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选择了哪一种幸福模式?
2016-09-02
石勇
由于取消了自然分工所赋予的男女双方在养家和家务等方面的天然义务,一个家庭的话语权的分配,就取决于双方的经济能力、性格、爱对方的程度、价值观念、家庭背景、社会压力、心理倾向等等的互动,它是一个很微妙的动态博弈的过程。
我在一档节目中看到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人,已经40岁,离过婚,现在和一个也是离异的女人谈恋爱,因父母反对,闹了些矛盾,于是上节目来“求助”。他的父母也到了现场,一副为人父母好像就很了不得的样子。
在看的过程中,我感到了一种荒谬。
这个男人已经40岁了!这种年龄的人,父母都还对他有人生大事上的话语权!
如果把年龄拉低一些,比如拉到22~35岁这个年龄段,父母用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子女的恋爱,甚至介入已经结婚的子女的家庭,更是非常普遍,普遍到让我吃惊。
我看到了父母、子女、夫妻间隐隐约约闪现的权力关系,它对一个家庭的演变,一个人的人生幸福可以有如此之大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去考察这一现象。
几天后,王宝强、马蓉婚变事件刷屏了。
家庭权力关系的幸福点或痛点,其实每个人都能体会到。那么,我们就揭破吧!
婚配失衡吗?
夫妻、婆媳、父母子女等家庭问题属于家长里短的范畴,谁都有切身感受,谁都可以说上几嘴。这是一个全民话题。
而王宝强的婚变故事,以一种典型的方式把问题意识给放大了,它几乎把最能让大家兴奋的元素一网打尽:“文化层次”不同导致的“共同语言”缺乏;家庭关系中有一个人自卑;家庭出身和容貌的“不匹配”;出轨背叛;为了金钱而缔结婚姻……在公众眼中,它似乎还是一个跟阶层、阴谋有关的故事,很多“绿茶婊”的所作所为,《金瓶梅》、梁山第二头领卢俊义的故事似乎就是最初的版本。
这个故事把我们的话题给典型化了。
王宝强出身于农村,小时家里很贫寒,在母亲的记忆中,他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剩下的。8岁时去少林寺做俗家弟子,一做就是6年,当然主要是习武,虽然也学文化课,但由于不是在“正规学校”学习,所以不被认为有什么“文化”。随后,他怀揣着几百块钱,到北京做北漂,在各个剧组中做群众演员,在冬天,常常一大早就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等活,有时候到天黑也没戏拍,有时候饿到吃5个馒头还不敢喝水。没活干的时候,他还去工地做工人,用工钱冲洗自己的照片,发给大小导演。后来,被导演看中,主演电影《盲井》后,才开始出名。此后当然暴得大名,成功地改变了命运,跻身于上流社会。
这种经历,显然是典型的“凤凰男”。跟马蓉一对比,马蓉更像是“孔雀女”,没受过这些苦,是一个艺术生,被吹捧为“校花”(实际怎么着每个人自有他的审美观),或许沾染上这个社会里的某些价值观念,比如很“现实”。几乎可以绝对地断定,如果王宝强只是一个“群众演员”,一个“影视农民工”,那么他跟马蓉完全就是处在两个世界,马蓉绝不可能看上他一眼—不会有“爱情”这样的奇迹。
原因很简单,彼此的条件太失衡,是完全不同的社会物种和心理物种,不会有任何交集,而当下的中国人,从心灵气质上,能够理解和接受如此失衡条件的人少得可怜。换句话说,我们在社会中看到的“爱情”,无论纯度多高,也是在满足了一定的条件才可能发生。
但王宝强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按照“凤凰男”成功人士们的一贯心理模式,显然是要找一个漂亮老婆的。因此他疯狂地追求马蓉。而马蓉当然也欣然答应—根据她当时的条件,这已经是她所能找到的最有钱最有名的男人了。
要找一个美女,功能有三。
一是心理上的功能,用来向自己证明,自己确实成功了,你看都娶上美女了;二是满足一种社会身份认同的需要,因为美女是稀缺资源,只有你也拥有诸如权力、金钱等稀缺资源才可与之交换,这样,有一个美女老婆就可以在社会评价中显示自己的身份;三嘛,是“代理有闲”的需要,美女显然不是用来干苦活的,甚至不是用来干家务的,她的功能大概就是“代理有闲”,她的穿衣打扮、出行坐什么车等,是用来显示老公的财富实力的,所以王宝强在给马蓉买奢侈品和豪车时一点也不眨眼,并且被视为是一种对老婆的爱。
虽然在当时,从财富、名气所构筑的阶层地位上说,马蓉远不如王宝强,但马蓉是女的,据说是“校花”啊,且还有比王宝强好的家庭出身和文化资本,所以,他们的婚姻,实际上条件并不失衡。郎财女貌,好像天经地义。
问题是,王宝强骨子里自卑,而马蓉则在满足了物质欲望后,一定有失落。
什么决定了话语权?
