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体育的国民性改变
2016-09-02
张墨宁
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赛场上的精彩却永远定格。在许多中国人眼里,没有哪一场比赛能够像女排半决赛这样揪动人心。8月19日上午,女排半决赛第二场较量,中国队以3:1战胜对手,顺利晋级。这是时隔12年之后,中国女排再次挺进决赛。对上世纪80年代有深刻记忆的人们则更为激动,他们真切感受到,“女排精神”又回来了。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后,“女排精神”成为中国体育的符号,坚持拼搏、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凭借强大的毅力逆袭,这也正是竞技体育的意义和魅力所在。荣辱沉浮,当她们重回世界之巅的时候,以成败论英雄,要么奉若神话,要么万劫不复,已经不再是民族心理的主体表现。里约奥运会上,中国的参赛者和观众都开始重视争夺金牌之外比赛的意义,对奥运精神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种狭隘的观念,让我们看到了超越体育的国民性改变,而不断成长的国民才有可能推动这个国家的更大进步。
不可否认,金牌的意义对任何国家都是重要的,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构中,竞技体育是最有视觉冲击力、最能直接体现民族性格的展示。尽管《奥林匹克宪章》中将奥运会定义为运动员个人及团队之竞赛,而非国家间的竞赛,但是在为数不多真正没有国际政治权力角逐的“国家社交”中,金牌仍然是至高追求,对小国来说尤其重要。8月11日的男子7人制橄榄球决赛中,人口仅有90万的岛国斐济以43:7的比分战胜英国,赢得该国历史上首枚奥运金牌,在巴西与球迷一同观战的斐济总理大喜过望,宣布全国放假一天庆祝。所以,现代奥运会发展至今,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口号的竞赛很难绝对弱化国家、民族、种族界限,真正以人类自我突破为追求。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奥运会的“进化”仍然有更具感召力的前景,以体育竞赛为试验,探索人类竞争、合作、共处的无限可能。
回顾开赛以来中国的表现,最明显的变化是放下了金牌压力、“首金”情结,被寄予厚望的杜丽没有拿下第一块金牌时,人们并没有苛责,她以轻松的心态完成了所有项目后宣布退役。杜丽自己也很释然:“首金不再像前几届那么敏感,前几年一听到首金心就一紧,感觉受不了。”孙杨400米自由泳只拿到银牌,因感冒未进入他最强的1500米决赛,体操男团未能实现三连冠……这些失利都没有引来挞伐,人们更多用遗憾和体谅来表达情绪。而比放下金牌情结更有价值的是,在奥运比赛中如何看待自己、对手以及规则。
傅园慧的出现是给中国观众的意外惊喜。她的“洪荒之力”和魔性表情包征服了所有人。傅园慧一夜成名的背后,不仅源于娱乐化时代里“一个网红的自我修养”,更重要的是她契合了中国人的内在心理渴望。在国际盛会中,与用“金牌”和实力证明自己相比,中国人更希望扭转严肃、拘谨、“学霸”的国民形象,而一个风趣的、浑身充满喜感、同时又在国际主流项目中有不俗成绩的女生,显然是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状态最好的注解。我们愿意向外部世界展现的形象,正是对完美人格的期待和追求,不再自我感动于成功背后的“苦情”,而是快乐地享受过程。
乒乓男团拿下金牌后,总教练刘国梁的一番话则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队看待对手的态度。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这样点评获得银牌的日本队:“日本队确实进步非常大,水谷隼给日本打了一针强心剂,也非常替他们开心,只有他们越来越强大,才能促动我们越来越进步。有这样的对手,我们很欢迎。”本届奥运会,中国队连续第三次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所有金牌,刘国梁的发言让我们看到,“无敌天团”并不自喜于强大的技术,尊重和敬畏手下败将,才能更好地成就自己。
里约奥运会中,依然存在不少比赛规则争议,其中一些牵涉中国。女子4x100米接力预赛,中国队一度以总成绩第8晋级决赛,而卫冕冠军美国队则出现掉棒失误被淘汰。美国队随后以受到干扰为由成功上诉,单独重赛后挤掉中国队晋级决赛。为了运动员的利益,中国田径队根据国际田联赋予的权利,按照规则进行了申述,但也表示尊重国际田联做出的最后裁决,不会有权利之外的举动。此外,国际体育仲裁法庭8月18日确认中国游泳选手陈欣怡兴奋剂违规,并给予其取消里约奥运会资格处罚。中国体育代表团发声,对此感到十分遗憾,并表示服从处罚。在此前的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蝶泳的比赛中,陈欣怡获得第四名。
虽然两个事件性质完全不同,中国队都做出了同样的处理态度,根据规则据理力争但又尊重和服从最后的权威认定,主流舆论也不再以泛政治化来解读背后的“阴谋”。这样的进步,是我们更为乐见的。
通过比赛,对自我、对手和规则都有更理性的认知,这便是除了竞技魅力之外,奥运会能够带给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参赛者以及他们背后的国民更有价值的精神贡献。当我们能够不拘泥于胜负,不局限于敌对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