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回顾与展望
2016-09-01李延杰
张 闯,李延杰
(1.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2.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哈尔滨 150069)
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回顾与展望
张闯1,李延杰2
(1.黑龙江省畜牧总站,哈尔滨 150069;2.黑龙江畜牧兽医杂志社,哈尔滨 150069)
本文回顾了从1949~2009年的60年间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首先,从技术推广体系与行政机构一体化、技术推广体系与行政机构分开、技术推广体系全面建设快速发展三个阶段简要地回顾了发展历程;其次,依行政管理层次,分战线,从职能上重点阐述了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状况;再次,从品种改良、技术推广、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训四个方面展示了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所发挥推广作用而带动畜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最后,针对当前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对其将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回顾;展望
1 发展历程
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历了60年的发展,到2009年实现了机构从无到有、机制比较灵活、功能比较完备、人员比较齐全的省、市(地)、县(市)、乡(镇)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适应发展畜牧业的需要。回顾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
1.1技术推广体系与行政机构一体化阶段
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初,黑龙江省、市(地)、县(市)、乡(镇)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单独设立,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实行一体化管理。在省、市(地)、县(市)农业行政部门内设立相应的处、科、股(站)负责畜牧技术推广工作。乡镇政府配备畜牧助理1~2人,负责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1.2技术推广体系与行政机构分开阶段
1974年,设立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1983年,设立黑龙江草原饲料中心实验站;1995年3月,设立黑龙江省畜牧技术服务中心;1997年2月,设立黑龙江省畜牧兽医总站。省级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设立后,各市(地)、县(市)陆续设立了繁育、畜牧、草原站。1986~1996年,根据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精神和农业部对畜牧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黑龙江省确定了对县、乡、村三级实行“三分、四合、一加强”的改革路子,即对市县畜牧机构实行行政、事业、企业三分开,在市县畜牧局的领导下,成立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和牧工商公司;对乡镇原设的畜牧站、兽医院、草原站、繁育站实行四站合一,建立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加强对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的建设。至1993年,全省有1 105个乡镇(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1.0%)设立了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
1.3技术推广体系全面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战的法制管理,1995年12月,省八届人大第十九次常委会议通过了《黑龙江省乡镇畜牧业综合服务管理条例》,明确其性质和工作任务。1996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落实乡镇推广机构“三定”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黑龙江省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开展了“定性、定编、定员”工作。省畜牧局、省编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落实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三定”工作的通知》,1996年末,全省基本完成了“三定”任务。2001年后,全省经过农村撤乡并村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在体制和人员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295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32.4%)并入农业发展中心。为了加强对乡镇综合服务站的领导,在调查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整顿提高,并按照“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的原则,兴办各类服务性实体1 731个。2004年,黑龙江省畜牧局、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全省以动物防疫为主的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确定2004~2006年对乡、村两级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进行集中建设,强化其服务功能。2006年和2008年实施了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机构、理顺机制、明确职能。2008年,黑龙江省下发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黑政发〔2008〕41号)的文件。2009年,进一步贯彻农业部下发的《农业部关于深化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的意见》,技术推广体系进入了全面建设快速发展阶段。
2 体系现状
