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遗珍
——黑釉“油滴”碗

2016-09-06蔡淋

文物季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陕西历史博物馆天目茶碗

□蔡淋

丝路遗珍
——黑釉“油滴”碗

□蔡淋

黑釉“油滴”器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中一种由特殊工艺烧造而成的制品。随着茶道的发展,与茶文化结缘后,成为朝贡之品;后被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禅僧带回收藏;日本人在对其进行仿制的过程中创造了和风化的陶瓷艺术风格。黑釉油滴器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茶道风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黑釉油滴釉中日文化交流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国宝中有一件黑瓷中的珍品——黑釉“油滴”碗。“油滴釉”是黑釉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是窑变的一种。因其黑色釉面上密布着大小不一的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般,故名“油滴釉”。“油滴釉”的成因是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着色剂氧化铁发生分解,形成釉面气泡,其中密集铁的氧化物结晶,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的釉中结晶质处于饱和状态,当气泡破裂后,会保持这种状态,直至冷却后即产生了油滴斑纹,形成美丽的结晶。古人盛赞油滴釉器“盛茶闪金光,盛水闪银光,映日透视,晶莹夺目”。用这种特殊工艺制成的碗就叫黒釉油滴碗。

本文介绍的这件油滴碗由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碗口大足小,口沿微敛,腹口至底渐收,矮圈足,而器型规整、胎薄质坚、釉色润泽,通体黑釉,釉层较厚。油滴器一般胎体较厚,器型较小。像这件如此之大、如此之精美的“油滴”碗,实为难得的珍品。这件黑釉“油滴”碗器型虽然较大,但仍不失其秀丽之感,具有清新、高雅的艺术韵味,特别是釉中散布着的大小不一、具有金属光泽的银色小圆点,晶莹透亮,使得这件质朴无华的器物在庄严感中,平添一种晶莹透亮之感,犹如夜空中的闪闪群星,具有一种神奇魅力,显示出我国古代精湛的陶瓷技艺(图一、图二)。

专家指出:这项工艺的窑变火候很难把握,油滴的形成与烧制火候和釉层厚薄相关,釉层薄时形成温度要低些,釉层厚时形成温度要高些,火候恰到好处方可形成油滴,这种结晶体只有在1100℃这个点才会出现。温度过低难以烧出,过高又会使油滴过小,故油滴碗口沿处由于釉层稀薄一般不会形成油滴。所以,要烧制出完美的油滴釉器成功率极低,只有炉火纯青的技艺才能烧制出这巧夺天工的工艺。

油滴器盛烧于北宋,衰于元末,以福建的建窑最为有名。因其釉色别具一格,一时引起了南北各窑竞相仿制。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是宋代著名黑瓷产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所知,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当时宋代的武夷山区出产的武夷岩茶名满天下,特别是所产的“北苑茶”更是进贡朝廷的名茶。由于当时饮茶、斗茶之风在上层社会中盛行,因此除了必需的优质茶叶之外,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斗茶所用的器具。武夷山下的建阳水吉镇出产的釉黑茶碗,俗称“建盏”,便成了当时社会上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士大夫们都认可的斗茶所需的器具[1]。

图一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黑釉油滴碗正面

提到建盏,不得不提到的便是蔡襄。蔡襄是北宋仁宗时的大书法家,曾任福建转运使监理官焙茶务,深得仁宗赏识。曾任朝廷谏官,后回福建任泉州福州知府,对福建经济与地方建设贡献很大。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时,将原来的贡茶大龙团改造精制,从而创造了“小龙团饼茶”,使得建茶更为皇室珍爱,推动了福建的茶业生产[2]。《茶录》便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的北苑贡茶之作。其内容涉及了饮茶的方方面面,茶盏一篇更是专门提到了建盏。《茶录》中对建盏的推崇,对建盏成为当时的贡品也无疑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图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黑釉油滴碗侧面

除此之外,建盏的发展与当时的饮茶方式和风尚也是息息相关的。宋代的茶叶经过烘焙后,制成茶膏饼,冲泡前先碾细放在茶碗中,注以沸水,茶面汤花呈白色。建盏底色是黑色,能衬托出茶色之白,所以广泛地受到饮茶者的喜爱。建盏中的黑瓷,有着丰富的窑变,不同于一览无余的单色黑釉,让黑瓷的质感展露无余,但其含蓄而内敛的釉色,也体现了当时追求内在意蕴的艺术风格。

