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CEO:世界需要中国的工程建设经验
——对话Bentley首席执行官Greg Bentley

2016-09-04吴付标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8期
关键词:工程师基础设施经验

文|吴付标

Bentley公司CEO Greg Bentley 先生

去年,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开播了一部名叫《神奇中国》的系列纪录片,在3月播出的第一集中,工作人员特地来到北京光华路“中国尊”项目施工现场,见证中国正在发生的建筑奇迹。

也是3月的一天,Bentley公司首席执行官 Greg Bentley戴着头盔,来到“中国尊”的工地。当建筑总承包商中建三局一位说着流利英文的帅哥介绍说他们在以每六天一层的速度在建设这个中信集团总部时,Bentley先生兴奋地说:“这就是中国速度。”他不仅感受到了中国速度,看到了中国大棋局,更真切地道出了“世界需要中国经验”的心声。当中国经验成为中国机会,中国工程企业的“走出去”便充满了想象空间和商业前景。

中国正在下一盘别国无法复制的大棋

问:中国经济的走向正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我也难免脱俗的要请教您对此的看法。

Greg:在过去的一年里,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仍然获得了将近7%的增长率,这比全球大多数地方都高很多倍。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工程界的专业人士,我看到在世界很多地方,基建项目已经不能带来高额的经济回报。但在中国,特别是水电和高铁项目,不断在开工建设,已建成项目也带来了健全的经济回报,这种健全繁荣的根本是因为中国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运行方式,这一点,非常值得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政府借鉴。

问:那么对中国的基础设施市场的未来,您也还充满信心吗?

“中国优先”战略是必然

Greg:我先说一件事。早上我在英文版的《中国日报》头版上看到中国打算开建大陆到台湾的高铁,横跨台湾海峡,大约长75英里,还有一张显示中国计划开建或在建的高铁项目,真是令人印象深刻。我认为,在基础设施领域,中国正在以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方式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而从两会上传来的信息,也印证了我的看法。有消息称,在“十三五”计划期间,仅北京市就将有大量的投资用于输变电的建设;同时,加快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的推进,更大规模推动地铁的建设。这些信息都非常利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所以,说中国经济在衰退的人,完全不懂中国经济。

以新技术推动基础设施的供给侧改革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基础设施的供给侧改革成为热点。代表和委员们认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依然存在总量不足、标准不高、运行管理粗放等问题。作为专业人士,Bentley先生自有洞见。

问:在今年的两会上,基础设施的供给侧改革也成为一个热点。Bentley是一家在此领域耕耘了30多年的专业公司,您也是一位资深的专业人士,对此能否分享一下您的经验之谈?

Greg:提升基础设施的整体质量要从全生命周期来着眼,善用最新的设计、管理与运营理念和设计软件。事实上,全球其他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完成很多复杂性的项目,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先进的工具,而且利用先进的工具能够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经验进行很好地复制。

从全球设计软件的发展来看,有这样几个趋势需要注意,其中一个是连续勘测技术。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中,我们运营维护着一个三维的世界,我们的工程师需要将在虚拟环境下获得的工作成果融入到当下生活的现实环境中,让人们能够真实地去查询、甚至触摸工程师的工作,需要实景建模。

在设计阶段,我们已经有了BIM模型,但如何才能将施工相关业务系统数据不断导入到最初的设计模型,使之重组成为施工模型,并将这些数据用于后期的运维呢?实际上通过连续勘测获得实时建造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可靠高效的手段。借助Bentley最新的实景建模软件ContextCapture,将建造中的所有数据都可以复盘建成逼真的三维模型,通过Bentley的点云技术和eB工程数据管理平台,施工模型可以和设计模型实现良好的融合,甚至在不久之后,还可能利用可视化眼镜等虚拟现实设备,身临其境地走入这些3D模型,执行相关的管理工作。

问:连续勘测、实景建模的确是很振奋人心的技术,在CONNECT大会上也看到了参会者浓厚的兴趣,听到了腾讯采用实景建模所获得的成效。还有哪些令人鼓舞的新技术呢?

