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航模式”成因研究及启示

2016-09-02何述义

关键词:科技国家研究

何述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北航模式”成因研究及启示

何述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北航模式”创造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奇迹。通过对国家宏观创新环境和北航微观创新机制的分析揭示出:重视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契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推动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源动力;而由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创新的精神和传统以及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等具体要素构成的科技创新机制则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北航模式”体现出北航在面向应用领域的重大技术和重大工程研究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显现出其在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方面的不足。要实现“北航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持现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改革和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创新;创新环境;创新机制;综合改革

一、引言

2000—201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2项,主持获得40项。尤其是2007—2013年,7年获得8项一等奖,并连续3年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高等级科技奖励的纪录,被社会誉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1]或“北航奇迹”[2]。

二、“北航模式”成因分析

“北航模式”的形成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国家重视创新的宏观环境,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北航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国家重视创新的宏观环境和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是“北航模式”的形成的重要契机

改革开放以来,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从20世纪90年代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到2006年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4]5;再到2014年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5]。国家层面越来越重视创新,并逐步形成创新引领发展的社会环境。环境对于创新的绩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6]国家高度重视创新的社会环境,以及海湾战争以后,在现代高科技战争理念的冲击下,对于国防高科技领域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北航模式”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为进一步强化创新的国家意志,中国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7]。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与储备的重要任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8]。2013年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励的比例已经超过60%[9],可见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自主创新,既是国家对高校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为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国家不断加强对高校的支持和投入,国家各部委也以此为依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计划,支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基地、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发展,“为高校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凝炼和汇聚高校科技优势力量、大力加强基础学科研究、重点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支持前沿高技术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10]。在此契机中,北航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也深受其益。正如北航前校长李未院士所说,“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我们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一是要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高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为国家科技实力的发展做出直接贡献;二是要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大军。”[11]18围绕创新体系建设,北航得到国家“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各类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创新人才计划和各类科技创新重大专项等的大力支持。仅以学科建设为例,九五以来截至2010年,北航获得各类学科专项建设直接总投资近“9亿元”。[12]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北航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新时期不断涌现创新成果,形成“北航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推动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源动力

科技领域的重大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国家意志,代表着国家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重点支持的创新方向和优先发展的科学领域。其中,自主创新是核心命题,“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4]6。北航的科技创新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空、天、信”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和重大瓶颈问题展开,北航优先支持的学科方向,重点建设的平台、团队、项目与国家重大需求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或重大专项相对应。国家和行业的重大战略需求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源动力。“北航的创新发展就是要与国家、与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如果不与国家和这些专项规划与建设以及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就只能在既有的框架内线性思维,组合不成新的创新点而闭门造车……,创新发展就等于是一句空话。”[13]北航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国家支持与科教巨大投入,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和航空航天发展的巨大需求为北航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机遇和动力”[14]26。以北航获得的8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项目为例:2004年的“新一代空中交通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2007年的“卫星新型姿控储能两用飞轮技术”,2008年的“巨磁致伸缩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小型高精度天体敏感器技术项目”,2009年的“先进飞行器XXX系统”“空地协同的民航空域监视新技术及装备研究”,2010年的“实时三维图形平台BH_GRAPH”,2012年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无一不是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展开。重大需求为北航的科技创新带来了充裕的经费支持以及基地、团队、人才等条件建设方面的政策支持;同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解决重要瓶颈问题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也为北航的科技创新带来强劲的精神动力。正如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徐惠彬所说:“我们的科研要立足国防建设需求,坚持航空航天特色,要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要向着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追求不断飞跃。别人能做的我们要掌握,别人不能做的我们要力争实现”[15]。

(三)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是“北航模式”形成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是指高校内各创新要素为完成一定的功能组合在一起,按一定的规律和程序协同工作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方式。”[16]这其中不仅包含科技创新的基地平台、团队等实体因素,还包含创新的目标方向、精神传统、管理机制等软要素。高校的科研能否取得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技创新机制是否科学完善。北航之所以在进入新世纪的短短十几年中接连取得瞩目的创新成果,形成“北航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航拥有一套“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的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和一种特有的科研文化氛围与机制”[14]26。在这一模式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目标,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构成的基地平台,多学科跨学院构建的创新团队,优秀的精神传统和高效的管理体系等要素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一套科学有序、运行高效的创新机制。

