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游随想

2016-09-01窦海军

北京纪事 2016年9期
关键词:席勒巴洛克歌德

窦海军

航站楼通往机场的走廊

柏林机场不远处就是火车站,因没有零钱无法在售票机上买票,又没有人工售票,翻译只得返回航站楼换零钱。红眼儿飞行的疲惫,让我很羡慕这位老兄,拍完这张照片,我就躺在了他的不远处。我俩可能都来自文明程度不如德国的远方,他能先在这儿睡上一觉,我却要按规程行走。他内心的自由度是不是要比我好一些呢?自由,自然离不了环境的给予,但心灵的自由,是可以超越环境的。超越的程度,在于我。望着在北京不多见的蓝天,我想我的旅行箱虽然比他的新一点,但心灵的破旧很可能比他严重。人老了,才容易不在乎外物而更多地观照内心,才懂得内心的舒适、喜乐原本是可以超时空的。十几天后回国时,我还会经历红眼儿航班的折磨,不知道那时的我能不能在首都机场前的草坪上也先睡上一觉。走廊里的游客不断,但快乐的表情不多。痛苦与快乐,这是人类思考了几千年的问题,但现实生活的快乐度却没有多大的改变。我同样没有“快乐德国游”的期望,能够谋得一些新鲜的体验就够了。

起身,我的德国游就这样开始了。他依然睡着。

机场附近躺在草坪上的哥们儿

人们对火车站里的这两个奇葩视而不见,他们带着狗游逛,顺便讨些零钱给狗买吃的。他们轻松快乐的表情,是熙熙攘攘的“正常人”所少有的,我一时怀疑,到底谁更正常?

要是我的儿女也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如何?从前我是不可能接受的,如今我会坦然地尊重他们的选择。因为这种生活方式并不代表他们不善良及缺乏正义感,更与危害社会没有必然联系。我请求翻译与他们攀谈,我看到他们眼睛流淌出的单纯和善意,我甚至瞎想,若人们的观念和生活都向他们靠拢一些,人类的罪恶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很可能会减轻许多。历史与现实原本没有真假可言,所谓的真假,只是人心的分辨罢了。我无法让自己拒绝分辨,却可以承认自己分辨的愚蠢。

这两个奇葩轻松快乐的表情是“正常人”所少有的

试图通过愚蠢的分辨来追求清明,这就是人类历史吧,这就是我这些随想的本质吧。信神的人说只有神是不愚蠢的,不信神的人说我是聪明的。

灵修者围了一大圈,有空着的坐垫,游人可随便加入。

柏林市中心勃兰登堡大门下的广场,大概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里有的人围坐灵修冥想,有的人跳传统舞蹈,有的人表演化装脱口秀……还有一位是现任总理默克尔的反对者。各色人物同在广场上各行其是、各得其乐,互不干涉,给我的感觉竟然是一派和谐安稳的氛围。纳粹希特勒当年也在这里搞了不少整齐划一的仪式,并给世界和德国百姓带来了整齐划一的灾难。我甚至认为,国家社会追求整齐划一,很可能远比自由自在危险。真善美、假恶丑原本是不依赖整齐划一而客观存在的,前者即使有些整齐划一也无害,只是假恶丑一旦整齐划一就会能量巨大,就会带来灾难。为了对付恶的整齐划一,善也不得不整齐划一,于是只要整齐划一,不管善恶哪方的整齐划一,都不是什么吉兆和祥态。恶势力尤其善搞整齐划一,现代文明防范整齐划一的根本方法,是伸张个性自由、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及不受制约。

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反对者

勃兰登堡门不远处是大屠杀纪念馆。展厅在地下,上面是由2711个水泥立方体构成的群塑,高矮悬殊,成排成列。它们像墓碑,又像棺材,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身置高深部分,又令人感到压抑、恐怖、迷茫,而有序的排列和规整的立方体似乎又在强调理性的意义。从艺术的角度讲,我觉得这是很成功的创作——简约、独特,具有心灵震撼力,与回忆、悼念、反省的主题也算贴切。

转累了,我坐在附近一家街边酒馆喝了德国境内第一杯啤酒——没有过滤的那种。几只小鸟在旁边的桌子上坦然觅食。

步入德累斯顿市的茨温格宫,这是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群,是王公贵族聚会跳舞的场所。它先是让我感叹欧洲历史的华丽和耐心,进而想象当时生活在里面的人是何等的特权、荣耀及他们审美趣味的物质性和繁琐。我还模仿束腰长裙的小姐走下台阶,那感觉可真不怎么无产阶级。逛了一会儿,我竟然有了些许的烦乱感觉,以至于那么多需要品味的细节,我却无心驻足——繁琐的汇集打败了我的耐心。相比之下,觉得北京紫禁城相对简约的情调也不错。乾隆皇帝的趣味虽然有点巴洛克,但与这真正的巴洛克比还是相差甚远,他的宁寿宫只是在局部有些巴洛克的味道,且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可见,各个领域所谓的东西合璧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没有点大智慧很容易搞成穿西装戴瓜皮帽。然而这种困难也不应该成为故步自封、复古思潮、拒绝西方文明的托词。

