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社会资源培养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初探
——以“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为例

2016-09-05胡天婵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北京100024

地理教学 2016年15期
关键词:规划师研究性研学

胡天婵(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 北京 100024)

挖掘社会资源培养初中生研究性学习意识和能力初探
——以“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为例

胡天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 北京 100024)

参与“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加深对“人地和谐”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理念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社会资源;分层设计;研究性学习

一、挖掘社会资源共同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修订稿)·《7-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和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强调将生活性和实践性作为地理学科的特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初中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通知》将“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整合教育系统内外资源,形成家、校、社横向联动的共同育人格局,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

然而现实中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知识和生活是脱节的,以致于不少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通过收集学生们生活中感兴趣的、或想要解决的地理问题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改善自己所居住城市的环境兴趣浓厚。为此,笔者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取得联系,邀请该院各所的工程师们作为校外辅导员,与我校共同开展“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二、实施的过程

“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目前已形成固定的流程。活动以“请进来——走出去——亲身实践”为主线,和规划院共同设计活动的环节和具体内容,每年实施一次。具体流程见图1。此活动分为“接触科研、感受科研、体验科研、成果展示”四个实施阶段。

图1 “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实施模式

“接触科研”是面向全体初一学生的活动。我们邀请规划师们走进校园,针对城市生活中的各类热点问题拟定报告主题,为学生们讲解“什么是科研,什么是城市规划”(见图2、图3),使学生们感受到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城市规划和自己的生活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聆听报告后,学生们完成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设计的研学任务单。

图2 聆听精彩的报告

图3 报告过程中孩子们和规划师踊跃互动

在“感受科研”环节当中,首先通过社团招募的方式吸纳对此活动感兴趣的学生,成立“小小规划师”社团。依据学生们不同的兴趣爱好,社团分为论文组、信息组、规划组和通讯组。信息组负责拍照、制作活动记录片和宣传网页。通讯组负责撰写活动简讯、在年级会通报活动情况、设计社团招募展板。规划组在“双导师”的指导下,设计解决某一城市问题的规划方案。论文组根据社团成员们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走访谈话所获取的信息,撰写调查报告。

社团成立后,老师带领成员们走出校园,走进规划院,体验老师和规划师们共同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首先学生们在规划师的指引下,边参观工作环境,边聆听规划师们讲解国内外经典的规划案例,在此过程中不但能亲身感受到科研的氛围,也能加深对人类居住的城市的认识(见图4)。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工作室旁听真正的课题研讨(见图5),并将自己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到的和观察到的城市问题和规划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见图6)。规划师们耐心细致地解答后,帮助孩子们将这些问题提升为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见图7)。

图4 参观感受规划院的工作环境

图5 旁听真正的课题研讨

图6 和规划师们面对面交流

图7 了解经典规划案例

“体验科研”活动中,孩子们在“双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首先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走访调查等方法获取相关资料,然后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阶段性交流汇报(见图8、图9)。在交流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以上资料,论文组的同学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

图8 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讨

图9 规划院周博士指导学生如何测定车流量

三、实施的策略

1.活动呈现形式多样,尊重个性发展

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兴趣点可能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在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们兴趣的基础上,将社团分为不同的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用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

2.“双导师”加强合作,共同开展活动

邀请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作为学生们的校外辅导员,针对不同的主题,共同设计和开展系列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3.研学任务避免“一刀切”,实施分层

活动采用分层的方式,依照面向全体和尊重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设计。

“聆听报告,完成研学任务单”环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加了解我们居住的城市,增强社会责任感,加深对科研工作的了解,提高研究意识。通过完成研学任务单中诸如“列举自己身边存在的城市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的开放性问题,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面向社团成员开展的“走出校园参观科研机构感受科研氛围”、“旁听课题研讨”、“和工程师们面对面交流各种城市问题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微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感受、交流和尝试的方式,运用查阅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走访谈话等方法获取信息,完成比较规范的研学报告,使学生们体验问题研究的全过程,提高对科研的兴趣。

“双导师”结合城市热点问题和学生的兴趣,每年设计不同的具有研究价值的创新性研究课题。核心成员即论文组的同学运用“微课题研究”中学的研究方法,获取数据,撰写水平较高的调研报告。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并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

四、实施的效果

1.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论文组核心成员撰写的调查报告《管庄路交通状况调查研究》已在《地理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组还触类旁通,自主选题,撰写了《管庄路东晓景路段加装中间隔离护栏的建议》。通讯组撰写的通讯稿已多次刊登在我校的校园网站上。规划院也在规划平台“cityif”上对此活动进行宣传。

2. 通过参与此项活动,孩子们对于了解和改善我们居住的城市兴趣更加浓厚,这对于形成“人地和谐”这一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有益处。

3. 通过开展以“聆听介绍”、“参观感受”和“亲身体验”为主要环节的系列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科研工作的了解,这将有助于他们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五、思考与改进

1.“小小规划师”系列活动按照“请进来——走出去——亲身实践”的模式,采用“双导师、双活动”的方式已经开展了三年,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在今后的活动中,笔者将加强过程性的评价,并在梳理和扩充现有活动的基础上形成课程体系。

2. 目前,由于在高中学段学生们须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取相应的学分,因此较初中而言,研学活动开展得更加成熟。今后我们将邀请我校高中部的教师和学生分享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经历,并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从而促进初高中学段的衔接。

3.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笔者尝试和社会其他部门进行联系,但在此过程中深感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很难争取更多的资源,希望社会能够向广大青少年开放更多的实践空间,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7.

[2] 教育部.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Z].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5.

猜你喜欢

规划师研究性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