到底是什么影响到了一个家庭中,父母子女、夫妻的权力关系?
以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来说。在我老家,子女在恋爱婚姻上,几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父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可以,但想用自己的意志去决定子女的婚姻,那是很难想象的事。我几乎没有看到过有诸如父母“逼婚”之类的事情发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从小开始,子女相对就有独立性,且从传统和社会压力来说,父母的干预不具合法性,因为一旦子女婚姻不幸福,他们将无法承担责任,而以他们的能力,根本无法保证子女按自己的意志选择就会幸福。
反过来可以看到,父母对成年子女的恋爱婚姻有话语权的,子女基本是在一种受“保护”甚至“控制”的氛围中长大。父母似乎预设自己对子女的一生幸福有着责任,而且好像有这样的能力。在他们眼中,子女似乎仍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但按这个逻辑,如果子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且在实力上远超过父母呢?基本上,父母就不可能再掌握子女在人生大事上的话语权。
有一个现象还挺有意思。比如现在的很多夫妻想生二孩,尤其是70后、80后,原本的家庭结构是父母+一个子女,但现在,要多一个子女,而且这个子女比原来的子女要小很多,大的子女有没有话语权?会不会想要获取对此的话语权?
显然会的!原来的家庭结构,在其权力网络下,是父母提供全部资源给子女,子女在一定程度上服从父母的意志。但现在,要有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来分这些资源了,原来的权力关系显然就不再合理,大的子女显然需要获取话语权的份额,不仅仅是在决定是否要生小弟弟或小妹妹这件事情上,在别的事情上也是。
夫妻的权力关系远比这个复杂。我们还是继续从王宝强那儿探讨。
王宝强和很多“凤凰男”一样,有一个软肋:自卑。家庭出身、以前受过的苦,使得自卑的心理背景太活跃了。他以一副成功人士的形象出现在马蓉面前时,肯定也是扛着一个自卑的心理背景出现的。
按照成功人士的形象,他认为追求马蓉和娶她天经地义(符合资源交换的规则),但当他的心理背景被激活时,一定觉得自己能娶到这样的“校花美女”实在是烧高香了(正如成功也是烧了高香一样)。他会启动自我说服的心理机制,会去“感动”,会把对方捧得很高(捧得很高的一个功能也是证明自己的成功)。而他所能表达的,无非就是自卑,放低姿态,以及用物质欲望去满足对方。
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倾斜:如果说王宝强的财和马蓉的貌,在他的理解中可以打个平手,但他的家庭出身、“文化层次”、容貌,则处于劣势,于是,综合而言,王宝强在心理上处于劣势,这导致了他们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并不对等。这显然是有隐患的。
哪一种模式?
一种稳定的婚姻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定需要双方“门当户对”,或经济能力、文化层次等大致对等吗?
回答是不一定。
大概有几种很稳定的婚姻模式和幸福的家庭模式。
一种看上去很传统,男人在外赚钱,在家里几乎当甩手掌柜或帮不上什么忙,而女人则是全职太太,承担了照顾家里的角色。根据现在的社会观念,看上去,彼此的权力关系是失衡的,因为女人没有“经济独立”,所以,谈何“人格独立”?她必须依赖于她的老公生活,而依赖似乎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假如她老公借助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在家里的话语权欺负她呢?她的博弈手段何在?假如她老公不要她了呢?
