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大麦沟泵站施工基坑透水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2016-09-02余百友赵胜发
余百友 赵胜发
太和县大麦沟泵站施工基坑透水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余百友赵胜发
一、工程概况
大麦沟泵站位于安徽省太和县税镇境内、大麦沟沟口西侧,距颍河河岸约70m。泵站设计灌溉流量8.0m3/s,经大麦沟从沙颍河引水入万福沟,再经万福沟及其支流独龙沟等输水入界洪河、茨谷河,灌溉范围包括太和县税镇、旧县、双浮等10个乡镇,满足12万亩耕地的干旱应急灌溉要求。泵站选用4台900QZ-85型潜水轴流泵,配YQGN740-12型潜水电机,单机功率为160kW,总装机640kW。
二、工程地质
大麦沟泵站设计时,进行了地质勘探。基坑透水后,为查明原因,又先后3次补充勘探。勘察重点位于基坑透水的东侧和南侧,共布置勘探点40个,其中静力触探孔36个,钻孔4个,孔深12~21m。3个勘探点发现管涌通道。根据补充的地质勘探报告,站址处地层分布和岩性特征见表1。
三、施工过程及透水情况
大麦沟站工程2015年1月13~20日开始基坑降水、开挖,布置5眼降水井,井深18m,其中基坑东侧2眼、西侧2眼、靠沙颍河侧1眼。因降水效果不理想,在靠沙颍河侧新增2眼降水井,共计7眼。至2月7日,泵室基础开挖至高程27.08m,发现东侧约占总基坑1/3面积的范围出软弱土层,经研究拟采用松木桩处理。2月14~24日,降水井停止抽水,基坑进水,第一次与沙颍河齐平。
2015年3月24日,泵站地基松木桩施工,桩底打至第四层粘土层顶。3月25~29日期间,受客观因素影响,基坑降水反复抽停。
2015年4月12~14日,在基坑东侧新增3眼降水井,井深25m。
2015年4月17日,基坑开挖至设计高程,进行泵室及翼墙垫层浇筑,至傍晚结束。4月18日晨,基坑东南角靠沙颍河侧出现管涌,下午基坑水位与沙颍河齐平(第二次齐平)。
随后建管单位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会议,认为基坑东侧22~23m的高程存在明显涌水通道。4月28日~5月12日,在基坑靠沙颍河侧又新增5眼降水井,井深30m;同时,拟在基坑东侧开挖、回填粘土截渗槽,粘土截渗槽高程至22m。
因场地限制,开挖、回填截水槽未成功。2015年5月28日~6月23日,改用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方案进行截渗处理,桩径500mm,桩间距300mm,桩底高程21.5m左右(打入第4层粘土层1.0m),对基坑半封闭。
2015年7月1~24日,重新进行基坑降水。7月24日晚7时,在对基坑底部清淤时,东南角首先出现局部渗水,接着东北角出现直径约1m的管涌。第二天早上基坑东北角管涌沿着降水井喷出,基坑第三次淹没。
2015年9月9~25日,对基坑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进行全封闭。
2015年10月2~10日,又分别在基坑东侧和南侧补打5眼降压井。随即降压井抽水,基坑缓慢降水。至10月17日,对基坑进行清淤,基坑东南侧出现渗水,施工单位采用砂石滤料对渗水点进行填堵,渗水暂时得到缓解。10月19日凌晨2点,基坑东侧出现管涌,涌水量无法控制,暂停施工。
表1 地层分布和岩性特征表
四、透水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施工过程分析,大麦沟泵站基坑发生多次涌水,导致基坑淹没,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地质方面:地基第④层粘土隔水层厚度3m左右,局部仅约2m,厚度较小;而第⑤轻粉质壤土层较厚且与外河连通,承压受头较大。随着基坑越挖越深,基坑以下抵抗承压水头的粘土隔水层越来越薄,在承压水控制不严时,隔水层被击穿而发生渗透破坏。
(2)施工方面:工程施工受到干扰,不能正常进行,深井降水抽抽停停,不连续降水,难以保证承压水头控制在地基免遭破坏范围之内。
(3)工程布置方面:泵站布置在颍河堤防外河侧,基坑距外河很近,水平渗径较短,渗透坡降大,容易出现渗透破坏。
(4)前期地质勘探工作深度不足,在基坑开挖至高程27.08m时,发现地质与勘测报告不符,临时增加了松木桩加固处理。同时,基坑开挖时,又多次增加降水井,不大的基坑周边,共布置20眼降水井,且降水井钻孔时施工不规范,出现塌孔现象。经观察,基坑东南角沿降水井外壁有地下水涌出,说明前期钻孔、松木桩和降水井的反复实施,对地基土扰动较大,使④层隔水层遭到破坏,出现与⑤层承压水层连通的渗漏通道。
(5)搅拌桩截渗墙深度不足:地基③-1轻粉质壤土和⑤轻粉质壤土层均存在承压水,③-1很薄,而⑤层较厚且与外河连通,是主要的承压水层。因而,虽在基坑第三次进水后,对基坑四周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截渗墙进行围封,由于墙底只伸入至④层,没有截断⑤层承压水层,基坑仍发生大量涌水。
针对以上情况,经多方案比选,决定采用混凝土截渗墙将⑤层透水层截断对基坑进行围封的处理措施。截渗墙伸入⑥层粉质粘土内1m。截渗墙封闭范围内保留1~2眼完好的降水井。采取该措施后,基坑透水得到有效控制,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五、结语
通过对该基坑透水事故的分析及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有以下几点体会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借鉴:
(1)工程布置要尽量远离外河,基坑开挖较深时更应如此。否则,应对地基透水层采取截渗处理。
(2)基坑施工降水不得断断续续,应连续进行,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好承压水位。若供电保证率不高,要预备备用电源。
(3)严格按施工规范进行施工,防止扰动地基土。
(4)加强前期地质勘探工作,查明工程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避免地基开挖后出现地质与地勘报告不符,需要临时对地基进行处理的情况。
(5)地质钻孔和降水井不透水段要采用粘土妥善封堵,防止沿孔(井)壁发生渗透破坏。
(6)加强施工组织协调工作,防止发生因施工干扰而停工的情况■
(作者单位:安徽省水利规划办公室230022安徽省怀洪新河管理局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