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2016-09-03丛海霞吴舟
丛海霞 吴舟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西方文化和思潮日渐流行,使得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针对这一现状,需采取加强传统美德、重视传统节日、抓好传统经典诵读、开展地方名人民俗、创新传统文化课堂等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职人文通识教育中,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修养。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途径与方法
0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完善学校的德育体系,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全面推进质量校园、特色校园、活力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需采取多种教育方法和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中心,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优秀传统美德为重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健康深入开展。
2实施途径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我校实际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激发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感知文化、传承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人文通识教育可多途并举,形成合力,采取多种路径与方法: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社团、展演活动、观摩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和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进网络、进学生大脑。
2.1创新传统文化课堂教育。
(1)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树立传统文化的学习观。重视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引导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处处有传统”的观念,指导学生在课堂中关注传统文化,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学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积累、探索,关注周围的人、事、物,开展传统文化的积累交流评比活动,促进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对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以教学设计为主,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优质课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打造课堂模式实用且效果较好的精品课堂。体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想境界。
2.2开创传统文化第二课堂
(1)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成立以国学经典诵读为主的“书香社”,每月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少到多、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组织各学院学生开展不同的国学内容,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
(2)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丰富学生的诵读形式,组织各学院学生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
每周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保证各学院各年级诵读内容的落实;每学期开展一次“书写经典一刻钟”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写字教学相结合,组织“写规范汉字,展青春风采”的硬笔书法活动、“我的专业我的梦”大型征文比赛;在传统节日开展说唱经典比赛,把国学经典故事改编成情景剧,利用学生会、校团委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排练,每年举行一次国学情景剧表演活动;每月的橱窗和黑板报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内容,每周安排校园广播站播放国学经典音乐等,把国学教育贯穿于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中。
(3)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广泛开展活动化、故事化、生活化、体验化、兴趣化的诵读活动。借助校园科技文化节、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孝父母等话题,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文朗诵大赛,以快板、课本剧、美文说唱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论语》、《孝经》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结合国学经典诵读开展感恩教育“小孝星”演讲比赛,组织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并完成“诵读经典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和表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