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2016-09-02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西安710068
■ 杨 丹(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西安 710068)
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
■杨 丹(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西安 7100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认识到商贸流通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活跃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后,政府也在营造越来越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商贸流通组织现代化、商贸流通模式现代化、商贸流通技术现代化正逐步成为现代商贸流通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与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象类似,在商贸流通领域中,同样存在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和城乡发展差异问题,给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受到社会文化、城市化水平、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区域差异。应该从加强区域商贸流通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以不断优化商贸流通发展基础、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以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推进我国商贸流通区域协调发展。
商贸流通业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发展对策
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商贸流通业基本上是在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这主要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直接管控商贸流通产业,致使其长期发展缓慢。而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市场全面放开,商贸流通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在1985年后、1992年后以及2001年后,三次出现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井喷,增长率分别达到37%、34%、27%,其分别对应着城市改革开始、南巡讲话和加入WTO等重大发展机遇(家顺良等,2010),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过去三十多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总体平稳,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稳中有升。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政府严格控制到放松管制再到管放结合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政策环境有着其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了商贸流通业不同的发展结果。在改革开放初期,商贸流通面临着比较严格的政策环境,在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政策偏向于管制,商贸流通业的自主发展较少,发展较慢。而在中央政府逐步放开市场价格管控后,商贸流通的政策环境逐步宽松,商贸流通业发展开始提速,特别是一些目前商贸流通业的民营龙头企业出现。而进入21世纪以来,商贸流通业的环境趋向自由,除少数特殊商品外,其它商品皆可以自由流通,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加入WTO和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商贸流通业无论是行业规模、技术水平和管理理念,都初步具备现代商贸流通业的特点。
(三)现代商贸流通业成为主流发展方向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大数据信息时代,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已成为其发展的主流方向。具体而言,商贸流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实现商贸流通组织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与社会化是现代商贸流通组织的主要特征,越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商贸流通企业,其发展往往就越会迸发出强大的活力。比如,苏宁电器通过将渠道规模化与专业化做到极致,在不断兼并扩张下,成长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商业巨头。正是借助规模化与专业化,苏宁电器的成本费用、流通效率、经济效益首屈一指,在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其次是实现商贸流通模式现代化。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富裕起来的国人对购物环境、商品质量、购物体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汽车时代逐步到来,商贸流通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商业业态。比如,百货商场、大型超市、购物广场、仓储商店、专业商店、连锁超市等,这些业态无论是环境还是效率都显然更高,也能满足消费者消费的需求。最后是实现商贸流通技术现代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商贸流通领域同样如此(柳江等,2014)。通过先进商贸流通技术的运用,商贸流通的速度、效率、成本都与往日不同。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的普及,更是推动商贸流通的跨越式发展。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全社会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59.4%,占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8.3%。
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性分析
(一)东中西部差异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在商贸流通领域同样存在,成为我国商贸流通发展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商贸流通整体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梯度。在具体数据上,2014年全国140亿个快递包裹中,投向东部的占到了67%,中部的为24%,西部的只有9%。而全国商贸流通业排名前100名的企业中,有75家来自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省市数量只有12个,但商贸流通增加值占比超过65%(夏冰,2015)。二是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态势差距巨大。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有明显优势,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西部地区受惠于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政策优势,近年来也出现了快速增长。但中部地区既无经济优势也无政策优势,发展速度与发展势头都相对滞后。三是从区域差距来看差距有所减小。主要是西部商贸流通发展速度在加快,西部与中部的发展差距正在缩小。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发展依然领先,其发达的经济和坚实的基础设施成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引擎。
(二)城乡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实行农业补贴工业,所有政策与资源都向城市倾斜,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商贸流通业尤为明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发展差距更加明显,无论是产业政策、基础设施还是商贸流通组织水平、发展技术,城乡之间都存在代差。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机场、港口建设,都是围绕城市展开的,连锁超市、大卖场也主要集中在城市,为城市商贸流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近年来在扩大内需的战略下,中央政府通过开展一系列“惠民工程”,比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以期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商贸流通环境,但农村商贸流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城乡之间的商贸流通巨大差距也没有得到扭转(黄福华等,2010),1978-2008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城乡差异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商贸流通业发展表现出来的东中西部差异与城乡差异的特征,已经成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所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特别是在扩大内需策略上,商贸流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连接着生产与消费,也决定着缩小城乡差距战略的成功与否。可以说,能否迅速缩小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差距,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等因素
