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对话另一面
2016-09-02
邱锐+孙杨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即将在北京拉开序幕,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妇女、青年等七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搭建起一座跨越太平洋的文化理解之桥,进一步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
自2010年中美建立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以来,双方已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广覆盖的人文交流格局,越来越多的中美民众从中受益。与政治、经济交流相比,人文交流更着眼于未来,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显示,中美人文交流对于促进民众相识相知、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一曲悠扬辽远的《牧歌》,令人仿若置身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演唱者不是蒙古族歌唱家德德玛,而是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这是2016年4月28日在芝加哥举行的第九届全美中文大会上的一幕。
彝族舞蹈《斗笠舞》、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等中国民族传统节目,在金发碧眼的美国学生演绎下颇为传神。芝加哥副市长史蒂文·科克称赞:“舞台上的表演很难不让人惊叹。”尤其是,“《牧歌》不是一首流行歌曲,是一首词曲都极为文学化的蒙古族歌。”
今年全美中文大会主题为“文化大使”。史蒂文·科克在会上致辞说,学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是一件重要又艰难的工作,相信学汉语的学生们会成为未来芝加哥加强与中国联系的大使。
正如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人学英语的热情持续不减,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人学习汉语的热忱持续升温,如今汉语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外语。
“如果美中两国准备在全球各地采取更多行动,那么一个最好的开端就是学对方的语言、真正了解对方。”2015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启动“百万强”计划时如是说。“百万强”计划即:到2020年100万美国学生学习中文。此次,美国联邦参议员柯克在给中文大会的贺信中也说,美中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通过语言来加强年轻一代的联系将确保两国关系的发展和繁荣。
中美关系或许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具争议的双边关系之一。40多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重新开启了两国关系的大门,“乒乓外交”实现了“小球转动大球”,打破了两国关系的坚冰。从尼克松“破冰之旅”到之后历任美国总统一次次访华,从邓小平访美到习近平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从曾经几年间举行一次会晤,到一年多次在双边或多边场合相见,并经常就重大问题互通电话、互致信函,40多年间,中美两国领导人接触交流越来越频繁,中美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两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不同,中美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依然明显。两国在人权、贸易等诸多双边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与摩擦,在反恐、核不扩散、气候变化、国际金融改革等多边问题上观点也不尽相同。
如何化解隔阂,构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内涵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仅需要中美两国政治家的努力,更需要两国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达成。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美方的“百万强”计划就是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管道。与之相对应,中方则有2015年6月启动的“百千万”计划——未来5年邀请100名美国青年领袖访华游学;促成双方各1000名优秀大学生到对方一流高校研学;每年公派1万人赴美学习研修。这些都是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框架下的交流项目。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创建于2010年,旨在消除两国民众的彼此偏见,润物细无声地增进民众的相互包容、理解和友谊,是两国在政治、外交、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战略性沟通外,专门就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而设立的一个重要对话平台。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中美对话聚焦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缺陷。
从交流规模持续扩大上看,中美人文交流已从2010年首轮磋商的4大领域13项成果,扩大到目前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妇女、青年等七大领域,共取得近400项务实成果。
借助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七年来,无数中美人士为推进两国关系向前发展默默做出努力,在互动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认识、理解和信任。正如该机制的创立者之一、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所说:“两国应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人文交流,夯实中美友好的社会基础和民意基础,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有摩擦,有合作