黑龙江省、市(地)、县(市、区)、乡(镇)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共设置1115个单位,人员总编制6012个。在编干部职工5775人,其中,具有中专学历的1761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3405人;35岁以下人员1781人;有技术职称人员4473人,其中,高级职称285人、中级职称2106人、初级职称2082人。1115个单位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935个,财政差额单位145个,自收自支单位35个。
2.1按行政管理层次阐述技术推广体系
2.1.1省级技术推广体系
黑龙江省先后设立了黑龙江省家畜繁育指导站、黑龙江省畜牧兽医总站、黑龙江省畜牧技术服务中心、黑龙江草原饲料中心实验站,人员总编制223个,在编干部职工总人数195人。其中,中专学历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43人;35岁以下人员42人;有技术职称人员144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37人、初级职称51人。
2.1.2市(地)级技术推广体系
黑龙江省13个市(地)中有10个市(地)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共设置26个单位,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23个,自收自支单位3个。人员总编制224个。在编干部职工216人,其中,中专学历17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57人;35岁以下人员41人;有技术职称人员151人,其中,高级职称61人、中级职称71人、初级职称19人。
2.1.3县(市、区)级技术推广体系
全省有63个县(市),市(地)辖区44个,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共设置182个单位,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161个,财政差额单位13个,自收自支单位8个。人员总编制1298个。在编干部职工1252人,其中,中专学历33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826人;35岁以下333人;有技术职称人员1026人,其中,高级职称112人、中级职称611人、初级职称303人。
在63个县(市)中有52个县(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共设置145个单位,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129个,财政差额单位12个,自收自支单位4个,人员总编制1088个。在编干部职工1034人,其中,中专学历262人、大专及以上学历689人;35岁以下人员255人;有技术职称人员857人,其中,高级职称90人、中级职称514人、初级职称253人。
在44个市(地)辖区中有21个区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共设置37个单位,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32个,财政差额单位1个,自收自支单位4个,人员总编制210个。在编干部职工218人,其中,中专学历71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37人;35岁以下人员65人。有技术职称人员169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44人、初级职称103人。
2.1.4乡镇级技术推广体系
全省共有乡镇876个,设置畜牧兽医(发展、服务中心;农业畜牧综合服务中心)站876个,其中,机构单独设置的610个,机构联合设置的266个,区域站98个。876个单位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736个,财政差额单位129个,自收自支单位11个。人员总编制4360个。在编干部职工4197人,其中,中专学历143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350人;35岁以下人员1401人;有技术职称人员3205人,其中,高级职称55人、中级职称1454人、初级职称1696人。
另有市区街道(办事处、种畜场)设置畜牧兽医站27个,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11个,财政差额单位3个,自收自支单13个,人员总编制43个。在编干部职工51人,其中,中专学历22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6人;35岁以下人员17人;有技术职称人员3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25人。
2.1.5村级技术推广体系
全省行政村9431个,现有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4696个,防疫员13669人;繁改员(配种员)5057人;实现防疫治疗、繁改、技术指导、饲料供应、产品销售“五不出村”的行政村数2785个。
2.2各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情况
2.2.1全省家畜繁育技术推广体系
省、市(地)、县(市、区)三级家畜繁育指导(配种中心)站和村级配种员构成了全省家畜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全省共设置家畜繁育指导(配种中心)站60个,其中,省级站1个;市(地)级站11个;县(市、区)级站48个(区级站8个);人员总编制526个,其中,省级站编制151人;市(地)级站编制127人;县区级站编制248(区级站编制38人)人;在编干部职工人数478人。其中,具有中专学历9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312人;35岁以下人员93人;有技术职称人员363人,其中,高级职称84人、中级职称172人、初级职称107人;全省繁改员(配种员)5057人。
2.2.2全省畜牧业(技术推广)技术推广体系
省、市(地)、县(市、区)三级畜牧(技术推广)站构成了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全省共设置畜牧(技术推广)站60个,其中,省级站1个;市(地)级站7个;县(市、区)级站52个(区级站14个);人员总编制487个,其中,省级站编制20人;市(地)级站编制40人;县区级站编制427(区级站编制98人)人;在编干部职工418人。其中,具有中专学历79人、大专及以上学历318人,35岁以下人员119人;有技术职称人员357人,其中,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213人、初级职称88人。
2.2.3全省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推广体系
省、市(地)、县(市、区)三级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构成了黑龙江省畜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全省共设置畜牧技术服务中心12个,其中,省级中心1个;市(地)级中心1个;县(市、区)级中心10个(区级中心1个);人员总编制223个,其中,省级中心编制18人;市(地)级中心编制12人;县区级中心编制193(区级站编制5人)人;在编干部职工242人。其中,具有中专学历2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76人;35岁以下人员62人;有技术职称人员201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117人、初级职称61人。