1.科学完善的科技创新基地为北航的科技创新提供了高效的平台支撑

“科技创新的基地与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17]高校科技创新基地是高校有序调配资源,建设创新条件的依托平台。以基地为依托,围绕科学前沿或重大需求关键问题研究的需要,将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汇集到一起,共建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会大大改善科技创新的条件,提高创新的实效。北航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工作,“把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一个重要措施的高度来认识”[11]18,积极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整合科研资源,筹建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成7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些科技创新基地大大提高了北航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条件和能力,增强了北航科技创新“自我造血”的功能以及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为大量标志性创新成果的取得创造了条件。北航主持获得4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的28名第一完成人全部为校级以上重点基地的核心成员或负责人,主持获得8项国家科技奖励一等奖的7人,全部为省部级以上重点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的核心成员或负责人。可见,国家级创新成果的取得与科技创新基地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分不开的。

2.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为北航的科技创新提供了灵活的人才智力保障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彼此渗透,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产生,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科学问题、科研任务已经不是某一科研精英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的。要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大创新成果,需要多学科领域的不同专家密切合作。在此形势下,可以灵活汇聚人才智力的创新团队逐步成为科技协同创新,攻克重大成果的重要形式。“重大项目不是几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创新型团队才能完成。”[11]19北航高度重视创新团队的构建,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工信部等部门的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和北航蓝天创新团队计划的支持,先后跨学科、跨组织构建了62个创新团队,其中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6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蓝天创新团队35个。这些创新团队的构建与发展为北航的科技创新注入极大的活力和动力。一方面,创新团队依托国家支持计划为创新条件建设提供了一个多部门、多渠道、多层次的支持平台,使团队创新的基础条件越来越优化。另一方面,创新团队又以其灵活的组织模式打破了学校传统院系模式的局限,可以灵活地根据创新任务的需要,汇聚人才,整合资源。大大提高了创新过程中,人才智力匹配的灵活性和资源条件配置的科学性。同时,在创新团队组织内部,相对集中的创新目标,多学科的学缘结构,“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老中青”的合理搭配,以及创新团队内独特的“传、帮、带”效应,都极大地提升了创新团队科技创新的集约效应,推动了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和创新成果的取得。在北航主持获得的4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项目中,由3人以上研究团队共同研究获得的有36项,占90%。创新团队提供的人才智力保障已经成为北航科技创新成果纷呈的重要原因之一。

3.60年的创新精神及文化传统为北航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恒久的精神动力

“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和知识,而且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科学精神的支持,科学精神是科研活动的内驱力和灵魂。”[18]在“北航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创新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积淀、传承与弘扬一直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贯穿始终,不断为北航的科技创新供给着恒久不衰的精神动力。正如北航前校长怀进鹏院士所说:“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不断突破学科界限和发展壁垒,勇发先声、敢闯新路的精神已经成为北航人的基因。”[19]在北航,创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从20世纪50年代建校起就根植其中的一个优良传统。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一号”“北京二号”“北京五号”到新世纪的“北航奇迹”,爱国奉献,敢于创新的精神一直贯穿始终,并成为一种基因在北航人的谱系中代代延续。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精神的力量是神奇而强大的。正如获得2007年国家发明一等奖的房建成所说:“我们的很多经验、精神是从老一辈身上学来的……,老一辈播种、长苗,到了现在,水到渠成,开花结果。”[20]“60年来实验室三代人始终围绕国家的重大需求,把攻克国防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国家急需的陀螺仪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作为三代人共同的梦想。”[21]在这种精神的鼓励和推动下,围绕国家亟需的陀螺技术,攻坚克难,持续攻关,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做出了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创新成果。

