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径
——四川秦巴山区的加减乘除模式
2016-09-01唐英凯贺雅文彭肖正杰祁萃杰侯肖雯
唐英凯, 蒋 强, 贺雅文, 彭肖正杰, 祁萃杰, 侯肖雯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径
——四川秦巴山区的加减乘除模式
唐英凯, 蒋强, 贺雅文, 彭肖正杰, 祁萃杰, 侯肖雯
(四川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山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绿色循环经济可以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生态。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提出了一个山区绿色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加减乘除模式。加减乘除模式以科技为核心,通过产业调整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加法:通过科学进步,实现垂直产业升级;减法:山区退耕还林;乘法:推动文明进程,提高生产效率;除法:通过科学技术,消除落后生产方式带来的伤害,如修复水土,重新种植有利于生态的作物;并针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特点,提出运用加减乘除模式的政策建议。
绿色循环经济; 精准扶贫;扶贫工作;四川秦巴山区
山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脱贫攻坚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绿色循环经济可以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生态,从而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理想模式。其中绿色强调人类经济活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而循环强调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从传统的山区落后生产模式实现绿色循环经济,这是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鼓励和培育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提出了一个山区绿色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加减乘除模式。加减乘除模式以科技为核心,通过产业调整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加法:通过科学进步,实现垂直产业升级;减法:山区退耕还林;乘法:推动文明进程,提高生产效率;除法:通过科学技术,消除落后生产方式带来的伤害,如修复水土,重新种植有利于生态的作物。本研究针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特点,提出运用加减乘除模式的政策建议。
1 国内外绿色循环经济研究
1.1山区贫困与环保研究
山区贫困现象是一个普遍问题。研究人员对贫困的根源提出了不同假说。关于山区容易陷入贫困陷阱的理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以下5个要素非常重要:①封闭的经济体;②自然资源和环境恶劣;③特有的落后文化;④农业生产和教育水平落后;⑤扶贫措施没有针对性。
关付新[1]提出山区的贫困是由于山区的封闭环境,导致形成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认为外部世界的科技和信息难以进入山区内部,从而导致山区经济体的整体经济活力降低。为证明这一观点,这篇文献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揭示出山区贫困陷阱是由封闭的经济系统、脆弱的生态系统和落后的社会系统,以惯性循环、恶性循环和因果循环连接,构造而成的复合循环系统。最后指出贫困陷阱的突破口应从经济系统着手,发展市场经济,从而构建山区和谐发展系统。
山区贫困的另外一个普遍认同的原因是山区资源和环境恶劣。冯潮前[2]通过对浙江省武义县大规模的下山脱贫实践的剖析,认为山区人口贫困的导因在于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冯潮前强调当地人口与资源及环境关系的相互恶化是人口贫困的最终原因,因而脱贫的最佳路径是正确处理人和资源及环境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由于山区的封闭环境所产生的特有文化,也可能是山区贫困的原因。周忠学[3]通过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入手,指出贫困文化阻碍了山区资源的市场化高效流动和配置,抑制和阻断了产业演进的固有机制,同时阻断了外部力量的介入,使贫困山区难以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结构变革。
农业生产和教育水平落后的叠加效应也被认为是山区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孙翠娟和王品清[4]强调农业生产手段上的落后,使种田只能是糊口的手段;教育水平和技术条件的巨大差距又将使孩子们一代代重复父辈的路。落后、贫穷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帮助弱者,关注贫困山民,通过农技、教育等方面的倾斜性制度,使之摆脱生存与发展困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紧迫课题之一。
以往扶贫措施的无针对性也是一个批评的重点。徐山林[5]总结了秦巴山区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并强调过去的扶贫工作长期存在着“撒胡椒面”的毛病,花了不少钱,效果不显著。尤其是对处于高寒山区和穷乡僻壤的特困乡、特困户长期不能集中扶持,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未来的精准扶贫模式正是针对这一问题。
山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承受环境保护的限制。马征杰[6]研究了秦巴山区的贫困问题,发现由于经济发展的压力,秦巴山区的生态破坏严重。
1.2绿色循环经济研究
绿色循环经济是一种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的经济模式。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于1968年最早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并提出“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了批评[7],指出循环经济系统是“人-经济-社会-生态”四维一体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从开放、高维、复杂、巨量、涌现等性质讨论其整体特性;从生产、物流、消费、能力支撑、社会生活、人工生态等系统分析其框架结构;以微观、中观、宏观和超级的生态学尺度域讨论其时空结构;从清洁生产、多级联结、生态农业、家庭沼气、商业回收等方面探索其运行模式。