一方面,社会文化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是消费者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商贸流通企业在不同地区的经营必须要符合本地区消费者的习惯。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各不相同,民众对商贸流通的接受度不同。比如,东部地区有经商的传统,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其经济个体的市场经济意识很强,对消费的接受度也更高,这无疑是开展商贸流通的便利条件。而西部地区受制交通的不便,其民众与外界交流少,整个经济文化都具有较强的保守特点,商品交换意识也比较弱,商贸经济很难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也会影响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比如,东部地区经济开放的比较彻底,政府对于有利于搞活经济的商贸流通持支持态度,且政策倾斜大,促进了商贸流通的发展。而在西部地区,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首要任务,这也决定了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远比对商贸流通的重视,进而形成了区域间较大的差距(陈宇峰等,2014)。
(二)城市化水平
城市是商贸流通最发达的地方,这是由密度经济所引起的交易效率所决定的,城市化水平会直接关系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对商贸流通水平要求就越高,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事实上又拓展了商贸流通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对城市发展采取的是限制发展,同期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也十分缓慢,计划供给下商贸流通的职能与作用都十分有限。而在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发展,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高效率、快节奏的城市化进程,也带动商贸流通来的发展。因为具有更强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增加,商贸流通的区域也随之增加,商贸流通业自然就有了更好的发展。而在中西部地区,其城市化水平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质量,都无法与东部相比,商贸流通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手段以及技术设备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城市化水平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市场化水平
市场化水平是商贸流通业流通能力、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也决定着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会带来运输、金融、服务等的需求,这些正是商贸流通发展的重要基础(许明星等,2012)。另一方面,市场化发展会带来经济的聚集效应,进而促进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更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从实际情况来,市场化程度高的城市和地区,比如上海市,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与产业,城市膨胀催生了大量的商贸流通发展机会,使上海成为全国商贸流通业最为发达的城市。再比如,在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低,传统的商贸流通模式与商业业态就足以满足其发展要求,市场的容量也处于比较平缓的增长中,商贸流通业很难获得高速发展,而且商贸流通的发展程度、层次、规模都全面处于下游。
(四)对外开放程度
越是对外开放程度高的地区,其对外经济交往就越多,对商贸流通的需求就越大,也更容易催生发达的商贸流通业。而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自给自足的情况下,商贸流通业难以发展起来。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中,特别是在近年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东部地区承担的是开路先锋和主力的角色,其在与国外经济交往中,商贸流通业无论是思想理念还是方式方法,其接受能力更强,使当地的商贸流通业更加发达(陈姗等,2013)。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对外交往的先天弱势,即使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由于对方经济发达程度比不上我国,经济交往的广度与深度有限,中西部的商贸流通业自然也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其较慢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拉大我国东中西部的商贸流通业差距。
(五)信息技术及创新能力
信息是商贸流通业的灵魂,正是信息的不畅通使人们看到了商机,进而催生了商贸流通业。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水平差距巨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东部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网民数量、商贸流通网站等数据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此情况下,商贸流通行业的信息流要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成为带动商贸流通高速发展的先导力量。比如,在GPS定位系统的运用上,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使其可以实现配送上的高效率,进而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上,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Web2.0时代,更多地运用微信、微博等网络社区进行精准化营销,中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还停留在建网站的粗放式营销时代,二者整整差一代,竞争力也不可同日而语。同样的,东部地区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创新能力让其商贸流通行业表现的朝气蓬勃。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创新能力上的差距,进一步放大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化、市场化、开放度等各方面差距,从而造成了我国商贸流通区域巨大差异的现象(吴华安等,2011)。
推进我国商贸流通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区域商贸流通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没有合作,就无法消除商贸流通领域存在的巨大区域差距,也不利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坚决打破商贸流通领域的区域封锁。地方政府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开展省际间的商贸流通项目合作。要通过协调,共同为对方在本区域内的商贸流通投资、商贸流通产业转移等提供保障。特别是各地方政府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积极构建统一、协调的商贸流通信息平台,加大区域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才流的流动,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东部地区有巨大的市场,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二者的合作本身就是商贸流通业的盛会,通过资源的流动与置换,可以为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赢得发展良机。二是要坚决走开放之路。中西部地区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秉赋,要充分运用好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南桥头堡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等优惠政策,加强与东部地区的互动,做好东部产业的转移承接。做大本地的钢铁、汽车制造、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促进流通。同时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市场,不断拓展营销渠道。在此基础上,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做大市场。尤其是要通过树立开放的思维,转变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保守思维,积极引进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装备,实现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力资源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商贸流通区域差异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才因素,中西部地区要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引进力度,为本地商贸流通业多引进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特别是要针对本地商贸流通发展现状,建立与东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员工培训等措施,提高中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二)加大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商贸流通发展基础