2016年5月10日,美国“劳伦斯”号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许可,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中方有关部门依法对美方舰艇采取了监视、跟踪和警告措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就美国军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邻近海域发表谈话,称美军舰机未经允许非法进入中国南沙岛礁邻近海域是严重的挑衅行为。这是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再一次交锋。
而同一天,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中美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协调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正与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美方协调人、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理查德·斯坦格尔就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日程和预期成果等交换意见。这也是第七轮磋商举行前双方最后一次就相关准备工作进行协商和协调。
一边是交锋与冲突,一边是交流与合作。中国外交部长王毅2016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曾说:“中美作为两个大国,既有合作,也有摩擦,这可能是一个常态。”
2013年11月2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美国国务卿克里在华盛顿共同主持第四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刘延东表示,双方要进一步发挥文明互鉴的桥梁作用,增进互信,不断扩大合作的领域,丰富合作的内涵,开拓中美人文交流事业的新局面。克里则表示,中美发展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中美两国和世界利益。
两天后的23日,中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发布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消息甫一发布,立即引起美国和日本的强烈反应。美国国务卿克里和国防部长哈格尔分别发表声明回应,表示强烈关注事件,同时批评中方的做法试图改变现状,可能会导致亚太地区紧张升级。
中美建交三十多年来,尽管有摩擦、也有分歧,但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究其原因,与两国自建交以来形成的大量的对话沟通机制在关键时刻总能起到管控分歧、深化合作密不可分。目前,中美间建立了包括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防部防务磋商机制、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等在内的 90 多个对话合作机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环境等众多领域。
在众多对话合作机制基础上,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达成了共建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内涵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方向。
2014年7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联合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致辞中说:“中美两国利益深度交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双方更应该登高望远,加强合作,坚持合作,避免对抗,既造福两国,又兼济天下。”
包括中国国内学者在内的大部分中美学者认为中美关系可以用非敌非友来概括。一方面中美之间存在广泛的合作,但不可能发展成为盟友,两国在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上客观存在差异,中国不可能接受美国的领导,这使得中美两国建立盟友关系的基础不存在;另一方面,尽管存在差异,比如在人权、民主等所谓普世价值方面存在分歧,但是中美两国合作的客观利益的需要,使得这些分歧均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慢慢取得沟通与认同,所以两国关系的底线是不做敌人,非敌非友。
也正是这种关系,导致了许多美国媒体的对华态度——将中国视为一种威胁。早在2005年12月,《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一篇题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软实力的崛起威胁美国利益,并呼吁美国采取措施遏制中国软实力的发展。
2015 年 7 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中国人正在模仿美国创建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秩序”,认为这与 1945 年之后美国的作为很相似,所创建的机构也并无本质差别。
绝大部分美国人并未到过中国,只能依靠媒体或意见领袖来认识中国。上述舆论环境导致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大部分美国人不喜欢中国。
2016年5月6日,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新调查结果,一半美国人仍认为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是对美国的一个重大威胁。此外,近四分之一的调查对象称,他们视中国为美国的对手。
香港科技大学中国问题和国际关系专家戴维·茨威格说,有四分之一的美国人视中国为对手这一情况并不令人吃惊,但在未来可能是个问题。他说:“当人们倾向于互不信任,甚至在不必要持负面态度时他们就持负面态度,这就是个问题。”
