刊正在努力实践各形式的宣传推广,如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印在编辑名片上、印在期刊上、印在会议传单上分发;将二维码置于官方网站、置于官方微博上显眼位置引起用户关注;也有通过开展互动活动来吸引用户关注。除此之外,学术期刊还可以结成微信公众平台联盟,对联盟成员发布的有价值微信内容互相转载推送,学术期刊也可向其他纸媒、官方微博以及网站主动推荐文章,扩大推送渠道。

注释

[1]余溢文,陈爱萍,白林雪.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策略及案例研究:《以同济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编辑学报,2015(4):388-391

[2]余朝晖.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术期刊中的传播模式研究 [J].科技与出版,2015(6):112-114

[3]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380-383

[4]王海燕.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J].科技与出版,2015(1):52-55

[5]马勇,赵文义,孙守增.学术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9):77-81

[6]彭广林.论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思维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5(9):62-65

The Analysis of Spread Effect of Academic Journal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Operation Strategies

Zhao Wenqing Zong Minggang Zhang Xiangfeng
(Periodical Press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3)

(School of Finance & Economic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To study the spread effects of academic journal Wechat public platform, this paper analyzes 10 educational CSSCI journals who rele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in September 2015. By comparing the average daily reading per paper, it is found: the current Wechat public platform of academic journals has low rate of high quality original paper; paper number issued in one cycle and its spread effect is not a linear relationship; the Wechat platform has very small spread effect on disseminating traditional editing forms of academic papers; users read-intensive behavior occurs in the afternoon and in the evening time. When academic journals operate in specific Wechat public platforms, they should promote high quality academic papers, adhere to publishing academic hot comments, insist on analyzing academic experience; and they should make various editing forms, enhance interaction with the audience, focus on data analysis and develop advertising strategies.

Educa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Wechat public platform Spread effect

G235

A

1009-5853 (2016) 03-0092-04

本文系江苏大学高级人才科研启动基金(09JDG043);江苏省科技期刊研究基金“科技期刊应用微信平台提供增值服务探析”(JSRFSTP2015C1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4SJВ794)阶段性成果。

赵文青,江苏大学杂志社编辑;宗明刚,经济学博士,江苏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张向凤,江苏大学杂志社副编审。

2016-03-03)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公众微信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