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雪山忠魂

2016-09-03李影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15期
关键词:赵尚志杨靖宇联军

◎文/李影

东北抗联雪山忠魂

◎文/李影

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的“一·二六指示信” 

位于密林深处的抗日联军第五军密营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并以此为借口悍然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毅然举起抗日救国大旗,创建东北抗日联军,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缺枪少弹、缺衣少食的艰苦环境中,孤悬关外、饮冰卧雪、浴血奋战,在巍巍雪山间铸就了民族抗战的不朽忠魂。

抗日联军正式组建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不甘受辱的东北各界民众纷纷拿起武器,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及游击队等抗日武装组织。随着抗日斗争声势的日渐高涨,1933年1月26日,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二六指示信”),提出建立反日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随后,根据“一·二六指示信”的精神,东北各地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开始主动团结争取各方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地义勇军,在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起东北人民革命军。在东北人民革命军成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人民革命军各部执行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在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战,发展壮大了自己的队伍,扩大了游击根据地,开辟了新的游击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呈现出新局面。

1935年7月,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讨论了满洲工作问题,会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根据国际“七大”精神,决定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2月20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联名发表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宣布:为进一步巩固抗日军队的组织,统一抗日军队的行动,改革抗日军队的建制,废除抗日军一切不同的名称,全部一律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合军第一、二、三、四、五、六军及抗日军××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还表示:“昨天的国贼——日本间谍,如今天能痛改前非,在今后决心为中华祖国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尽力,投入联合军者,我军则‘既往不咎’,并与之今后抗日对策上相互提携。”1936年7月,第一、第二军合编为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为杨靖宇;1937年9月,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军合编为第二路军,总指挥兼政委为周保中,副总指挥为赵尚志;1939年5月,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一军合编为第三路军,总指挥为李兆麟。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发展到11个军3万余人,游击区扩展到70余个县境,建立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抗日根据地,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内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是执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结果,它扩大了抗日军队,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据黑龙江省抗日战争研究会统计,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达10余万次。据日伪统计机关统计:1935 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1938年13110次,1939 年6547次,1940年3667次。日伪军伤亡人数,据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推算:1931-1937年抗联歼敌103500人,1937-1945年歼敌82700人,共计186200人。

“南杨北赵”威震敌胆

东北抗联成立后,一直活跃在东北抗日的主战场。其中杨靖宇领导的第一路军,长期战斗在长白山区的林海雪原,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讨伐”。1939年10月,日军调集7.5万人的兵力,对东南满实行重点“讨伐”。杨靖宇、魏拯民等领导人将各部变成小股部队分散活动,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各部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展开战斗。杨靖宇率领一部在濛江、辉南山区转战50余天,战斗达40余次之多。

1940年1月,杨靖宇率第一路军警卫旅进入吉林濛江县,陷入日军的重重包围。2月23日,孤身与敌奋战了五昼夜的杨靖宇被敌人包围。据日方档案记载,面对敌人的劝降,杨靖宇回答说:“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不可能如你所愿。很多(我的)部下都牺牲了,我如今只剩了自己一个人。虽临难,但我的同志们在各地转战,帝国主义灭亡之日必将到来。我将抵抗到底,无须多说,开枪吧!”随后,杨靖宇用双枪向敌人射击,敌人猛攻,杨靖宇壮烈牺牲。

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将其割头剖腹后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这令残暴的侵略者也深感震惊和折服,当时杀害杨靖宇将军的岸谷隆一郎还特意为其举行了“慰灵祭”,以表达所谓的敬畏之情。

当时的东北抗联流传着“南杨北赵”这样一句话。“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的赵尚志。早在1925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赵尚志,立场坚定,骁勇善战,九一八事变后亲自领导创建了中共巴彦游击队。1936年,赵尚志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第三军所属的9个师,在赵尚志的率领下,在半年多时间里就参加了大小百余次战斗,歼灭敌人1000多人。赵尚志一方面统一指挥军事行动,统筹安排给养,建立了政治军事干部学校,培养教育干部;一方面开辟了汤原、木兰、巴彦、铁力等十余县为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建立了小型兵工厂、被服厂、仓库和军医院,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9年后,日伪军连续派重兵对东北实行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与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作战百余次,一次次打破了日伪军的“讨伐”和“清剿”。对此,日军甚为恼火,甚至公开悬赏一万元通缉赵尚志,叫嚣“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一两银”,并多次派遣特务奸细混入抗日军内部,企图实施暗杀。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率部袭击鹤立县梧桐河警察所的战斗中,被内奸从背后枪击,身受重伤被俘。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赵尚志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他的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赵尚志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条件艰苦贡献巨大

东北抗联将士不仅随时要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生存条件更是艰苦至极。由于日军的“讨伐”“围剿”,东北抗联被迫在山区建起易于隐蔽的“密营”。所谓“密营”,多半是地窨子,在地下挖个半人高或一人高能藏人的坑,再用树枝、茅草等覆盖。

密营中的生活异常艰苦,白天,日伪军经常轮番搜山,有时日军飞机还会低空侦察,因此,战士们不能出密营活动。特别是冬天,一旦在雪地上留下脚印,就有被围歼的危险。只有在夜间,战士们才能出来活动。寒冬时节,大雪封山,为确保安全,密营里不能生火取暖、做饭,吃住都很困难。同时,密营的面积狭小,大多数人只能抱着枪坐着睡觉。在东北长达5个月之久的严冬季节,粮食、油、盐及医药奇缺,抗联的鞋、帽、棉衣也严重不足。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寒冬里,有的战士没有棉衣、棉鞋,只能穿着单衣、单鞋坚持战斗。彭真在谈到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时曾这样说:“我们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1940年后,随着日军逐步加大对东北抗联的“讨伐”力度,抗联余部相继退入苏联境内,整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东北抗联教导旅。在苏联境内整训的3年多时间里,教导旅一边整训,一边从营地陆续派出小部队返回东北进行敌情侦察,搜集了大量情报,为配合苏军出兵东北、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并派出远东军进入东北战场。在苏联整训的东北教导旅空降人员和在东北各地坚持游击战争的部队,以及执行侦察任务的部队、抗联地下工作干部组织的军队,积极配合苏军作战,打击日本侵略军。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东北抗日联军利用与苏军配合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占领了长春、哈尔滨、沈阳等70余座大中城市和县镇,并在苏军配合下,发动群众,摧毁敌伪势力,扩建部队,维护社会秩序,保卫抗战胜利成果,接应八路军、新四军部队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将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本栏编辑/牛泽群

本栏目与辽宁省档案局(馆)合办

猜你喜欢

赵尚志杨靖宇联军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读《抗日英雄杨靖宇》有感
英法联军为何不烧紫禁城?
抗联英雄赵尚志
朝阳市赵尚志纪念馆
北国雄狮未竞志
抗日英雄赵尚志为何两次被开除党籍
杨靖宇:抗日战场上的铁血将军
英雄杨靖宇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