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塑造孩子美好心灵
2016-09-05乔士美
乔士美
用爱塑造孩子美好心灵
乔士美
如果能够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心灵都觉得和我在一起的时光可以留下一点点美丽的痕迹,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如果说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付出的是体力和汗水的话,那么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则需要智慧和坚毅。
三年前,班里有一个名叫小刚的男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他很少与同学、老师交流,孤僻独行。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因此和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语气和不屑的神态,与家长、老师说话时也是咄咄逼人。他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他还多次与同学闹矛盾,影响了班集体团结。由于过于关注个人的学习成绩,导致小刚一到考试就害怕,在成绩出来之前又表现出十分的紧张与不安。
心理老师说他患了严重的焦虑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帮他全面减压,不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这样的学生就是分数再高,以后也不会成为有用之才,而且也非常不利于他本人的身心健康。作为班主任,我责无旁贷,我对小刚的情况有一些了解:小刚5岁以后,他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跟随奶奶生活,平时与亲人交流比较少,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又受到奶奶的溺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脾气。
根据了解的情况,我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包括谈话交流、家访、指导他参加各类活动、引导他阅读优秀书籍等。起初,我经常问这问那,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知识范围、生活习惯等,鼓励他谈对社会、自然等方面问题的看法,但是他很少开口。我就在他周末放假不回家时,把他带出去参加一些活动,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聊天、做游戏,像父亲一样关心他,像朋友一样友好地与他拉呱(山东方言,指聊天——编者),变着法儿多与他接触交流,在寒暑假里多次到他家进行家访。渐渐地,我们的感情变得融洽了,心灵沟通的障碍也慢慢消除,他开始敞开心扉,把我当成了心目中值得信赖和倾诉的“家长”。
课堂上,我让他收发并检查本组同学的作业,多让他回答一些问题,并多给他一些板演的机会,有进步就及时地表扬鼓励,帮他树立学习上的自信。课外,帮他洗洗衣服、剪剪指甲,通过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并相互交流感情,渐渐地他愿意和老师接近了。在班集体活动中也活跃起来了。半个学期后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绩。
把学生当作朋友,不失为一种好的换位思考。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所以在爱学生的基础上,一定要像对待朋友那样去尊重他们。心理学研究证明:凡是教师给予期待、尊重的学生,学生就会感受莫大的鼓舞,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教育。辩证地分析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积极寻觅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爱好,一回书写认真的作业,一次回答正确的课堂提问,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分享一次成功的体验,找到自身的价值,在成功的快乐中找回自尊自信,重新点燃起他们奋发向上的激情。
有一次卫生大扫除,我让小刚带领几个同学打扫厕所,他欣然接受。我发现他不怕脏、不怕累,干得最带劲儿。在他的带动下,几个人干净利落地完成了任务。因此,我在劳动总结会上表扬了他,并把他的事迹登上了黑板报。从此,同学对他更是刮目相看,他自己也找回了自尊,成了班里的守纪模范。
教师的工作是“以人为本,以情为主”,可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一个“爱”字。“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学生对师爱的具体表现。由于后进生长期受到冷遇,所以他们更需要老师的体贴和爱护。我们以爱心为出发点去对待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多一些热诚,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等各方面去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释疑解难,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拂去他们心灵上空的阴云。
就这样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小刚终于有所改变,性格开朗起来,开始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与父母的交流也多了起来。在同学眼里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后来,他考取了青岛大学,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不过,听其他同学说小刚到了大学后,由于环境的改变,缺少交流的朋友,心理疾病又犯了,被送回老家休养。得知这一情况后,我觉得学生虽然毕业了,但我的育人工作还远未结束。我联系了他的家人,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到他家去,当我出现在他家门口的时候,小刚非常意外,高兴得不知所措,眼角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在了解了他的一些情况后,我又一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疏导,让他情绪有了明显的改观。接下来,我这个原班主任再次走上与小刚的“拉呱”之旅,经过半年多时间,他的精神状态逐步正常起来,重新回到了大学校园。他的父母私下里对我说:“我儿子还是跟你亲啊!”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的爱可使枯萎了的心灵得到苏醒,可使冰冻了的感情消融。爱可以塑造美好的心灵,爱可以诱发美好的行为,爱可以启迪美好的语言。教师的生命因耕耘而芬芳,因开拓而闪光,因奉献而充实。我想如果能够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心灵都觉得和我在一起的时光可以留下一点点美丽的痕迹,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责编 李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