目前关于绿色循环经济并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但一般具备两个特点:①强调对环境的保护;②强调物质的回收和再利用。Kiser等[8]总结了循环经济学的发展理论,并指出在产品设计的最初环节就必须考虑回收。徐玖平和卢毅[7]在循环经济理论上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从集成思想、集成基础、集成体系和集成创新等方面,总结循环经济系统集成理论。基于综合集成思想,制定集成方法战略、构建集成系统模型、搭建集成技术平台,以构筑循环经济系统集成技术。针对循环经济5种运行模式,介绍模型群技术在循环经济系统管理中的应用,以实现循环经济系统集成工程。
中国学者对循环经济理论抱以极大的研究热情。张杰[9]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制定各种相关的经济制度和政策,运用税费、投资、消费、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李忠健[10]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顺应历史的、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被循环经济所取代是大势所趋,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状况决定了循环经济对我国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李虹和艾熙[11]比较国内外循环经济投融资发展,提出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措施。在具体的产业发展上,中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研究。常艳君[12]从循环经济技术角度切入,介绍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对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吴焕新[13]运用“人口机会窗口”理论和区域人口转变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模式理论及方法,分析探讨了我国区域人口转变与经济增长的现代发展历程和特征;从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方面,提出了发展区域经济应遵循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吴焕新建议全面深刻认识区域资源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特征,加强循环经济“三大体系”建设,以全面实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刘云腾[14]从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旅游餐饮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为旅游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了参考。
2 绿色循环经济的加减乘除模式
2.1科技创新的启示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中,城镇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不少以前与城镇隔绝的农村已经通过转型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城镇的行列,城镇人口也节节攀升,但是目前中国山区仍然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从地理的角度定义,山区指的是山地、丘陵等地形区域,也包括高原地带崎岖的地段,特点是地形复杂、不宜耕种、交通不便、开发程度低。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他们数量庞大,与中国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为了缩减贫富差距,关注山区人民的发展状况,改善他们的生活,处理好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变成了意义重大的战略性课题。
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设施的缺乏导致山区与城镇处在相对隔绝的状况:山区很难全面享受到城镇的服务,他们生产的商品也难以大量运输到城镇进行交易买卖。这种隔绝不仅仅在地理层面,还在于缺乏与较发达地区的交流,生产理念以及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地理环境和发展水平的因素导致山区人民大多选择农业,而山区人民缺乏正确开发山区资源的知识。不少山区是不适合某些农业生产活动,比如耕种、牧业,他们往往用原始的办法开垦山林,焚烧山林,选择过于陡峭的地方作为田地(当地面坡度达到25°或者以上的时候仍然在上面种植农作物,一旦发生暴雨就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等等,导致了水土流失,森林面积锐减,土地养分流失严重等难以逆反的严重生态后果,也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科技在扶贫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张玮荣[15]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秦巴山区科技扶贫工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在秦巴山区实施科技扶贫的重大意义,针对秦巴山区科技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扶贫的对策与建议。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骨干的农村电商可以有效解决山区的封闭环境。甘肃省陇南市的电商模式是一个亮点。马合肥[16]报道甘肃省陇南市是国家贫困地区之一,处于秦巴山区,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但由于交通不畅和信息闭塞,致使多种品质优良的特色农产品无法即时"卖出去",市场开拓不强,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加和当地的经济发展。陇南市瞄准电商扶贫新方式,逐步探索出了"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店+物流"的扶贫攻坚的新模式,打通了农民发展渠道,促进了脱贫致富的步伐。马合肥[16]统计发现陇南至今已开办网店6 800余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6亿元,增加就业2.6万余人,带动贫困农民人均增收230元。
2.2加减乘除模式
为了减少乃至消除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山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帮助他们脱贫,促进山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而转型的目标是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是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的山区情况发展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抛弃落后的对生态环境有害的生产方式,使山区人民富起来的同时,环境也逐渐好起来,达到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一种经济模式。