交通设施、商贸流通设施的落后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弊病,要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业。一是建设现代交通设施。交通条件在区域竞争力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决定着其竞争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无不拥有十分发达的现代交通网络。中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中西部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远低于东部地区,直接制约着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应利用自身地处“一带一路”核心地带优势,中部地区连贯中西大通道的有利地理位置优势,加快建设现代交通网络。在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建设上,要努力覆盖更多的地级市,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干线。而在普通公路建设上,要大力推进村村通公路和农村道路硬化工程,不断改善商贸流通条件。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中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资源出产地,煤、油、气、有色金属储量与产量都居全国前列,应通过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商品交易中心、商品集散地、商品基地以及物流枢纽,推进商贸流通领域的分工协作,努力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特别是要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从有利于资源利用与输出的角度,加快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带动商贸流通的信息流、物流与人才流的合理流动,为形成布局科学、功能完善高效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奠定基础。三是加快现代中西部现代商贸流通设施建设。中西部地区在商贸流通业上的落后是全面的落后,无论是仓储设施、加工设备、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必不可少的领域,还是在连锁超市、加盟店、专业卖场等现代商业业态,中西部地区都与东部地区有着明显的差距。应加大在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强现代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比如,针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外运的需求较大,可以合理建设一批农产品初级加工、包装、配送、仓储等设施,真正让中西部地区的产品能够运得出来。针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的特点,科学规划选址,建设商贸流通中转中心,形成覆盖面更广、周转效率更高的商贸流通网络。积极引进一些现代商业业态,逐步改变当地商贸流通业存在的思想保守、开拓不足的问题。
(三)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推动商贸流通业发展
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人口,最大的市场,面对商贸流通区域巨大差异,关键是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现代化大市场,消除商贸流通领域的区域发展差距。一是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应以区域性大都市、省会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主体,依托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加快建设城乡商贸流通中心,使其成为辐射周边地区、农村的中心,形成更为有效的统一市场。在发展步骤上,前期应以政府推动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市场主体推动为主,引导商贸流通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对信息平台的建设,结合省际间交通网络的一体化,营造有利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真正形成具有区位优势的大市场。二是加快发展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集团和连锁经营。在流通环节,要下大力气打造大型流通企业集团。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难以对市场起到强有力的引导作用,也无法在构建具有规模效应的商品流通网络上发挥关键作用。应大力发展多样的商贸流通市场主体,鼓励各类具有基础的批发企业转型,具有优势的大型工商企业发展采购分销组织,逐步形成大宗商品商贸流通渠道。加大政策引导,出台优惠措施,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流通模式,并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现代物流体系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具有现代商品交易服务功能与交易手段的新型交易场所,进而形成专业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为一体的现代立体商贸流通市场体系,进一步缩小商贸流通领域的区域差距。三是补齐商贸流通体系中的农村市场短板。毫无疑问,中西部与东部的商贸流通差距巨大,而三地的农村商贸流通差距更大,存在严重的“工业品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的问题,拖累了当地农村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拉大区域间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差距。要运用好近年来中央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等战略上的优惠政策,做好做实“双百市场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惠民工程,加大对中西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
图1 1978-2014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图2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城乡差异发展趋势
1.陈宇峰,叶志鹏.区域行政壁垒、基础设施与农产品流通市场分割—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6)
2.柳江,慕宇.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及其转变—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4)
3.夏冰.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特征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 (10)
4.黄福华,李坚飞.少数民族聚居区商贸流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湖南江永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调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家顺良,杨凡.全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6.许明星,王健,胡永仕.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识别与优化—以福建省为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陈姗,王勇,曾庆均.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8.吴华安.城乡商贸统筹与我国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考—以重庆为例[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2)
◆F724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