灵修者

巴洛克过渡到洛可可,好比一个男人作了变性手术——由粗犷、厚重、力量,走向了精致、纤细、柔美,但是繁缛有增无减。我想,神父、皇亲、贵族生活在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环境中而不心乱如麻,一定是习以为常、视而不见了。若让我这个东方的无产阶级生活其中,可能很快就会移居到精神病院。置身于这极端的奢华中,并根据电影想象着当年欧洲平民的穷困,对比之下,竟然觉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后来的革命潮流席卷世界,原本还是很有社会基础的。同样在此社会基础上的革命性演变,一部分国家走向了以自由、民主、博爱为核心的民主文明,一部分国家却实现了新一轮的专制,这真是个有趣的现象和复杂的学术命题。客观精细地审视历史,结论一定是很复杂的,简单化、口号化的宣传,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地愚弄、欺骗。

看多了巴洛克、洛可可,便很容易理解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诞生是多么顺理成章了。米饭炒菜吃腻了来碗炸酱面,这也是审美的规律。于是,就有了包豪斯。

巴洛克建筑内饰

看多了巴洛克、洛可可建筑再看现代主义建筑,就像喝腻了浓汤换了一杯冰镇可口可乐。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世界的影响巨大,虽然对它的褒贬很多,但它的诞生与风行全球,却是历史的必然,是奢华繁缛审美趣味的物极必反。现代主义除了它的美学特征,我还看到了其间更深层的意蕴,那就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趋向——理性、科学、民主……

此次德国游我事先没做功课,出了德绍火车站算是偶遇包豪斯学院。后来的旅程证明,德国的很多小地方,都有着意义重大的历史遗迹,发生过重大的历史事件。这说明这块土地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原本也是很活跃的。活跃的历史中有善有恶,阶段性的结果也有善有恶。欧洲经历了千年的中世纪的黑暗,德国还经历了纳粹时期,然而就德国眼下的状况,可谓善果。

包豪斯学院1919年始建于魏玛,后因与当地权贵名流的学术观念发生冲突,1925年迁到德绍。1932年因纳粹希特勒不喜欢现代主义,学院被关闭,后来恢复。如此著名的学院,却如此小巧,可谓“校不在大,有名则灵”啊!

中国大量的“火柴盒楼房”,均属现代主义风格。我们觉得它不好看,一是因为看得太多了,二是因为粗制滥造的房子太多了。北京国贸桥西南侧的建外soho是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群,它造价低、外观规整、空间效率极高、很具现代主义设计的美感。至于北京的鸟巢、水滴、水立方等,则基本可以归类于后现代主义公共建筑的范畴。

历史文化的破坏,大都是不可逆的。这座王宫与我住的酒店只10米之距,修复的痕迹很是尴尬,细看雕塑部分,更是今不如昔。一座座无辜的古老建筑,竟然还担负了法西斯战争的罪证,真是难为它了。欧洲的宫殿大都是石料建筑,比中国的木梁式建筑耐久许多,千年以上年龄的建筑物比比皆是。而我国唐代的建筑,已经非常罕见了。

洛可可建筑内饰

等待别人买参观票,无意中我发现了王宫窗户外面防盗窗的细节。不知这是古人所为,还是今人所造,敲了敲,实心的。德国人干活比较实在,比较较真,致使“德国造”闻名世界。与此相伴的,则是德国人的比较自傲,比较轴(死心眼儿)。日本人同样具备德国人认真的优点,但比德国人更活泛,更容易吸取别人的长处。所以,日本汽车虽然不如德国车经撞,但比德国车省油,不爱出故障,还便宜许多。日本汽车工业因此打败欧美,成为世界老大。这让我想到,人口众多的中国该如何呢?中国老百姓的勤劳没得说,但诚实守信、认真敬业等品质,却不能只靠自觉,而是需要环境的塑造。