在绿色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研究上,本研究以科技进步和文明进程两大主线,提出了加减乘除模式(图1)。这种模式通过加减乘除4种方式来完成传统经济模式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型。加:通过科学进步,实现垂直产业升级,由于山区的特别地理环境,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才能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高效生产出高质量产品,并保证充足质量高的供应,形成当地特色产业;减:有些山区环境恶劣,不适合务农,生活设施落后,生活水平低下,贫困问题突出,对于这部分山区应该把当地的人迁移到物质条件有一定保障的地方,让他们在适宜的地方继续生产,原有山区退耕还林;乘:推动文明进程,提高生产效率。山区由于与城镇相对隔绝,难以获得外界的讯息以及基本的生产知识,为了提升山区的生产能力,有必要向山区群众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生产理念,提升山区的文明程度;除:通过科学技术,消除落后生产方式带来的伤害,如修复水土,重新种植有利于生态的作物。
不管哪一种手段,都贯穿着这么一条主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和种植加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和旅游业还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当农业不适宜在当地发展的情况下,应该在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图1 绿色循环经济的加减乘除模式
3 四川秦巴山区智慧山村思路
3.1四川秦巴山区概况
四川秦巴山区覆盖川东北绵阳、广元、南充、达州和巴中5市25县区,总人口1 735万,总面积为6.18×104km2。地处秦岭与大巴山地带,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四川秦巴山区又属于四大连片贫困、特困地区之一,也是革命老区和四川省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与四川省其他地区相比,四川秦巴山区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落后于四川省整体发展水平。
3.2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针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特点,提出运用加减乘除模式的政策建议。在加法上,四川秦巴山区应该开展扶持一批无污染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例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四川秦巴山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依靠当地旅游资源,来发展特色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其他可以考虑发展的行业是农村电商和特色种植业。农村电商是在互联网经济下的新产物,可以有效打破农村的交通和销售障碍,而四川秦巴山区的丰富植物资源有发展特色养殖业的潜力。
在减法上,建议四川秦巴山区限制和淘汰生产效率低下和重污染产业。例如建议把坡度超过25°以上的山地农业全部退耕还林,并把这些人口转移到其他地区和行业。坡度超过25°以上的山地农业在水分和土壤肥力的利用效率不高。这些效率低下的农业完全可以退耕还林,起到保护环境生态的效果。在重污染企业上,本研究建议限制四川秦巴山区的矿产开发,在没有涉及国家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开发山区的矿产。
在乘法上,建议四川秦巴山区对现有产业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以科技来提升生产效率。另外的措施是在四川秦巴山区实现村村通宽带,为农村电商的开展打下基础。
在减法上,建议对本地区的天然气产业进行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提高天然气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四川秦巴山区是中国的重要天然气产地,也是西气东输的重要气源地。作为中国的能源安全重地,四川秦巴山区的天然气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四川秦巴山区天然气的硫含量较高,需要我们进一步投入技术和设备,做好天然气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工作。
4 结论
山区有许多宝贵的生态资源,但山区也往往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两个目标是相互矛盾的。本研究回顾了绿色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绿色循环经济是解决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绿色循环经济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研究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提出了一个山区绿色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加减乘除模式。加减乘除模式以科技为核心,通过产业调整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加法:通过科学进步,实现垂直产业升级;减法:山区退耕还林;乘法:推动文明进程,提高生产效率;除法:通过科学技术,消除落后生产方式带来的伤害,如修复水土,重新种植有利于生态的作物。
针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特点,提出运用加减乘除模式的政策建议。在加法上,四川秦巴山区应该开展扶持一批无污染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例如旅游业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四川秦巴山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全可以依靠当地旅游资源来发展特色旅游,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减法上,建议把坡度超过25°以上的山地农业全部退耕还林,并把这些人口转移到其他地区和行业。坡度超过25°以上的山地农业在水分和土壤肥力的利用效率不高。这些效率低下的农业完全可以退耕还林,起到保护环境生态的效果。在乘法上,建议四川秦巴山区对现有产业进行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以科技来提升生产效率。在减法上,建议对本地区的天然气产业进行进一步的产业升级,提高天然气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1]关付新. 山区贫困陷阱的构造及其突破[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68(4):76-79.