但根据我的观察,这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幸福度并不低。
这两个条件是:男方得有超强的养家能力;男方得爱这个家并有充分的责任感。一旦这两个条件不存在,这种家庭模式就有很大的风险。要克服这种风险,在过去是依赖于女方家里的家族势力提供的庇护,但现在这一庇护已经被撤除了。
对于男方来说,这种家庭模式需要自己在养家糊口上额外的付出,所以很累,而且需要获得意义感。他是把背露给了女方。所以,事实上,也预设了女方需要解除男方的“后顾之忧”,并且不要挑战男方的“面子”。女方的懒惰甚至“公主病”,对这种家庭模式将构成威胁。至于出轨之类,对任何家庭模式都是威胁,对于这种家庭模式则是绝对的致命。
有两种类型的家庭符合这个模式。
一种是女人很弱,而男人则很强,他们“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符合自然分工。大家都清楚自己的角色。这类家庭,一般传统观念都很强。男人在家里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能够对男人构成约束的是社会压力和他本人的伦理观念。我知道这种模式已经被无数自立自强的女性唾弃了。
另一种是女人并不弱,但基于个人偏好或家庭幸福最大化的原则选择了这一模式。我过去认识的几个女性朋友都选择了这一模式。有一个刚从北大哲学系读完研究生,深知自己“不是搞哲学的料”,对工作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就喜欢写点文字,在家里弄点花花草草,于是还没有生小孩,就在家做了全职太太。她老公在非常有名的一家企业上班,工作非常忙,基本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管家里的一切。还有一个,原来在外企上班,也算“女强人”,但后来突然“大彻大悟”了,辞职在家,专心照顾小孩,“辅佐”在国企做中层干部的老公。从我所了解到的情况看,他们都很幸福。值得一说的是,由于女方存在较强的博弈能力,所以家庭的权力关系没有随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而倾斜。
王宝强和马蓉属于这种情况吗?表面上看是,但其实不是。
马蓉的确属于不上班的“全职太太”的样子,但王宝强的自卑,消解了马蓉对于这种家庭模式的义务。于是,王宝强在家里只剩下了“工具”这样的功能,而“工具”迟早会失去价值的。
在一个缺失安全感的世界里,更因为适应于现代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这种女方基于自然分工或家庭幸福最大化的考虑做“全职太太”的家庭模式已经日渐式微。而社会也发展出了一套观念来追求家庭模式中男女双方动态的平衡。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我看到有一个美国经济学家说到,他的祖父,仅仅是高中毕业,但他工作,老婆不工作,且家里有8个孩子,他祖父的收入可以养这么一大家子人。但现在呢?肯定已经不行了,一个家庭为了生存或生存得更好,需要女方工作。而女方基于安全感也需要工作。换句话说,现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要能够维持它的正常运作,需要有男女双方都工作的家庭模式。“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观念,赋予了这种家庭模式以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于是我们看到的主流家庭模式,基本是一种双方各有“股份”的“合伙制”。由于取消了自然分工所赋予的男女双方在养家和家务等方面的天然义务,一个家庭的话语权的分配,就取决于双方的经济能力、性格、爱对方的程度、价值观念、家庭背景、社会压力、心理倾向等等的互动,它是一个很微妙的动态博弈的过程。所谓的“磨合”,说出了一部分真相。
这种家庭模式,在大家相处过程中,权利和义务不是根据传统、自然分工、家庭幸福最大化的需要而预先确定或可以让双方默契的,它的清单并不明朗。谁负责家里的家务?谁负责生活的开销?谁负责家里的投资?它们好像都需要协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彼此对对方的心理期待。但这些心理期待由于背后有话语权的争夺,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所以,事实上存在着风险。它的好处是每一方对对方都有制衡手段,因此可以大致维持一种平衡。在此基础上,幸福不幸福,就取决于感情这个重要的因素了。
但如果只是以感情来说事,这是另一个话题了。而它也只是一个私人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