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调整”风波背后的理智与情感
2016-09-02
5月初公布的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中的“协作计划”和“跨省生源调出计划”,引起社会公众对本省今年高考是否“减招”的强烈关切,江苏、湖北发生部分家长到教育部门聚集抗议事件。为平息家长的不满情绪,江苏、湖北两省回应称今年高考不会“减招”。随后,“跨省生源调出计划”继续发酵,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份也对此事进行回应,明确表示,今年高考不会减少本省招生计划。
对于社会公众对生源调出计划的强烈反应,有人不解,既然当地高考报名人数减少,高校调出部分招生计划不影响当地高考升学率,家长为何会恐慌?既然每年高考结束后,一些高考人数比较多的省市,连续多年二本、三本以及专科计划都招不满,不少计划是被浪费的,那么,为何不可把这些名额调出,去提高不发达地区的高考录取率呢?
调出计划不仅对推进高考公平有利,而且也对高校招生有利——有一些高校在本省招不到学生,也愿意把计划调出。这其实也是部分教育部门管理者的不解之处,这种“不解”,恰恰暴露出主管部门对考生家长的意愿并不了解,这是这次生源调出计划引起风波的重要原因。
政策背景:发达地区生源减少
近年来,我国不少省市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江苏就从2010年的52.7万人,下降到今年的36.04万人,7年间下降了16万,今年相比去年减少3.25万人。每年高考招生中,各地也有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的招生计划未完成,调查显示,高考之后放弃填报志愿和录取后放弃报到的考生达到100万(其中,放弃填报志愿约50万,放弃报到约50万),全国各地都有。
曾有媒体报道,2011年高考填报志愿中,江苏有4万名考生放弃填报第二阶段三本和高职高专志愿。但是,对于生源外调计划,家长不知道这些计划的构成如何,一本是多少,二本是多少?是本科为主还是高职为主?是不是只有外调而没有调入?外调计划在最初公布时没有详细交代,大家一看这么大的外调规模,比如江苏3.8万、湖北4万,肯定影响孩子的升学,担心升学竞争会更激烈。有关部门是在家长开始表达不满情绪之后,才出面进行解释,如江苏省调出计划中本科只有9000人,高职为2.9万人,湖北也称,调出计划既有本科又有高职高专,而这个时候,家长的不满情绪已经调动起来。
对于高校招生,不同的家长和考生有不同的诉求,有的考生想进一本,所以上了二本线也选择复读,而有的考生没有达二本线,觉得能进一所三本院校也好,因此不能认为有二本、三本院校招不满,调出计划不影响考生利益。目前的计划录取制度,是按学生分数结合志愿投档,填报志愿和录取时,信息不对称,有的学校计划未能完成,这可能有多方面因素,包括录取制度因素,高校只有一次集中录取,不是学校多次录取,学生多次选择。
对于外调计划,考生和家长会对比其他省份的调出情况,还会考虑本省的高考录取竞争。如果本省的高考录取率,尤其是一本录取率并不高,可本省的调出规模却很大,家长的不满情绪自然会迅速点燃。而且,多年的积怨,也会在这一时间爆发出来。像这次生源计划调出,一本录取率超过20%的北京、天津却没有参加,调出3.8万的江苏的一本率却一直维持在10%左右,质疑也就随之而来:为什么北京、天津的录取率这么高却不外调?
毫无疑问,江苏等省份的家长有这样的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由于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地基础教育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我国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故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录取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各高校把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到各省,高考录取指标也就成为各省户籍人口的蛋糕,各省考生、家长势必关注自己获得的“蛋糕”有多大。
高考录取率,包括整体录取率(即高职高专以上录取率)、本科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三大指标。近年来,我国各省的高考整体录取率差距已经在逐渐缩小,录取率最低的地区与全国平均录取率相差已不到5个百分点,而这并没有让考生和家长感到公平,因为考生和家长更加关注的是本科录取率和一本录取率。
目前,全国各地的一本录取率差异巨大,最高的北京等地已超过20%,而有的省市只有5%、6%,全国一本平均录取率在9%左右。推进高考公平、缩小地区录取率差距,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国家推出的“协作计划”和“跨省生源调出计划”,就是为了缩小地区录取率差距而制定的。从推进高考公平的大道理来讲,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具体调整各地的招生计划,各地的考生、家长都会考虑到自身的高考利益会不会因调整而受到影响。
江苏家长质疑为何北京、天津不调整,因为单从录取率来看,最应该调整的是录取率最高的地方。对此,教育部门应该做出解释,给公众一个交代。不过,北京和天津也不是没有计划调出,在国家推进的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是要拿出2%的名额进行专项招生的,但这应不属于生源调出计划之列。调出计划是全国范围的调整,考生和家长不会只关注本省,还要看全国的整体政策,以此评价政策的合理性。
不过,就是调整到北京、天津,也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是北京的考生也不愿意外调,会把已有的录取指标作为自己的高考利益加以捍卫,像在北京开放异地高考,就遭遇北京家长和考生的激烈反对。二是北京高考人数不多,只有6万多人,一本录取率很高,但一本计划的绝对数却比较小,只有1.5万多人。这次上海也有计划调出,只有5000人,远少于江苏,但这已经占上海高考人数5万人的10%了。
不公根源: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