[2]冯潮前. 山区贫困人口与资源及环境的关系——武义县下山脱贫实践的个案剖析[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3, 66(1):90-92.
[3]周忠学. 山区贫困文化的形成机理及反贫对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45(4):34-37.
[4]孙翠娟,王品清. 论山区贫困人群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 76(2):90-94.
[5]徐山林. 秦巴山区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J]. 江西老区建设,1987,66(12):77-79.
[6]马征杰. 秦巴山区贫困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矛盾分析——以陕南汉中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2(24):45-48.
[7]徐玖平,卢毅. 循环经济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及实现[J].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202(6):89-98.
[8]Kiser B, Clifton A, Vickerson A, et al. Circular economy: Getting the circulation going[J]. Nature, 2016, 531(7595): 443-446.
[9]张杰. 论经济手段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J]. 特区经济, 2007, 45(5):60-65.
[10]李忠健. 循环经济:中国的必由之路[J]. 特区经济, 2007, 89(8):104-107.
[11]李虹,艾熙. 构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J]. 浙江金融, 2011, 55(1):91-93.
[12]常艳君.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 23(1):90-95.
[13]吴焕新. 发展循环经济与实现我国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J]. 攀登, 2006, 22(6):81-84.
[14]刘云腾. 循环经济理念在旅游餐饮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105(8):22-25.
[15]张玮荣. 关于对秦巴山区科技扶贫工作的思考[J]. 甘肃科技, 2012, 94(14):44-47.
[16]马合肥. 精准电商扶贫的陇南模式[J]. 法制与社会, 2016, 207(1):16-20.
A New Path of Green Circular Economy:Adding,Subtracting,Multiplying and Dividing Model of Sichuan Qinba Areas
TANGYin-kai,JIANGQiang,HEYa-wen,PENGXiao-zhenjie,QICui-jie,HOUXiao-wen
(Business Schoo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under the dual pressur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een circular economy can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his study takes Sichuan Qinba Mountain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the implementation a new green circular economy model: adding, subtracting, multiplying and dividing. The core of this new model is technology upgrade and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ddi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ogress, to achieve vertical industrial upgrading; subtraction: mountain foresting; multiplication: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ivilization,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Division: by us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eliminate backward production methods of damage, such as the restoration of soil and water.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chuan Qinba Mountain, we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is new model.
green circular economy;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Qinba Mountain in Sichuan Province
10.3969/j.issn.1009-4210.2016.04.004
2016-03-10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2015-ZD-05-09-05);四川省发改委重点课题项目(ZH201503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
唐英凯(1970—),男,教授,从事公司金融研究。E-mail:tang@scu.edu.cn
蒋强(1977—),男,副研究员,从事环境经济研究。E-mail: jiang.qiang@outlook.com
F316.20(271)
A
1009-4210-(2016)04-018-06
年项目(14YJC790053);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skzx2015-zx04;skqy201622;skyb201402);
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xyzx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