德绍的包豪斯学院

比起繁缛的哥特、巴洛克、洛可可建筑,魏玛的这座赫尔德教堂有着强烈的简洁之美,它的艺术品位似乎与魏玛这个城市的内在品质很搭。魏玛市不大,却有这么多堪称伟大的灵魂游荡在它的大街小巷——巴赫、歌德、席勒、尼采、李斯特、瓦格纳、赫尔德、康定斯基、格罗皮乌斯……小城甚至有德国文化中心之美称。喜欢文艺的人到德国,最好在魏玛住上两天,说不定会沾上点大师们的灵气。时间有限,我只造访了哥德、席勒、尼采的故居及包豪斯学院。

出于偏好,我首先造访了尼采的故居,而把歌德、席勒的故居排在了后面。我非常喜欢这位只活了57岁的天才的、诗性的、批判性的哲学家。尤其知道鲁迅深受他的影响后,我与他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天才多短命,悲愤的天才尤其短命,然而他们也更容易实现灵魂、精神的永生。就此我至今也搞不明白,他们到底是上帝的弃子,还是上帝的宠儿,抑或原本就不存在什么上帝?只不过越老越觉得,我的心中还是有神的。

德累斯顿选帝侯的王宫

上世纪初,王国维首先翻译了尼采,接下来是中国的第一次“尼采热”。我是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接触尼采的,这是中国的第二次“尼采热”。尼采和鲁迅都是向庸众宣战的具有决绝精神的英雄。他们拼命要搬倒偶像,主张“车要倒了,推一下”,而不是扶一把。今天的中国同样需要尼采精神,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同样可以读一点尼采提提神儿。

一座很普通的小楼,因为尼采,它在我心中的地位胜过皇宫。

尼采最后的几年住在这里,他的妹妹一直照顾着他

妻子死后,歌德经常睡在实验室旁的这间小屋,因此屋内没有取暖设施,床头挂的毯子为的是隔凉。

歌德当然是个思想和艺术的大行家,但他的故居给我最大的感受却是:有钱有势真好!于是我便理解为何有那么多知识分子去攀附权贵了,而一旦攀附成功,屁股就坐稳到那边去了,嘴,甚至大脑也就彻底听从屁股的指挥了。大宅子、豪车、混迹于上流社会的歌德,私下生活的物质要求又是这样的简单,以及他艺术修养、思想观念的深厚,可见歌德心性的丰富及矛盾。

歌德刚到魏玛时买了一所城外的小房子,后来公爵送给了他这套豪宅并给了他一个不错的职位。他与公爵是终生好友,终生属于上流社会,是一把手的高参,忠实的保皇派。据说,当贝多芬看到歌德遇到皇室车队便谦恭地站在路边脱帽行礼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很难判断他的保皇派政治观点,跟他的虚荣与世俗功利追求有多大关系,但是他绝不是那种藐视权贵、超凡脱俗的人。所以,我关注他的艺术思想,却有些厌烦他的做派及人生境界。歌德同时涉足文艺、政治、科学、收藏等领域,这使他的一生博有余而渊受损,不像黑格尔、叔本华等在某一方面走到体系极致的境地。歌德一生有两万多件收藏,这说明了他的志趣,也证明了他的占有心理。总结他的一生,可定位于“有大才能却俗气很重的人”。与之相比,我更加欣赏尼采之类的反叛与决绝。

席勒遇到歌德后,得到了歌德在生活和艺术上的很大帮助,两人成为终生好友,还经常进行联手写作。席勒比歌德小10岁,但只活了46岁,歌德却活了83岁。歌德是德国文化的老大,席勒是老二。老大遗嘱死后要和老二葬在一起,于是二人在公爵家的墓室中就这样了。然而席勒的棺材却是空的。

歌德的小屋

前些年DNA检测,证明棺材里的尸体不是席勒。席勒初葬时与很多人混放在一个教堂的地下室。20年后迁坟时无法辨认席勒,便有了墓室棺材中的假席勒。据说他的尸体早就被他的粉丝分割收藏了。歌德曾得到过号称是席勒的头骨,他鉴定的结果是真的,还和著名的柏林洪堡大学创始人洪堡先生凝视了一下午,并就此写了一首诗《注视席勒的头骨》。然而这个头骨也是假的。

歌德与席勒的世俗社会地位不大对等,是艺术志趣把他们紧紧地绑在了一起。席勒的到来,还激发了歌德的文艺激情,使晚年的他决心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一些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只可惜肺结核早早地要了席勒的命,无限的思念一直缠绕着歌德直到离世。从这个角度看,艺术还真有点成年人的高级游戏的功能。

歌德和席勒的棺木

(编辑·麻雯)

mawen214@163.com

猜你喜欢

席勒巴洛克歌德
歌德的书
古典的浪漫——服装设计中席勒的美学思想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克里姆特&席勒:挑战一切『有所掩饰』
“没规矩”的巴洛克
朗费罗与歌德文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