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6-09-05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樊恒明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樊恒明
浅析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樊恒明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委办公室主办
一、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生产者受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还存在片面追求产量的现象,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来,只追求产量丰收,而忽视质量净化。购买、使用农药追求的是杀虫、治病效果好、成本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考虑的较少。在无公害认证过程中,虽然按要求企业都提供了生产记录,但现场检查时发现,有的生产主体并没有记录或者记录的非常简单;有的记录中用的农药和实际使用的农药不一致,所进行的记录是为了认证而被动记录,并非为了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产品质量的保障性以及投入产出的规范性而主动完成的生产记录。
(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
从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体来看,60%以上都是小型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开拓能力小,带动辐射范围窄,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很难完全做到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农药、化肥)、统一打药、统一施肥、统一销售,难以满足标准化的生产要求。
(三)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不健全
无公害农产品在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上比普通农产品更加严格,管理要求也更加规范,按理说应该能卖出好价钱,而事实上不是如此。总体来看,无公害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同等的现象还很普遍,已获批的无公害农产品加贴无公害标志在市场上销售的非常少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附加值偏低,人们的消费购买意愿也并未受到无公害标志的引领,品牌效应没有体现出来。
(四)对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宣传、基地建设、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总体来看,经济发达、对无公害产业有扶持政策和财政补贴的省份发展速度快,如江苏、浙江、山东都采取了“放水养鱼”的政策,省财政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对无公害项目进行扶持,以上三个省份无公害产品数分别占全国的22%、6.3%、6.7%。而河南省只是有部分市、县出台有对无公害项目进行财政补贴的政策,有的尽管出台有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影响了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河南省无公害产品数仅占全国的2.5%。就河南省来看,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财政补贴的市发展速度就快,如郑州市无公害农产品数约占全省总数的40% 。
二、促进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
再好的产品,如果不注重宣传推介,也一样不会被社会认可。无公害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宣传发展,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与其定位和作用相比还远远不够。社会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识还不深刻,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上,只知道无公害农产品这个词,其代表的产品质量高、食用安全的内涵缺乏了解,对如何生产、怎么识别等知之甚少。所以,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广泛宣传、科普解读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标准、生产方式、管理方法、产品质量等,使全社会对无公害农产品有一个深刻的认知。让生产者熟知无公害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准则从而模范遵守,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有更多的责任感、荣誉感。让消费者懂得无公害农产品的内涵,从而产生购买欲望,把购买无公害农产品成为消费习惯,成为一种追求高品位生活的理念,使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有更多的获得感。
(二)努力打造品牌,树立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形象
无公害农产品其定位是品牌农产品,应当为提升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但现在还远远没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知道安全是品牌农产品的前提,优质是品牌农产品的基础,但只做到安全优质农产品并不一定是品牌产品,品牌产品是需要塑造的,一是认证部门要严格准入门槛。对生产规模、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生产资料的使用、产品质量、包装、储运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对照标准逐项审核,切实做到“稍有不合,坚决不批”,坚决杜绝出现任何瑕疵和硬伤而影响无公害农产品的形象。二是要强化证后监管。当前,农产品安全监管“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正在不断健全和强化,要进一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把强化证后监管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坚决摒弃重申报、轻管理的思想,督促获证主体落实责任;淘汰管理严重滑坡、存有安全隐患的产品和企业。三是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推介和销售。利用各种展销会、博览会、农交会、农超对接、互联网交易平台等,大力推介无公害农产品,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
(三)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补贴,促进无公害产业发展
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因此,政府、企业、社会都应当支持、呵护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对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和生产要政策上给于优惠、资金上予以倾斜。除现有对无公害的扶持政策外,还要拓宽思路,丰富完善扶持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政策。是否考虑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作为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在涉农项目审批、涉农项目评比中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虑;在金融制度改革、财税政策、货币信贷、金融监管方面促使金融资金向“三农”倾斜,稳妥开展新型资金互动合作,为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提供贷款互助政策等等。另外,财政补贴力度应加大,虽然部分市、县已对获得包括无公害农产品在内的“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实行有一定补贴,但补贴制度区域差别大,还有的根本没有补贴。有的仅对新申报的产品进行补贴,而复查换证的产品却得不到补贴,挫伤了持续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积极性。因此,继续完善支持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是各地政府推动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履职能力
要想推动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发展离不开三支队伍。一是专家队伍。专家队伍主要履职无公害农产品行业风险预测、生产技术研究,对申报的无公害产地、产品进行评审等。对这支队伍要经常组织交流,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无公害的有关知识融合贯通,形成有利于无公害产业发展的新思想、新思维。二是检查员队伍。检查员队伍担负着现场检查和材料审核工作,为使检查员更清楚地了解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内容、职责及标准、权力等,这支队伍要不断地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最新的工作要求,最新的法律、法规,最新的标准、准则,使他们的工作有效开展。三是内检员队伍。内检员队伍指的是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企业人员,对这支队伍的培训更加重要。因为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产品源头环节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认证企业的自律性、认证企业人员的专业性是影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风险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