在宋代,禅宗思想的兴起,让士大夫们找到了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幻想和生活态度。禅,意为坐禅、静虑,提倡“心即是佛,无欲无求,解脱自我,无所矫饰,浑然天成”的思想境界,和道家清净无为思想,对自然的态度有着相近之处。禅主张“顿悟”,它给被礼教束缚着的苦闷的士大夫们指出一条寻求解除苦恼的办法,因此禅学在宋代也得到士大夫们的推崇。茶与禅也找到了默契,所谓“茶禅一味”说的就是茶味之中包含着禅理,而禅的境界与精神实质又充满着茶味。而建盏的形制舒展自然、朴实无华,毫无造作之态。黑色的釉色朴素玄妙,使得整个器物敦厚而富有安定感,呈现出淡泊、洒脱而又浑厚的特色。黑釉在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出禅宗以素简为美的精神。建盏黑瓷釉色简素、质朴,没有人为的装饰;造型浑厚古朴,线条明朗简洁。这种简素、古朴之美的品格生来就与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默契。

据史书记载,建州自南唐始便是佛教圣地,直至宋代,日本许多禅僧留学中国,主要就在横跨浙、皖、赣三省的天目山脚下的众多禅寺修行学佛,所以归国时也将这些禅寺中所用的茶碗带回了日本。由于当时是从天目山带出去的,在日本便被称为天目茶碗。后来天目在日本就成为一切黑釉器的代名词。到目前为止,仅传于世的4件天目盏实物,均被日本作为国宝收藏。

目前日本国内已知最早的关于建盏的记载是金泽贞显(1278~1333年)写给镰仓称名寺第二代剑阿(1261~1338年)的信。该信是为了从剑阿处借一套茶具而写的,信中提到了建盏。表明当时建盏在日本的上层阶级及寺院僧侣中很流行和珍贵,被称为“唐物天目”。根据目前考古研究可知,建盏黑釉传入日本的时代,约在南宋和元代之际。黑釉茶盏传入日本后,曾被作为饮茶的标准器,并加以仿制。据传,世以制陶为业的山城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曾于1223年随著名的日本僧人道元入宋学习制陶技术,6年归国后,在濑户开窑烧制黑釉瓷器,因两国自然条件不同,虽没有烧制出比较满意的黑釉瓷,但制作方法和釉色与建窑很相似。形成了一种朴质而随意的风格,符合禅宗追求闲适恬淡风格的要求,这就是日本人至今称颂的“濑户天目”、“濑户烧”[3]。日本到了室町时代(1336年至1573年),饮茶被当做一种娱乐活动,当时社会上崇尚宋朝文物,人们以拥有建盏等宋代茶具为荣耀。但到了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日本茶道的进一步平民化和民族化,茶道的理念及对茶具的欣赏趣味都发生了变化。日本饮茶史上开始流行恬静的茶风,以村田珠光为始,千利休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日本茶道开始得以流行。往日上层阶级喜爱的建盏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是质地粗糙、形制不规整的高丽茶碗和日本国内烧造的茶碗,在日本人心中,这种茶碗最接近自然,与禅的精神和茶道的理念相通。曾经作为奢侈品的“唐物天目”至此也销声匿迹,身价也一落千丈。一直到江户时代(1603年至1876年),以德川家为首的贵族武士,重新开始举办注重格调的茶道。由中国引进的“唐物天目”又重新被视为名人贵族身份的象征而被上层人士所收藏,再次受到重视[4]。到现在,油滴天目在日本大约也仅有十几件,其中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藏的一件,被认为是日本传世的油滴天目茶盏中的第一名碗,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加以收藏。

翻开日本的历史不难发现,日本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始终与中国保持着广泛的联系。日本在学习中国茶道、陶瓷技术的同时,不断与日本自身的民族文化相结合,最后创造出日式茶道、日式瓷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以不同的形态融入日本,成为了日本发展中重要的积极的因素。

中国的茶叶和陶瓷器,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建盏不但适应了宋元时期中国国内日益盛行的饮茶斗茶风气,同时也对日本的陶瓷业和茶道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建盏作为茶文化和佛教文化传播的实物例证之一,其命运在日本几度沉浮,但是却见证了日本陶瓷和茶道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显示了唐宋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李磊珍、刘春福《宋代建窑珍品及其审美内涵》,《中国陶瓷》第42卷第2期。

[2]胡凌雪《浅议宋建窑天目釉茶盏兴盛的原因》,《景德镇陶瓷》第96期。

[3]刘涛《黑盏·天目·茶文化》,《文物季刊》1999年第1期。

[4]周亚东《宋风东渐中的建盏与“天目”的由来及传承》,《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6期。

(作者工作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猜你喜欢

陕西历史博物馆天目茶碗
茶 碗
徐 乔艺术作品欣赏
陈磊作品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老佛爷的茶碗
ILFE智意扫地机 天目X660
天目药业5次重组均失败仍要重组 公司靠拖欠薪水美化财报“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