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

2016-09-03吴战洪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语意鸳鸯文言

吴战洪

(四川省三台县第一中学,四川三台 621100)



古诗“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

吴战洪

(四川省三台县第一中学,四川三台621100)

为了破解学生读不懂古诗的难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借鉴古人的读诗方法,结合古诗的句法结构特征,在教学中通过实施“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心领古诗表面文意,神会古诗情志内涵。

古诗赏析;句法结构;断开;对译;联想;对应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02.018

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古诗文鉴赏教学往往耗时久而效果差,学生常常抱怨古诗读不懂,应试得分自然不理想,这严重挫伤了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而要真正破解学生读不懂古诗的难题,就有必要弄明白古诗是什么以及古诗创作中殊异于今的句法特征是怎样的;同时,也有必要了解一些值得今人借鉴的古人读诗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根据学情,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古诗文赏析教学方略。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古诗及古人读诗法

《说文·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段玉裁注:“《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1]可见,古诗就是古人表达内心情感意志的一种文体形式。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2]56这表明一首古诗的产生,是诗人的潜在情志受外物诱发而“感物吟志”的过程。作为诗人“感物吟志”结晶的诗歌最终通过词句而呈现出来,《文心雕龙·神思》曰:“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2]246简言之,在诗文创作过程中,作者之神(情意、志气)对外物进行了个性化的选择与改造,当作者的情感意志与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达成默契时,一首文质彬彬的诗也就诞生了;否则,“心感”之人就易陷入心灵的迷乱焦躁状态;这可谓是对诗歌诞生过程之经典概括。那么,古人又是如何读诗的呢?

《孟子·万章上》中载孟子言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朱熹注:“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辞而已,则如《云汉》所言,是周之民真无遗种矣。惟以意逆之,则知作诗者之志在于忧旱,而非真无遗民也。”[3]306-307又如《孟子·万章下》中孟子谓万章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3]324审孟子言语,其认为要真正读懂诗歌,既要关注诗人的身世背景、气质禀性,亦要精准把握字词意义,透过字词意义并结合相关背景因素,去揣度诗人情志,即所谓“以意逆志”。然而读诗亦不可过分拘泥于词句,一如清代的方玉润曾说:“诗人之诗,言外别有会心,不可以迹相求。”[4]这启示我们,诗人往往于诗文中有巧妙深邃的情志寄寓,唯有在读诗时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才有可能触抵作者的情感真谛。

可见,要读懂古诗,自然要遵循古诗创作规律,借鉴古人知人论世的赏析良方,通过精准的字词句解读,结合相关背景,合理联想与想象,切实进入到作者描述的情景世界和深寓的精神境界中去,才能真正把诗读懂。

二、古诗常见特殊句法

笔者发现,学生在学习与应试中之所以读不懂古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习惯性地按读现代文的方式去阅读古诗文;然而,“诗词由于受字数、格律和声韵等多种限制,特别要求精练概括,可以省去的话就不必说;语句组织往往变化多端,叙述经常有跳动性”[5],如学生不能熟知古诗文特殊的句法结构,在阅读中就会处处碰壁而无从理解。中学古诗词常见的特殊句法有:

1.词类活用。最常见的例子就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名词活用为了动词,意为“吹绿”;又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病树前头万木春”,“春”字名词活用为动词,可释为“茂盛”。

2.成份省略。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中“山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省去了各句的主语“我”及“童子”;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香雾”、“清辉”后省略了谓语动词“打湿”和“洒落”;杜甫《登岳阳楼》中“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其真实意思是:过去听说洞庭湖上有座岳阳楼,如今登临岳阳楼来观赏洞庭湖;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省去了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那么”。

3.结构倒置。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实际情况应是:鹦鹉啄红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生长明妃尚有村”,应当是“尚有生长明妃村”;杜甫《日暮》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实际情况当是“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

4.互文生发。即诗句前后的词语或上下句之间,在意义上相互渗透,互为生发,浑然一体。最为熟知的是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意谓秦汉时的明月与边关;又如《木兰诗》中“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是说无论雄兔还是雌兔,都有“脚扑朔”和“眼迷离”的生活习性。

5.语意隐缩。限于诗格体制局限,诗人往往将复杂的语意压缩在一句中表述,如王维的《观猎》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实际的情况是说:枯黄的野草虽茂密,却遮不住尖锐敏捷的苍鹰利眼;积雪融化了,骏马飞驰起来更显轻快矫健。而“草枯”与“鹰眼疾”、“雪尽”与“马蹄轻”之间的语意关系,作者限于篇制而进行了压缩隐藏,就需要读者在赏析时用心揣度了。