由此可见,高层交流固然是推动双方建立战略互信和在多领域展开合作的重要手段,但从长期来看,要想将高层交流的成果落到实处,必然离不开加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七个领域推进中美双方国民间的直接交流,正是致力于增强相互理解和信任。
在刘延东看来,人文交流使两国关系“更具韧性、更富活力,得以经受住种种考验”。
“知行中国”知中国
“我对中国人的开放和包容印象十分深刻,我喜欢中国!”Amy Sha的这句话,让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陈大立松了一口气,之前大半年的种种努力没有白费。Amy Sha是美国圣路易斯九网媒介高级副总裁,是中美人文交流项目“知行中国”邀请的美国中青年杰出人士之一。而陈大立则是“知行中国”的发起人。
6年前,2009年4月,时任中国国务委员刘延东访美与国务卿希拉里会晤时,提出扩大中美人文交流和建立双方高层磋商机制的建议,得到美方积极回应。同年 11 月奥巴马访华期间,两国领导人决定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半年后,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共同出席会议,并签署“关于建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正式开启中美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刘延东在成立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沟通交流,在和而不同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相得益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持久动力,对于增进互信与友谊、消除偏见与误解、促进人类社会和谐与繁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行中国”项目是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一项成果,旨在每年邀请10至15名美国各领域中青年杰出人士赴华短期研修、感知中国。Amy Sha正是首批“知行中国”来华研修者之一,这也是她首次来中国。就中国大陆媒体如何报道环境议题等问题,她在西安和成都两个城市考察了29天,对中国媒体在面临挑战时,所作出的努力印象深刻。她非常感谢这个项目给了她认识中国的机会。
此次来中国的还有费城大学科学城科技中心副主席Christopher laing。这段行程里,他参观了北京、上海以及西安的大学。之后,他告诉记者,这些城市对创新的渴望都超过了他的预期。“我很高兴能够亲眼看见许多与美国媒体报道所不同的东西。和中国人朝夕相处的这些天,我感受到他们的善良和温暖”。
然而,Amy Sha和Christopher laing等人并不知道,这个项目其实是陈大立受美国一个类似项目启发之后才着手准备的。这个名为美国“艾森豪威尔学者项目”的项目每年都会选派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教育、外交、工业、经济、金融、保险、交通及军事等领域的中青年领导或学术带头人赴美调研,让他们了解美国。包括现任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现任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等人均参加过这个项目。
“现在中国也有同样的实力,为什么不设立一个项目,邀请美国精英来中国研修,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2015年4月的一天,陈大立有了这个想法后兴奋异常。
陈大立最初尝试向官方报批项目,申请经费,但评估后觉得很困难。随后,他找到老朋友、完美世界产业集团首席战略顾问彭彬哥。而正巧,彭彬哥手上有五百万美元——这原本是完美世界打算捐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金。听完陈大立的介绍后,彭彬哥立刻决定用这笔钱做这个项目。原因是,经常去美国出差的彭彬哥发现一个现象: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仍然为零。即便有些美国人对中国稍有了解,也是通过经常歪曲报道中国事实的美国媒体。彭彬哥此前只能一个美国人、一个美国人地去解释中国的状况,但感觉力不从心。而陈大立的介绍,让他觉得这个项目可以让美国人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国。
“回过头来想,其实用民间资本可能对这个项目的起步更有优势,有些美国人对中国的戒心很重,真的中国政府拿钱来培养他们的精英,估计这项目还没开始就被各种政治因素打垮了。”陈大立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之后,他们又找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艾森豪威尔基金会。于是,这项由中美民间机构合作的人文交流项目就此成形。
项目设立后,陈大立和彭彬哥又有了更大胆的想法:到美国国会山大厦去举办启动仪式。因为这是一个让“知行中国”被美国主流社会看到的最好方法。然而,实现这个想法的难度更大:国会中某些议员对中国的态度并不友好,更何况国会没有正式的沟通渠道,这也是此前从没有中国人在这里举办过活动的原因。同时,艾森豪威尔基金会项目也不太赞成将启动仪式放到美国国会,他们怕动静太大,第一批学员还没选,就在国会里响起一片反对声。
彭彬哥的团队想出了一个主意:自己去硬闯不如找美国人帮忙。他们请了美国的公关公司,“让美国人搞定美国人。”最终使美国国会山大厦有关负责方面同意了活动的计划。2014年12月17日,启动仪式当天,全场座无虚席,美国的媒体、政要以及商界领袖纷纷出席。会后,项目主办方代表、美国艾森豪威尔基金会会长乔治·德拉玛表示,全球化时代,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就显得日益重要,感谢“知行中国”项目为美国青年提供这样一个深度了解中国的好机会。
“知行中国”项目仅仅是中美人文交流机制中教育领域的一个项目。在教育领域,中美双方已经达成数十项合作协议,交流对象涵盖学生、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不同群体,交流形式从互访、留学、研修、游学到互设机构、合作办学等,交流机构也已超越教育部门,发展成为跨领域、跨产业合作。
在美国方面,奥巴马总统2009年首次访华期间宣布的“十万强”计划(即到2014年美国派10万学生到中国学习),已于2014年7月实现目标。2015年9月25日,奥巴马又宣布了启动前文所述的“百万强”计划。
美国著名智库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戴博表示,培养一批在不同行业、能够说中文并且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事关“美国国家利益”。他说:“除非我们能够以中国的方式了解中国,否则我们无法清楚、有效、充分地对中国做出回应”。
合建世界最大望远镜