4.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为北航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科学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是保障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高效运转的一个重要条件。“对科研人员、项目和评价三者的管理构成了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22],北航高度重视科研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环境下,不断改革科研管理体制,以保障科技创新工作的高效运转。“创新科研机制体制,要确保产研打通、军民打通、管理服务打通,凸显整体规划和组织引领,切实发挥科研对学校质量、特色、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23]为适应科研分类管理的需要,北航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基础研究院和科技管理中心,分别对口军口、民口和基础研究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同时还在该研究院下设立科研实体,直接构建团队,申请项目,培育成果,使单一的科研管理机构变为集科研规划、管理和实施于一体的综合部门。逐步实现学校科研体系的“四个转变,即变个人主体运作为主为学校统筹策划组织为主,变重大科研成果跟踪为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变科研产业分离为产学研用融合,变单纯科研管理为服务管理技术互动。[24]”大大提高了科研管理的组织效能和科技创新的运行效率。同时,为进一步对标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目标,加强国际合作和前沿基础研究,北航还成立了国际交叉学科研究院,作为科研体系改革的试点。在科研人员管理方面,北航也不断进行创新和探索,积极推进用人机制的多元化,探索专职化研究队伍的建设。遵循“按需设岗、分类管理、以用为本、聘期考核、择优选留”[25]的原则,构建各类人员发展通道,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建立并完善绩效激励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和择优选留机制,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运行机制,大大提升了科研用人的灵活性。科研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为北航科技创新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北航模式”的重要启示

要探究“北航模式”对于北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重要启示,必须明确在国内同类高校中,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处于何种位置,有何优势与不足。

2000—2013年,北航共主持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40项,在全国39所“985”高校中排名第八;获得一等奖8项,排名第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并列排名第十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5项,与西安交通大学并列排名第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列排名第七。在北航主持获得的40项国家奖中,面向应用领域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达38项,占获奖总数的95%,并且所获得的一等奖全部为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面向基础前沿领域的自然科学奖仅有2项,占获奖总数的5%。获奖情况如图1~图5[26—28]所示,图中仅列出获奖的高校。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对三类奖励授予对象的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29]

北航的获奖类别及排名情况,充分反映出北航在面向应用领域的重大技术和重大工程研究方面的优势,并反映出北航在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

这启示着:在未来较近的一段时期内国家仍将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工程的创新作为一种重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北航模式”要延续奇迹,就必须保有一定规模的科研人员,继续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需要进行科研攻关。并在基地平台、创新团队、精神文化和管理体系等要素方面,继续予以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创新需求和创新环境,保持北航在应用领域科技创新的优势所在。

与获奖总数前八名的“985”高校相比:北航不仅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获奖总数上,低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自然科学奖占本校获奖总数的比例上也仅比哈尔滨工业大学高一点,如表1所示。[26—28]这一获奖结构反映出,在北航的科研结构中,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的能力严重不足。这不仅影响着科技创新“北航模式”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会极大地影响北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

在“北航模式”中,北航获奖的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和信息领域的重大技术和重大工程的创新研究方面。近年来,中国航空航天研究院所和企业也在不断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创新能力急遽提升,正逐步成为应用技术领域重大需求研究攻关的主体,相关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投向高校的比例会越来越少。国家也出台规定科技重大专项必须以“以企业为主体”[30]牵头,高校牵头负责重大专项的机会也在减少。因此,未来北航以应用为面向的工程技术研究获得重大创新成果和奖励的空间会越来越小。同时,基础研究是一切科技创新的起点和源动力。基础研究的能力不足,不仅未来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当下工程技术创新研究的能力也会逐渐变弱,进而影响北航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及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另外,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角度来讲,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能力的高低还是评价一所大学国际影响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基础研究的能力不足还会影响北航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

这就启示着:要实现“北航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好北航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必须在保证已有的科技创新优势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学科体系、人才结构,创新机制以及相应的管理体制进行综合的改革和创新。调整资源配置,以国际视野,汇聚培养一支面向前沿基础的研究队伍,大力发展国际交叉学科,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在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框架内,重视前沿基础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并不冲突。正如北航前校长怀进鹏所说:“世界一流大学既要在传承及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要在振兴国家民族发展中彰显自己的价值,做出实质性贡献。研究型大学要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贡献,关键是要能发现并识别科学研究的‘源头’,研究要能讲出一个‘美丽动听的故事’并做出不可替代的结果。”[14]27在未来,随着国家对大学定位的调整,北航应逐步将科研创新的重点从面向应用的工程技术研究转向面向科学前沿的基础学术研究,从着眼于创新工程技术到着眼于创造知识,从着力于创造成果到着力于培养人才。以科学和人才影响力的本质提升助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1] 唐景莉.在祖国的蓝天上书写奇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采访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2-10-24(1).