可见,教师唯有在日常诗歌赏析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感悟古诗句法特征,并指导学生遵循古诗句法特征坚持练习解读诗句,学生才会逐渐培养起古诗文阅读的语感,进而在顺畅的阅读过程中心领古诗意义,神会诗人情感。

三、古诗教法策略

基于学生文言基础较差的实际,借鉴古人经典的读诗方法,结合中学常见的古诗特殊句法特征,我在诗歌教学中实施了“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断”,就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将各诗句断开语意层次。说到底,古诗即由诗人按一定句法结构将词或短语组合而成,对文言阅读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读诗更要注重对词和短语的精准解读,不可急于求成;“译”,就是将各个语意层次依次对译出相应的表层准确意义;“联”,即是利用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及规律,在准确分析各诗句层意关系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与联想,补出诗人省略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诗句指涉的情景画面;“对”,就是将诗文情节、画面、意象、意境与诗人遭遇、时代背景作关联解读,进而对应品察出诗人的情感意志(如若在应试阅读时无法获取相关背景信息,则只有将精准还原出的诗文情景、事件与作者情志作对应解读,设身处地去体味彼情彼景中作者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状态)。现以杜甫《绝句二首》(其一)为例,详析这一教法流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断”:以词或短语为单位,用“//”将各句断开语意层次。如:迟日(“迟”修饰“日”,构成偏正短语)//江山丽(“江山”为并列词组,与“丽”构成主谓陈述关系的短语),春风(“春”、“风”构成修辞关系的偏正短语)//花草香(“花草”为并列词组,与“香”构成主谓关系)。泥融(“泥”与“融”构成主谓短语)//飞燕子(“燕子”与“飞”构成主谓短语),沙暖(“暖”与“沙”构成修饰关系的偏正短语)//睡鸳鸯(“鸳鸯”与“睡”构成主谓短语)。

“译”: 将各句的语意层次对译出大意来。如:季节回春,白昼延长,日头落迟,//河流山川明丽清朗;春风吹拂,//花草飘香;冻泥融化,//归燕翩飞;沙滩因日晒变暖,//鸳鸯安然相依入眠。如果仅仅做这样的简单解读,虽然对诗句的词语序列把握准确,也可粗知大意;然而,由于各诗句语意层次只作简单排列,各层意义没作关联理解,并不能全面清晰地呈现诗句指涉的真实情景,也就无从体悟作者的真实情感。

“联”: 根据已译出的各诗句层意,合理揣度层意间逻辑或情理关系,结合古诗特殊句法特征,展开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补出作者省略的情景或叙事,完整还原出诗句描述的真实画面或陈述的具体事件。如:“迟日//江山丽”,这里的“迟日”、“江山”不可按惯常的现代思维习惯将其译为“迟出的太阳”、“江山社稷”,从而将句意似是而非地解作“太日迟出,江山秀丽”;而应结合生活经验与文言文知识理解为“春天久照迟落的太阳”、“河流山川”;本句的两个语意层次有着常见的文言现象,如第一层次“迟日”后省略了谓语动词“朗照”;第二层次“江山丽”除了“江山”(今天常以“江山”代指国家,诗句中意指“江河山川”)是古今异义外,“丽”字还是形容词(意为“美丽”)活用为动词(意为“显得格外明媚亮丽”)。这表明,古诗文解读,归根到底是属于文言文范畴内的事,扎扎实实地学好文言字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对于快速准确地读懂古诗,是有极大帮助的。在初译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不难明白,这两个语意层次可理解为因果关系,正因为有了阳光的持久朗照,山川景物才显得美丽妩媚,故而这一句所描绘的画面是:季节回春,白昼延长,日头落迟,(在春日的朗照下,)河流山川显得分外明丽清朗。“春风//花草香”,这一句中也有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第一语意层次“春风”后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拂”;同时,“春风”也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意为“在春风的吹拂下”),“香”字则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散发出阵阵清香”)。明白了上述文言现象,自然能准确快速地补充出作者省略的内容,进而在把握本句两个语意层次间因果关系的前提下,还原出诗句指涉的真实画面:由于春风的吹拂,花草生机盎然,芬香四溢。“泥融//飞燕子”,本句常见的文言现象是“飞燕子”后省略了相应的谓语部分“啄泥筑巢”,为了和下句“沙暖睡鸳鸯”形式对仗,本句调整“燕子飞”为“飞燕子”;根据文言常识和生活经验,不难明白本句的完整内涵及两个意义层次间的因果关系:(在春日的暖照下),冻泥消融,故而急飞的归燕(在忙碌着啄泥筑巢)。如若简单地照字面译为“泥土融化了,燕子在飞”,就犯了孟子所言的“以文害辞”、“以辞害志”的大错而词不达义,让人不知所云了。“沙暖//睡鸳鸯”,此句包含的文言语法现象有顺序倒置与成份省略:这句的正常语序本应是“鸳鸯睡(于)暖沙”,受制于绝句偶句尾字要扣韵及句间对偶的格律,故将“鸳鸯”调致句末使“香”、“鸯”谐韵,将“暖沙”倒置调到句首与上句“泥融”相对,受制于五言绝句的字数限制而在“睡”后省略了介词“于”。明白了诗句正常的表达顺序与现实所指,本句两个语意层次可理解为条件关系:“沙暖”即“暖暖的沙滩”,它是鸳鸯得以安眠的场所(必要条件);进而本句的情景画面可还原为:(在春日的朗照下),沙滩吸热变暖,(傍晚时分),归巢的鸳鸯在里面安然倚眠。如此,通过想象与联想对诗句进行补充、调整、完善,将各诗句语意层次打通理解,全面精确地再现了诗歌的情景画面,对于理解诗中寄寓的作者情感意志打下了坚实的文本基础。