除了教育,中美人文交流中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科技方面的合作。随着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天文台副台长薛随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近几年,他一直为一个由中美等多国合作的前沿项目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现在该项目终于获得国家层面重视,也许他可以带领团队联合美国科研人员一起安心建造全世界最大光学望远镜了。
400年前,伽利略发明了口径4厘米的光学望远镜,让人类看到了浩渺无垠的宇宙,到上世纪90年代,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经增长到了10米。400年来,光学望远镜这个被称为“地球眼睛”的设备,所实现的每一次飞跃都为人类认识宇宙带来了突破性的进展。
最近20年,三个互相竞争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开始竞争建造地球上最宏伟的望远镜——30米级巨型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口径将是现有最大光学望远镜的三倍,足以为环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拍照,并能穿越广袤的宇宙空间,追溯临近宇宙大爆炸的时刻,用以揭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探测宇宙第一代天体,理解黑洞的形成与生长,乃至搜寻太阳系外的宜居行星。
三个团队提出了各自的方案——由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发起的欧洲极大望远镜(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E-ELT);由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和韩国的多家研究机构参与的巨型麦哲伦望远镜(Giant Magellan Telescope,GMT);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国家和机构共同建设的三十米望远镜(the Thirty Meter Telescope,TMT)。三个方案各有特点,并且几乎在同一时间推进。天文学属于观测科学,只有依靠优秀的观测装置才能获得拔萃的科研成果。换句话说,哪个团队先建成大望远镜,哪个团队就能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
200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以“观察员”身份加入TMT国际合作。2010年12月,更进一步通过签署双边谅解备忘录,成为其“合作伙伴”。对此,薛随建异常兴奋:“在天文学设备研制领域,我们和美国有着数十年的差距。中国在天文学方面的实力,甚至比不过美国一所大学。参加这个项目,将能够极大地带动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他告诉《凤凰周刊》记者,TMT 对中国未来天文事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参与TMT 项目为契机,中国天文工作者可以从2-4 米望远镜时代一举跃入30 米时代,在“制高点”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没有TMT 的后续观测,中国自主创新的大型光谱巡天设备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即将建成的大型射电望远镜FAST、空间高能波段的望远镜HXMT以及所参与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等大科学项目所能得到的成果都将大打折扣。TMT 将在未来数十年内主宰光学—红外天文观测领域,将为中国几代天文学家持续成长、跻身国际研究前沿创造有利条件。
TMT预计2026年建成投入使用,项目预算为18亿美元。中国将在其中占有10%的份额,总金额约为12亿人民币,主要以承担光学系统、激光导星自适应光学系统以及科学仪器等高技术任务的形式作出“实物贡献”。这些任务由中科院十余家研究所和大学分别承担。
然而,加入后没多久,薛随建就开始犯愁:只凭上述国内单位的实力,很难完成任务,必须有国家层面的支持。薛随建和同事们先后找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部门,但却都无功而返。“科技部很赞同我们的工作,但因为他们只能优先支持政府间协议项目,而TMT是美国大学发起的“私募”项目,科技部找不到对接的美国政府部门;发改委虽然支持大型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但只支持自主的国内建设项目”。总之,我国目前缺乏对这类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渠道。2010年和2011连续两年,分别由王大珩等18位两院院士和专家联署,以及清华大学金国藩等14工程院院士联名向国务院领导建议,支持我国参加TMT国际合作的建议,情况直至目前尚未得到改变。
2015年,薛随建听说中美高层磋商机制之后,似乎看到了“曙光”。“刘延东副总理说,希望中美人文交流发展长期互利互惠的合作。我们这个项目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在他看来,参加TMT项目是一个中美双方取长补短的过程。与TMT 项目开展预研合作的很多公司和研究机构都是在该领域内国际上的顶尖研究所,如美国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等等,而且位于加州帕萨迪那市的TMT项目总部,已经获得美国政府技术出口准许,每年均派遣数十人次的技术专家来华指导和交流工作;中方近些年来发展出了诸多国际领先的单元技术,相关科研人员赴美进行工作交流成为常态。
重要是的,由于天文学家的工作性质和天文仪器研制的特殊性,技术交流与合作相比较其他领域要开放和自由很多,中方将有机会在合作中突破信息封锁和技术壁垒,培养和锻炼人才队伍,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最终站在国际研究的最前沿。而对美方来说,他们急缺科研人才,许多设备也需要升级换代,希望中方能够参与到设备的升级、改造过程中,把中国的仪器拿到美国望远镜平台上来使用。
现在距TMT建成还有五六年的时间,薛随建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建立中美联合研发机构,“共同去解决一些天文学方面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事实上,在中美人文交流的大背景下,仅以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为例,六年来,就有数百名美方青年学者来到中国,在中方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为中美两国青年科研人员未来研发合作奠定基础。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表示,希望通过该机制不断扩大与提升中美青年科技人员交流计划的规模和层次,并实现中美科技合作人才、项目和合作基地相结合的转变。