[2] 蔡劲松.探索新模式 创造新奇迹——北航以自主创新促持续发展的启示[J].国防科技工业,2009 (1): 46.

[3] 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1995-06-05(1).

[4] 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 [J].求是,2006(2):5—6.

[5]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6-10(2).

[6] OECD.Innovative networks:Cooperation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R].Paris :OECD,2001:31—41.

[7] 盛四辈,宋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 73.

[8] 廖建锋.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J].交通高教研究,2004(4): 21.

[9] 高靓,万玉凤.2013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中高校获奖项目超过2/3 [N].中国教育报,2014-01-11(1).

[10] 马殿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的定位与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教育,2007(3): 4—6.

[11] 李未.探索科技创新平台模式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18—19.

[12] 张志辉,樊尚春.推动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科攀升计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122.

[13] 杜玉波.大学建设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N].光明日报,2005-01-12(B4).

[14] 怀进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实现创造知识和人才培养双轮驱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2 (21):26—27.

[15] 邓怡,廖行,朱小溪.让材料的特种功能在蓝天和海洋中展现——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北航特种功能材料研究团队[N].北航校报,2009-01-11(1).

[16] 谢文峰.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高校科技工作转变[J].科学咨询,2006(11): 25.

[17] 陈芳,穆荣平,宋河发.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支持政策关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 55.

[18] 王娟.文化作用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与路径研究[D].沈阳: 东北大学,2013.

[19] 张保淑.北航编织民族飞天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10-20(8).

[20] 贾爱平,邓怡.让我们的飞轮和陀螺旋转在世界前沿——记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北航创新团队[J].国防科技工业,2008 (1): 26.

[21] 房建成.怀揣梦想 立德树人 做新时期的优秀园丁——北航三代人的“陀螺梦”[M]∥周自强,房建成.永恒的陀螺精神.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3: 7.

[22] 余国扬.高校科研管理体系要论[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 71.

[23] 唐景莉,邓怡.始终服务国家重大需求[N].中国教育报,2011-01-16(1).

[24] 钟华,廖行.北航探索构建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N].科学时报,2011-12-09(3).

[25] 唐莉,陈庆山.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的制度建设——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 (9): 16.

[26] 2000—2013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985高校第一单位获奖情况统计[EB/OL].[2015-01-10].http:∥bbs.netbig.com/thread-80805-1-1.html.

[27] 2000—2013年度科技奖励[EB/OL].[2015-01-10].http:∥www.most.gov.cn/cxfw/kjjlcx/.

[28] 国家科技奖励:奖励统计[EB/OL].[2015-01-10].http:∥www.cutech.edu.cn/cn/kjjl/gjkjjl/jltj/A01060203index_1.htm.

[29]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N].科技日报,2004-01-07(1).

[30] 司诺.国务院确定科技重大专项“以企业为主体”[N].第一财经日报,2009-05-14(3).

On“Beihang Mode”and Its Implications

HE Shuyi

(School of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and Opto-Electronics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Beijing 100083,China)

“Beihang Mode”has created a miracle in Chin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By analyzing the national macro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d the micro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in this mode,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is mode lies in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 nee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ic demand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mode form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which is made up of innovative base,team,spirit,tradi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s important support and guarantee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mode.The model represents the major tech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advantages of Beihang University in the application field,but it also has shortcomings in basic research at the leading edge of science.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comprehensively while maintaining its advantages.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technology innovation;innovation environment;innovation mechanism;comprehensive reform

10.13766/j.bhsk.1008-2204.2015.0051

2015-01-16

北航发展战略及高等教育研究基金资助项目(YWF-14-FGC-025)

何述义(1980—),男,山东平阴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G64

A

1008-2204(2016)06-0114-07

猜你喜欢

科技国家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