“对”: 鉴赏诗歌不仅要能再现诗歌真实完整的情景画面,更要能在此基础上“以意逆志”,进入作者的现实人生,感知诗人的内在情愫,这就要求同学们结合诗歌相关背景,知人论世,通过诗歌的表层意义,感知诗句的“言外之意”。由题中注释可知,这首诗写于诗人经过艰辛的奔波流离之后,暂居成都草堂之时,全诗所有情节叙述、意象描写均可置于此背景下作对照解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表面上描绘了春日朗照,江山亮丽,花草溢香的明媚春景图,可对应理解为作者安适生活环境的意象化展示,折射出作者生活安定后的闲适心情。“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表面上是在描述归燕忙碌筑巢,鸳鸯暖沙安眠之生动、温馨的自然图景,联系“诗人结束‘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的写作背景,不难理解,作者实际上是移情于物,在飞燕与鸳鸯身上寄托了自己结束飘泊动荡生活,获得安稳生活居所时的幸福情感。

综合以上分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的情景画面及情感内涵为:作者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温磬亮丽的春景图:节令回春,时日延长,阳光朗照,江水明丽,山川盎然;春风吹拂,花草馨香;日照泥融,燕子衔泥,翩飞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安眠。作者融情于景,移情于物,表达了自己结束颠沛流离生活后暂获安定居所时的幸福愉悦之情。

四、结语

“断”“译”“联”“对”四步赏析法,是基于学生文言基础、古诗创作规律、古诗句法特征、经典鉴赏方法而实施的一种古诗鉴赏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情的尊重,对知识规律的应用,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言知识,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地对古诗文进行赏析的过程中还原出古诗描述的真实画面,从而心领古诗表层意义,进而神会诗人深层情感寄托;并在解读过程中感悟古诗文语言规律,磨砺古诗文阅读能力,领悟古诗之美,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

[1]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90.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方玉润.诗经原始:第一册[M].李先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87.

[5]陈才智.唐宋诗词鉴赏[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22.

[责任编辑王耀辉]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Method on Four Step Appreciation:Breaking,Translating,Associating,and Corresponding

WUZhan-hong

(MiddleSchoolofSantaiCountyofSichuanProvince,Santai621100,China)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 that students can’t understand ancient poems,the author took lessons from ancient reading method of poem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combining with syntactic structure of ancient poem.The paper carried out the teaching method from four step appreciation:breaking,translating,associating,and corresponding.In this way,th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ancient poem step by step,and truly comprehend the ancient poet’s emotion.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syntactic structure; breaking; translating; associating; corresponding

2015-10-18

吴战洪,男,河南汝南人,四川省三台县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学科教育

I207

A

2095-770X(2016)02-0081-04

猜你喜欢

语意鸳鸯文言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欢天喜地配鸳鸯
绣鸳鸯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