把国粹推广到美国
程派京剧名家张火丁饰演的白娘子盗得仙草,最终救活了许仙。在白娘子一段低徊婉转的唱腔之后,坐在穆雯身旁的美国观众突然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这让她颇感欣慰。穆雯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文化交流项目经理,是张火丁在美国林肯中心戴维寇克剧院的演出的策划者之一。
2015年9月2日和3日,张火丁首次走进林肯中心戴维寇克剧院,为观众表演中国京剧最具代表性的两出经典大戏——《白蛇传》和《锁麟囊》。这也是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果之一。
策划这起演出前,穆雯心里也没底,京剧即便在中国都已经日渐式微,美国人能接受吗?没想到演出效果远远超出预想。后来她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是没有国界的。“就像中国人也听不懂帕瓦罗蒂的歌,但还是有许多人愿意听。”穆雯告诉《凤凰周刊》记者。
艺术的确没有国界,但毕竟对美国人来说,京剧完全属于一种异域文化,让他们领悟其中的艺术精神,穆雯等工作人员还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提前一年,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就开始和林肯中心交流,林肯剧院之前没有演出过京剧,因此,小到灯泡的摆放都需要双方协调。为此,他们还专门聘请懂英语的香港舞蹈团的技术总监帮忙沟通。将舞台布置的具体细节一一画在纸上落实,也邀请美国公关公司,将张火丁的海报设计成好莱坞大片式的风格。
演出前,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特意安排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翻译字幕,将两条竖起来的字幕机挂在舞台两边。王德威还和密歇根大学教授陆大伟教授分别对《白蛇传》和《锁麟囊》的剧情做了简要介绍。
付出终有回报。演出当天,近两千人的剧院已经爆满,门口还徘徊着大量“黄牛”。演出结束后,观众不愿离去,张火丁携全体演员多次返场谢幕,在强烈要求下,她又为观众演唱了《梁祝》和《春闺梦》中的唱段,观众才意犹未尽地离开剧场。
对于这场演出,《纽约时报》如此评价:“美国观众看到一种有着千年传承的珍贵艺术形式、精美戏服装点的道德故事、武打场景、繁复的动作以及看上去仿佛哑剧的艺术化动作和手势。那些动作都各具意义和象征性,与鼓点、锣声和高亢的弦乐呼应。每一个姿势似乎都经过严格规定与设计。精美的戏装可以表明所饰演的角色是武士、文官还是丑角。”
通过这场演出,穆雯体会到,纵然中美两国有着万般不同,但两国人民的感情和道德却是相通的,都认同应珍惜爱情,不能为富不仁、善有善报等朴素的道理。这也是美国人能够从京剧中产生共鸣的原因。
相比京剧,中国的奇珍异宝或许更受美国民众欢迎。2014年10月14日,中国故宫博物院联手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主办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藏皇家珍品展”在弗吉尼亚州首府里士满举行开幕仪式。跨越中国明清时期近五个世纪的“紫禁城——故宫博物院藏皇家珍品展”于2014年10月18日至2015年1月19日对美国公众开放。弗吉尼亚美术馆馆长纳哲斯感慨地说:“这是一次走进世界最大宫殿博物馆、窥探中国明清皇家生活的惊世之旅!”
此展呈现了119件(套)中国明清时期的皇室珍品,涵盖皇朝礼仪、帝王生活、宫廷绘画、皇室宗教四部分,其中部分展品是首次在海外展出,另外还有3件是弗吉尼亚美术馆的馆藏品。展览的亮点之一是多媒体展示手段的运用。走进展厅,一幅《康熙南巡图》之第十二卷“返回京师”绢本绘画藏品与墙上屏幕中的动态仿真图交相辉映。此外,馆方还专门开设了名为“宫墙之外”的主题网站,通过轻松的互动形式认识和学习中国汉字,感受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音乐。此次展览吸引了十多万美国观众前来参观。
作为双方交流协议的一部分,今年4月16日至7月17日,由故宫博物院与美国弗吉尼亚美术馆共同主办的“玲珑万象——来自美国的俄罗斯皇家法贝热装饰艺术展”,在故宫博物院午门东雁翅楼展厅展出。“法贝热”是俄罗斯精湛工艺和皇室珍宝的代名词。这次展览为观众呈现234件(套)法贝热珍品,也是美国博物馆藏品首次大规模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告诉《凤凰周刊》记者,故宫博物院之所以选择与弗吉尼亚美术馆合作,原因有三:其一,弗吉尼亚美术馆综合实力在全美排名前十,藏品丰富且极富特色,并且拥有非常专业的策展和工作团队。其二,馆长纳哲斯是一个非常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曾成功举办过丝绸之路、兵马俑等重要中国文物展览,“而且纳哲斯对故宫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敬畏和喜爱”。娄玮介绍,纳哲斯馆长是一位摄影家,他每次到北京,都住在故宫附近,每天早晨都要围绕故宫晨跑,并且随身携带相机,拍摄了大量以紫禁城为题材的摄影作品。其三,驻美使馆特别是文化处的大力撮合也起了重要作用。
除了弗吉尼亚美术馆,作为中国顶级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还与包括美国博物馆联盟、大都会博物馆等众多美国文博机构进行着合作。目前,故宫博物院与美国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合作的乾隆花园保护修复项目已进行到第二期,“双方有着非常愉快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项目,美方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双方在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技术上的交流也更为深入。”娄玮说。
健康无国界
位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连续21年稳居美国各大医院及医学院排行榜首位,是美国最好的大型综合医院之一。但统计显示,该医院医生平均年收入17万美元左右,只位于全美临床医生同行收入水平的50%至75%之间。
“为什么薪酬待遇只属全美中等水平,仍然可以吸引医疗人才,成为全美最优秀的医院?”去霍普金斯医院考察前,国内医院管理者们一直困惑不得解。
2015年10月25日,来自国内各省市卫生部门、医院的22位管理人才共同赴美,参与了为期两周的培训考察。一番考察下来,学员们发现,“花小钱办大事”的霍普金斯医院,在医疗人才管理的模式和理念上,确实有不少“绝招”。
