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寻找“绿色与灰色”平衡点
2016-09-03
本报记者 张怡然
随着中国城市内涝问题的治理日益被重视,“海绵城市”这个热点词汇也开始逐步走进公众的视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的一次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什么样的城市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其实就是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干旱缺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加以利用,改善城市排水系统,同时又能缓解城市缺水现状,让城市逐渐回归自然的水循环处理方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院长张全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出现大概有十几年了,今年由于“厄尔尼诺”很多城市连续很多日遭遇暴雨,降水量很大。不过情况并不是很糟糕,没有发生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那样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近几年国家对排水防涝的问题非常重视,颁布了具体文件来督促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
“但是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基础设施情况与设计标准均有差异,因此问题解决的速度与程度也各有不同,因此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张全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总体来讲,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自然的敬重,千万不要把低洼地、湖泊等具有自然排泄功能的地方都填了,城市管理与规划要到位。
此外,在治理过程中,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一定要相结合,生态措施要放在关键位置,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城市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我们要继续发挥人类的智慧,在城市建设的同时,找到合适的问题解决出口。”
谈及具体的解决方案,张全表示,“除了生态角度,在工程措施方面,譬如城市的排水管、调蓄池、泵站等的合理利用,这些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用专业的术语说,这叫‘绿色与灰色的有效结合。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