从根本上说,此次生源调整计划暴露出诸多深层次问题,首当其冲的是决策不公开、不透明。其实,不仅是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在做生源计划调整时,没有广泛听取意见,以往每年高校制定招生计划,也都是不公开的。高校制定招生计划,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因素,即高校过去的办学定位(包括一些985高校也是通过合并地方院校组建而来),以及传统生源构成。二是举办者属性,我国的高校按举办者属性,有国立(即部属)院校,按属性应全国范围内招生;有省立(省属)院校,由地方出资举办,可在本省招收更多学生,但由于本省生源有限,也对外省招生;还有高职院校,这些院校主要为地方培养职业技术人才,招生以本地为主,再适当结合考生的报考意愿和就业发展,向外地招生;再就是民办院校,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确定招生地域范围。三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专业设置。其他,还有各地的生源报考意愿、生源质量等因素。
本来,有关部门应该向公众交代招生计划为何这么制订,可是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过程。不少家长质疑调出计划的依据是什么,这应该是有关部门主动向公众公开的决策信息。如果涉及考生切身利益的决策,是由有关部门闭门制定的,那很容易引起争议。
进而言之,在现行高考制度下,缩小各地高考录取差距,不但不能根本消除不公,而且会激发各地的矛盾和冲突。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录取率差距在缩小,但是要进一步依靠调整各地录取计划来缩小差距,空间实在有限,因为各地考生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
教育部门的想法,是在维持发达地区录取率不变或略有提高的基础上,把发达地区因生源下降而“多出”的名额调到不发达地区来,以缩小录取率差距、促进均衡,同时也让高校能招到学生,并控制发达地区的高考录取率——如果发达地区生源减少,而招生计划数不变,高考录取率很容易达到100%。
可各地家长都想着计划不外调,自己孩子的机会会更多,他们也会比较各地的录取率——要是保持录取率不变,那么,录取率最高的地区一直最高,所在省和它的差距就一直难以缩小。我国各地的高考录取率差距,当前主要表现在全国重点大学,即通常说的985、211院校的招生指标各省不均衡,甚至差别很大。
本世纪初,由于推进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重点大学大幅增加在属地的招生计划,出现重点大学地方化的问题,有的重点大学在本省招生比例高达50%以上,后来教育部对此进行了治理,要求在属地招生不超过30%。但到目前为止,重点大学在各地投放的指标还是很不平衡,存有地域歧视。国家推进的协作计划和生源调整计划,就是要进一步缩小差距,但这遭到家长的阻击。要推进高考公平,有必要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录取制度,这一制度是制造各地录取率不均衡的根源所在。
治本之策:自主招生、废除学校等级
对于推进高考公平,不少人希望恢复全国统考,以为恢复统考可促进高考公平,但如果还是实行分省按计划录取,并不能改变目前的公平问题,差别只是用本省试卷考分还是全国卷考分在本省范围内录取而已。各地的录取差距是很明显的,差别不在于录取分数高低,而在于录取率差距。
全国统考统招的方式,貌似可实现绝对分数公平,但实际可能产生更严重的问题。首先,这只是把局部计划招生调整为全国计划招生,招录的机制没有任何变化,全国计划招生,会在全国范围内制造更严重的应试教育,出现全国超级中学和大择校。其次,由于各地的教育质量不均衡,地区的升学率差距不会缩小,反而可能更大。
北大在自主招生中,曾用全国统一联考成绩筛选学生,结果发现,如果全国执行同一条复试线,有将近一半省份没有一个学生可以入围复试。我国各地的基础教育水平严重不平衡,要求不同起点、不同教育过程的学生,用一个分数标准来评价和录取,是不公平的。目前,贫困学生、农村生进重点大学比例低,就是在一省范围内用一条分数线录取的结果。当然,在起点不公、过程不公的情况下,采取降低分数来提高录取几率,也会令其他考生不满,真正的教育公平,应该是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笔者建议的方案是实行全国一张卷,以此为基础,大学进行自主招生。具体操作是,全国所有考生可在各地自由报考,然后用统一测试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结合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学生高中表现、地区和家庭教育因素独立进行评价录取,这就让高考摆脱计划体制,同时,大学可用多元评价体系矫正地区教育差异。
至于社会上担心的大学自主招生出现不公,一方面,可用考生选择多所大学、拿到多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机制,迫使大学转变理念,重视办学声誉,也通过考生的自主选择来落实监督权和评价权;另一方面,政府要转变职能,监督高校依法自主招生,包括公开招生信息、出具招生报告等。
概而言之,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促进高考公平、调整生源计划的工作不会停,而要做好这一工作,应该公开、民主决策,广泛听取民意,满足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决策权,不能闭门决策,再模糊公布,这次出现风波,政府部门应吸取教训。不能认为推进国家整体教育公平是好事,就漠视大家的意见,或者担心听取意见时反对意见多政策出不来,就不听意见。没有公开决策,信息不透明,只会激发矛盾。而且,从高考利益分配角度看,调整计划应该尽可能做增量调整,而不是存量调整,提高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发达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适度扩招增加给中西部地区计划,是更加可行的做法。
与此同时,还必须意识到,计划调整只能治标,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方可治本。目前舆论都关注全国重点大学,而对于我国教育和学生来说,只有多元教育、多元选择才有出路。这就是应该消除学校的身份等级,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所学校(包括职业院校)都成为学生有价值的选择,而不是只盯着少数最好的学校,因为在任何国家,最优质的资源永远只有5%到10%。促进各类教育和学校的平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公平更紧迫的任务。
我国高考改革方案已提出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上海从今年即取消录取批次,这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希望取消录取批次的改革能加大步伐。另外,还应进一步废除985、211等高校建设工程,彻底消除学校的身份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