Greg:运用移动协同平台工具展开协同工作也是事半功倍的选择。现在的项目都比过去的项目要复杂得多也要难得多,需要大量人力和团队投入一个项目。异地或者不同的团队利用移动技术展开协作,已经是很普遍的工作方式。Bentley已经在去年推出了其所有解决方案的新版本——CONNECT(连接)版本,旨在通过互连互通环境,提高基础设施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和运营阶段的交付质量和资产绩效。通用环境可以整合整个项目生态系统和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信息,从而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性能,降低项目风险,保证在预算范围内按时交付项目。

问:Bentley公司前几年提出了“中国优先”战略,为什么在今后“中国优先”还将继续成为Bentley的发展战略呢?

Greg:中国能成为Bentley最大的市场,也是因为中国的项目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度都是全球有代表性的,比如在变电站领域,欧洲已经很少有新建的变电站,但在中国,仅去年就计划建1400座智能变电站。为了跟上中国发展的奔跑速度,也为了避免全球研发中心远程管理实施在时间及沟通方面的不便,Bentley不仅加强了对中国的投资,也强化了本地化的支持,对中国用户的需求更快速高效地响应。同时,我们也始终强调在中国继续推进“中国优先”战略,可以看到这一战略对于中国用户和伙伴的价值正在不断显现。

问:您说中国的基础设施领域不仅项目规模大而且复杂度高具有全球代表性,那这对于Bentley而言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Greg Bentley 先生在北京新地标“中国尊”的施工现场

Greg:中国项目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中国项目的经验在世界各地都有非常好的推广价值。就拿“中国尊”项目来说,这个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同时也是满足8级地震抗震要求的第一高楼。该项目仅在设计阶段就涉及到39家单位,其中包括由5家设计单位组成的联合体、11家项目顾问以及23家专业顾问,对于这样的项目来说,如果损失了信息,就等于损失了经济效益。业主智慧地选择了ProjectWise作为协同平台,所有的咨询方、施工单位、业主都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工作,确保信息的顺畅流转和项目的质量。我相信,如果我们的ProjectWise在这个项目上运作良好,那么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项目也不成问题。

此外,中国项目数量之大、复杂之巨,解决这些项目挑战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非常值得向全球用户推广。Bentley的工程师常常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这也是Bentley软件创新的源泉之一。

助力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

Bentley不仅在以中国优先的战略大胆地“走进来”,它也是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的好伙伴。世界需要中国的经验,中国企业也需要国际性的技术。

问:现在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而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先行项目之一。对于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您有什么建议?

Greg:实际上,这些年中国的工程企业已经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比如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合作建发电厂,在印度尼西亚建高铁,在英国合作建核电厂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行,世界上有非常多的复杂项目在等着中国工程师的参与,当然,这也对中国的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我在来中国之前的一周访问了印度。据我了解,印度的工程师30%以上的工作是做印度之外的国外项目。我认为中国工程师的这个比例应该更高,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获胜的竞争力。中国的工程师可以做国外的项目,也有这样的技术和能力,世界需要中国的经验。

目前,中国的很多设计院已经开始和施工单位协同工作,但非国际化的软件系统会限制在跨国项目上跟国外工程师的协作,他们需要接受全球化的工作方式。例如,我们的ProjectWise能够实现综合的全面工作共享,无论项目在哪里,分散的项目团队都能够在统一的环境下工作。相信这些能够帮助我们的用户在国际竞争中赢得项目,并且在这些项目上取得成功。

埕岛油田海洋平台延寿保障工程项目

在我看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良机。就技术水平而言,中国工程师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如果能抓住机遇,顺利地与国际工程师在工作流程上接轨,那么在国际市场上创立中国品牌也未尝不可。也许,中国工程企业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需要的就是跟Bentley这样有着丰富的国际市场经验并且其综合解决方案为国际市场所高度认可和接受的企业携起手来实现共赢。

世界需要中国经验

中国正在基础设施领域下一盘别国无法复制的大棋,而这盘棋就是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高回报,所以中国工程企业不仅仅是在建一座高楼和一条高铁,而是有着更大的使命。

面对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的巨大需求,连续性勘测、实景建模等新技术和全生命周期服务等商业模式都将带来令人鼓舞的价值,我们需要拥抱新技术。

中国的工程企业凭借其在规模大、复杂度高的中国项目中所获得的经验,也是国外所需要的经验,所以我们可以怀着荣耀和使命更自信地走出去。然而,外国需要我们的经验,我们同样也需要外国的经验,在这个开放的世界,我们需要敞开怀抱拥抱伙伴去共赢。

猜你喜欢

工程师基础设施经验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青年工程师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