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中国城市内涝,先认识雨水(和企业家喝下午茶)

2016-09-03

环球时报 2016-09-03
关键词:内涝沙子雨水

本报记者 张怡然

近些年来,每逢多雨的季节,中国诸多城市就频繁发生严重的内涝灾害,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也造成一些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法国文豪雨果曾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既然如此,中国城市为何内涝频发?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到底又该如何去解决?中国是否也有成熟的技术值得去推广?带着这些问题,《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北京仁创科技集团董事长秦升益,秦升益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与践行者,他所带领的团队研发的雨水收集系统在几年前就曾接受住了特大暴雨的考验,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视察仁创的技术创新。“我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大家要对雨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设计和规划之初就做通盘的考虑。在做设计时必须要把生态理念放在首位,道法自然。”秦升益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道。

中国城市何以内涝频发?

环球时报:今年七八月份,暴雨在中国转了一个圈,一个又一个城市接连“看海”,给大家的印象是,只要出现特大暴雨或者连续降雨,中国的城市就容易出现内涝灾害,您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秦升益:从客观上讲,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发展在这些年推进得非常快,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和不透水面密度随之快速增长。譬如,有些地方本来是草地,现在则用水泥这样不透水的材料铺成了路面。结果是什么?这些本来是渗水的地方变得不透水了,降雨量一大,自然就汇流成灾。第二,“土地财政”等商业利益的驱动加速了城市里具有自然泄洪功能的土地面积减少。大家在城市经营中有过这样的理念——“让每块土地的价格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很多湿地、天然的湖泊都被用来改造,原来畅通的自然排水系统就这样被破坏了。这是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给后世带来的灾难。此外,我认为一些技术专家在认识上存在一定误区,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问题未能及时解决。

环球时报:中国出现内涝灾害后,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西方的先进内涝防治技术。但据我所知,国外的许多城市也经历过类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与阶段,您认为呢?

秦升益:你说的没错,实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也经历了很长的周期,同样是采取“先地上,后地下”的建设拓展模式,同样遭遇过城市内涝频发的困境,其后都为防治水患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代价。

因此,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许多困难都是社会的特定历史发展阶段存在的。我相信,中国的城市内涝问题也会逐步有序得以解决。

雨水收集系统应该道法自然

环球时报:那么针对中国当前的城市内涝局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范与治理呢?

秦升益:我认为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大家要对雨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设计和规划之初就做通盘的考虑,而非出了问题之后再去亡羊补牢。

在做设计时必须要把生态理念放在首位,道法自然。譬如在最开始的材料选择中,我们铺路面,不要再用那些不透水的沥青和水泥,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使用透水砖、透水石材。如果担心雨更大,可以在地面下面铺设暗管,分布式建设城市地下水库。这些深深浅浅的分布式地下水库,在本质上它们就是雨水的收集系统,有了这个集水、储水的环节,经过多少场大暴雨都不用担心。在地下水库之上,依然可以建广场、草坪,在实现功能的同时也丝毫不影响城市的美观。

另外,在储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添加透气、防渗的生态保水技术。这样之后,储存的雨水不仅不会变臭,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质会越来越好。

环球时报:如果用这一套系统进行内涝防范,成本会不会比传统做法更高?

秦升益:传统的“调蓄池+泵站”排水方式,不仅让雨水资源得不到利用,而且其实造价是非常昂贵的。因为它是用钢筋水泥做这个调蓄池,而且越往下挖,四周越怕坍塌,本身难度大,保护与维护的费用就更高了。

而如果采用新式的雨水收集系统,下面采用的是蜂巢结构,跨度小,每块最大空间跨度只有1.2米。虽然单个跨度小,但它们就像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拼装起来可以无限大。再者,这些蜂巢结构,是可以提前采用机械化生产预制的,比传统的现场搅拌水泥施工难度也要小,而且施工所需时间更短,现场装配组装一下就可以了,效率更高,人工成本也大大降低。更为关键的是,在施工完成以后,实际使用过程中,“调蓄池+泵站”的话,就必须要配合高压电,配备电箱、电柜,这又是一笔很高的费用。

“一阴一阳之谓道”

环球时报:在大力推广新的雨水收集系统的过程中,用特殊的沙子制造的透水砖是实现海绵城市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您与沙子打交道30多年,一沙一世界,您认为该如何在小小的沙粒上找到创新的不竭动力?

秦升益:现在很多人想要挑战自然,但其实我们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给我们的道理。有人认为现代的科技创新要向西方学习,所以忽略了我们自己的宝贵文化。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指引了我的技术创新。

我的第一个发明是在29岁的时候,我攻克了一项世界课题,解决了铸造模型热胀冷缩的难题。用沙子做铸造,1700多度的钢水浇进去,物体从常温迅速升到1700多度,产生膨胀,每一个沙粒膨胀累计起来就会导致模具变形。当时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发达国家学者,都认为热胀冷缩是自然规律,问题难以解决。中国的学者表示,美国人都找不到办法,我们也没辙。

但我不服输,我喜欢看国学和易经,有一天我看到“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突然茅塞顿开:沙子膨胀,就是“阳”;那我们就要用“阴”来克服它,怎么攻克呢?沙子里面膨胀了,对应的就是外面,我们可以在沙子的外面包覆另一种材料,让它同步产生收缩,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东方易学思维和西方的科学思维差异在哪?西方科学在考虑问题时是把事物分开来思考的,但东方文化讲究在矛盾对立之后想到它的统一,这就是我们的大智慧。

环球时报:您刚才提到的一些发明与技术运用,我们是比西方更先进吗?

秦升益:没错。譬如我们现在做的雨水收集系统,使用的透水砖是微米级孔隙透水,而美国、德国,它们发明的还只是大孔隙透水,所以西方国家也会来购买我们的产品。

中国的企业也必须要有自己的创造力与文化自信,而非一味地迷信西方技术。国外有些领先的技术经验,我们可以去学习;但如果有些产品和设计外国人没用过,我们也可以去率先尝试,而非不敢越雷池一步。企业的带头人需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怀着利国利民的情感去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研发、试验,要耐得住寂寞,也要承受得住压力。

只要我们的事业是在为人类创造新的价值,我们就应该勇敢前行,这也是我们的民族自信。▲

猜你喜欢

内涝沙子雨水
和雨天的亲密接触
雨水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绝望的沙子
雨水总带来更多雨水
一粒沙子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