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AB毒力正在向亲缘关系较远的非副溶血弧菌中转移
2016-09-03陈营李云冰张文文谭鲜英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大学
■ 陈营李云冰张文文谭鲜英( 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烟台大学)
PirAB毒力正在向亲缘关系较远的非副溶血弧菌中转移
■ 陈营12李云冰1张文文1谭鲜英1(1 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 烟台大学)
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洋细菌,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虾、贝类动物中。在夏秋季,副溶血弧菌是全球沿海地区致人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在我国此菌也长期居于食物中毒已检出致病菌的前列。近些年,在对虾养殖中出现了一株特殊的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由于携带1个约69kb的大质粒,使其完全不同于从临床上和环境中分离的菌株。该菌株在质粒上有两个与昆虫致病相关的毒素基因pirA和pirB,它们分别表达1个13 kDa和50kDa的外毒素蛋白PirA和PirB,我们称这个菌株为PirAB型副溶血弧菌(PirAB-Vp)。由于pirAB毒素基因在质粒上,通过质粒在细菌种内和种间的转移,细菌可以获得相应的毒力。Kondo等首次报道了PirAB毒力通过质粒向非副溶血弧菌中转移的现象。他们在越南北部地区的病虾中分离出1株弧菌KC13.17.5,通过对此菌株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它属于哈维氏弧菌(V.harveyi)。随后,Liu等在V.owensii中也检测出pirAB毒素基因,这是1个与哈维氏弧菌亲缘关系很近的1个弧菌新种。在此之后,我们也检测出携带pirAB毒素基因的哈维氏弧菌,并在今年的检测中发现了更多该毒力基因向其它弧菌、甚至肠道细菌转移的现象。
本文分析了PirAB毒力向非副溶血弧菌转移的现象以及PirAB非副溶血弧菌之间的亲缘关系,希望为对虾疾病的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表1 基于16S rDNA的PirAB非副溶血弧菌的亲缘关系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病虾和水样的采集
在养殖南美白对虾发病时,采集病虾的肝胰腺和水样,接种TCBS平板。然后,送利洋公司研究所进行PirAB-Vp检测。
1.1.2 病虾和水体PirAB-Vp检测
挑取TCBS平板上的单菌落或转接的过夜培养物,煮沸法制备细菌基因组模板,采用PCR方法进行副溶血弧菌和pirA毒素基因的检测,选取部分携带pirA毒素基因的非副溶血弧菌进行16S rDNA测序。
1.1.3 PirAB非副溶血弧菌的16S rDNA鉴定
采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27F和1492R,进行PirAB非副溶血弧菌16SrDNA序列的PCR扩增。经上海美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对16S rDNA序列进行部分测序后,在美国国家生物工程信息中心(NCBI)网站上进行Blast比对分析,确定分离菌株的最可能种属。
1.1.4 分离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采用欧洲生物信息学网站(EMBL)上的Clustal Omega软件,以网上已知的哈维氏弧菌的16S rDNA序列(基因库编号:NR_102976)为参照标准, 逐一对测定的16S rDNA部分序列与之进行比对分析,确定两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大小。
2 结果
2.1 非副溶血弧菌pirA毒素基因的检测及菌株的亲缘关系分析
2015年10~11月共检测出22株PirAB非副溶血弧菌;2016年4月检测出23株,5月检测出21株。对部分菌株进行了16S rDNA测序鉴定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见表1。
表2 部分PirAB非副溶血弧菌的来源与亲缘关系分析
在鉴定的菌株中,主要为哈维氏弧菌及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弧菌,如V.owensii、创伤弧菌(V.vulnificus)、V.shilonii,相似率由100%降至86.89%。也有亲缘关系较远的霍乱弧菌(V.cholerae)、肠杆菌(Enterobacter)、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相似率为92.32%~94.78%,。
2.2 PirAB毒力已经向亲缘关系较远的非副溶血弧菌中转移
2015年10~11月鉴定的PirAB非副溶血弧菌均为哈维氏弧菌。而在今年4月开始出现V.owensii和创伤弧菌。到5月时,检测出的PirAB非副溶血弧菌种类更多,亲缘关系也更远,相似率最低至92.32%。更重要的是,从检测的样本看,从肝胰腺检测的菌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亲缘关系较远的菌株均是在水中检出的。而且,除了1株克雷伯氏菌外,其余均来自广西钦州地区的养殖水样,详见表2。
2.3 各地区PirAB非副溶血弧菌的检出情况
2016年4~5月是PirAB-Vp检出的高发期,pirA阳性菌株检出率平均高达43.4%。其中,PirAB非副溶血弧菌为7.5%(另文发表)。在送检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苏地区样本中,均检出PirAB非副溶血弧菌。其中,以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地区检测率较高,江苏的检出率最低。广西只在水中检出,为最高值25%;福建只在肝胰腺检出,为最高值26.9%。结果见图1。
图1 4月和5月各地区PirAB非副溶血弧菌的检出情况
3 讨论
迄今为止,在国内外仅见两例关于PirAB毒力通过质粒向非副溶血弧菌中转移的报道,所转移的非副溶血弧菌为哈维氏弧菌和V.owensii,并无向其它更多弧菌转移的报道。我们在2015年10~11月和2016年4~5月共检测出66株PirAB非副溶血弧菌,获得了很多关于PirAB毒力转移的资料。
2016年4~5月是pirA阳性菌株检出的高峰期,造成了携带pirAB毒素基因的质粒向副溶血弧菌和其他弧菌的广泛转移,使得PirAB非副溶血弧菌的检出率高达7.5%。去年的检测发现,PirAB毒力转移仅局限于哈维氏弧菌。而到今年的4、5月份,PirAB毒力转移的菌种更多、亲缘关系更远、危害更严重。
PirAB非副溶血弧菌在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地区检测率较高,局地有高于25%的检出率,表明毒素基因传播较活跃。只在广西地区的水样和福建地区的虾样中检出PirAB非副溶血弧菌,可能与这两个地区分别采取的弧菌防控措施有关。江苏地区的PirAB非副溶血弧菌检出率很低,说明毒素基因传播的环境相对比较局限或者养殖水体交换少。
从PirAB非副溶血弧菌的亲缘关系上看,所有亲缘关系较远的菌株均来自养殖水体,说明毒素质粒在水中传播的更广泛、更频繁。在一个地域内,水源可能是毒素质粒传播和扩散的主要途径。由于外界不利环境的胁迫,会加速毒素质粒在细菌群体间的转移。霍乱弧菌、肠杆菌、克雷伯氏菌是常见的、人的肠道致病菌,这些潜在致病菌在水中出现,说明水体受污染的可能性很大,而这种污染加剧了毒素质粒的传播。因此,搞清毒力基因的流行与传播规律,控制质粒转移,是防止PirAB毒力在弧菌中广泛流行与传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