例如,霍普金斯医院将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纳入医院的战略规划体系,咨询顾问成为管理核心,传统的行政管理优先性明显降低;另外,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特别关注员工敬业度,而不是员工的满意度。
“员工的满意度往往与其情绪有很大关系,有的时候,员工满意的原因往往与医院和患者的利益背道而驰,而敬业度则是一种感情依附,说明和医院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一位学员总结道。
在学员们看来,当前医院管理、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公立医院传统的医务人员事业编制及其管理制度是否能确保医护专业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实现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霍普金斯医院的成功经验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期两周的培训学习时间内,中方医疗专业人士分别在转化医学平台建设、医院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医疗质量控制等方面与美国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探讨,启发颇多。
北京安贞医院院长魏永祥也是该培训项目的参与者和中美交流的积极推动者,在他眼中,国际一流的医院要兼顾医疗、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五项职能。“美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先进管理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改进的方向,避免弯路的先导”。
而这只是中美卫生领域交流的项目之一,卫生领域2015年加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后,中美卫生交流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仅当年,就在深化卫生政策与卫生体制改革交流、慢性病合作、卫生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等方向落实了七项交流成果。
由国家卫计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组织的两届中美医院管理研讨会和两期医院高级管理人员赴美研修班,是“中美百名医院院长互访计划”具体开展的项目活动。2015年,约有80位中方院长访美,20位美方院长访华。
2015年,中美双方还全面启动了千名青年卫生骨干互访交流学习计划,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向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戴维斯医学中心,肯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派遣专科医生、护理部主任进修学习。两国医院管理者的交流主要围绕卫生改革、医院管理以及临床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
“交流是双向的,我们的目的是学习美国先进的医院管理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经验,而美方更为看重的则是中国巨大的健康产业发展潜力!美国的医院希望为我国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美国方面对卫生合作也是十分重视与积极的。” 国家卫计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俊华向《凤凰周刊》介绍,仅2015年,就有包括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际医疗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纽约长老会医院等十余家政府部门、知名研究机构及医院参与交流。
“虽然卫生领域2015年才纳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但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卫生合作历史已经超过150年,是中美间最早开始的人文领域交流之一。” 张俊华介绍。
1835年,首位从美国来华的传教士彼得·伯驾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院,是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医院。
健康无国界,近年来,中美两国医疗机构和人才还多次开展国际合作,如共同抗击埃博拉病毒蔓延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称赞。
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即将于2016年6月在北京举行,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妇女和青年七个领域的交流将广泛深入开展,继续深化双方的相互了解、互信与合作。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达巍告诉《凤凰周刊》记者,人文交流已经成为中美关系除政治互信、经贸互利之外的第三个支柱。“一个板凳至少需要三条腿才能立得住,人文交流就是支撑中美关系的一条重要的‘腿”。
第一轮中美人文交流开启时,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曾在致辞中表示,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美中关系的基础是人文交流。我们生活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可以独自解决问题。美中两国虽然有距离、有差异,但是面临的挑战是共同的。相互学习和了解得越多,拥有的机会就越大。要推动人文交流,使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的美国人和中国人相互结识,增进了解,建立信任关系,积极友好地合作。“我们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挖掘该机制的巨大潜力,我们对这一机制充满信心。”
如今的她已是美国总统候选人,其实,无论她是否当选,中美人文交流都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