2.2.4全省草原管理推广体系
省、市(地)、县(市、区)三级草原监理站构成了黑龙江省草原监理推广体系,全省共设置草原(监理)站57个,其中,省级站1个;市(地)级站6个;县(市、区)级站50个(区级站8个);人员总编制352个,其中,省级站编制34人;市(地)级站编制34人;县区级站编制284(区级站编制45人)人;在编干部职工376人。其中,具有中专学历10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220人,35岁以下人员81人;有技术职称人员286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164人、初级职称75人。
2.2.5其他系列推广体系
省内有7个县区设立奶牛(产业化)办;有3个县设立饲料办;有2个县设立科技办(站);有1个县设立院所办;有1个县设立生产股;有1个区设立综合服务站;有3个区的畜牧推广职能在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这些单位人员总编制77个;在编干部职工68人,其中,具有中专学历24人、大专及以上学历44人;35岁以下人员22人;有技术职称人员43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18人。
2.3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职责
2.3.1家畜繁育(指导、配种)站职能
制定全省家畜品种改良规划;承担全省家畜繁育体系建设和技术指导;承担全省种公牛的后裔测定工作;承担全省家畜冷冻精液的质量监测工作;承担全省奶牛生产性能(DHI)测定工作;生产、发放冻精,执行选种、选配改良方案。
2.3.2畜牧(技术推广)站职能
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法规;负责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发展工作;编制畜牧技术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计划和发展工作;收集、掌握畜牧业国内外科技、生产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技术推广、咨询和信息服务、技术协作与国际交流培训;参与拟定畜牧业方面的标准;抓好畜产品的安全工作。
2.3.3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职能
省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主要是负责信息收集(包括畜牧业生产信息)和省局网站管理维护工作。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同畜牧站职能相近。
2.3.4草原管理站职能
黑龙江草原饲料中心实验站主要负责全省草原饲料生产、技术推广,以及牧草种子的监督、检验工作。
各市(地)县(市)草原管理站主要负责草原生产、技术推广和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具体组织结构详见图1。
图1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组织结构图
2.4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在兽医体制改革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的状况
2.4.1省、市(地)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在兽医体制改革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的状况
按中央和省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相关精神,2006年8月,完成省级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技术支持体系的改革工作。原省级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各相关单位未变。
13个市(地)中有8个市(地)完成了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技术支持体系、畜牧推广体系的改革工作。改革后比改革前增加编制46个,主要是给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技术支持体系增加了编制。到2009年末,11个市(地)有家畜繁育指导站;7个市(地)有畜牧站;6个市(地)有草原站;1个市(地)有畜牧技术服务中心。
2.4.2县(市)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在兽医体制改革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的状况
全省63个县(市)(不包括阿城区、呼兰区、佳木斯市郊区、爱辉区、友谊县、五大连池市风景区、北林区)中,哈尔滨市所属10个县、大庆市所属的4个县、双鸭山市所属3个县,以及拜泉、绥芬河、宁安、汤原、勃利、绥滨、五大连池、逊克、孙吴、肇东、望奎等共28个县(市)的兽医行政执法机构、技术支持体系、畜牧推广体系完成了改革任务。目前,全省40个县(市)有家畜繁育指导站;36个县(市)有畜牧站37个;42个县(市)有草原站;11个县(市)有畜牧技术服务中心;6个县(市)有奶牛(产业化)办;3个县有饲料办;2个县有科技办(站);1个县有院所办;1个县有生产股。
2.4.3乡(镇)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在兽医体制改革及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的状况
全省市(地)、县(市、区)所辖乡、镇(区域)畜牧兽医站共计876个,已完成改革的有478个,占应进行改革的54.5%。完成乡、镇(区域)畜牧兽医站改革的县(市、区)有哈尔滨市附属的9个县(市)、大庆市大同、龙凤区及所属4个县、双鸭山市尖山、岭东、宝山、四方台区及所属4个县、伊春市五营、南岔区及所属2个县(市)、鹤岗市东山区及所属2个县、黑河市所属5个县(市),以及拜泉、绥芬河、宁安、汤原、勃利、肇东、望奎、海伦、安达、绥棱等共51个县(市、区)。
完成改革的47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其中,人、财、物归县(市)管理的314个,人、财、物归乡镇管理164个;机构单独设立393个、联合设立85个;区域站83个;公益性与经营性分开的407个、公益性与经营性未分开的71个;财政全额拨款单位398个、财政差额拨款单位80个;改革后人员总编制2603个,比改革前增加306个;在编干部职工2370人,其中,具有中专学历853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291人;35岁以下人员868人;有技术职称人员1789人,其中,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713人、初级职称1052人。
2.5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目前,省、市(地)、县(市)畜牧技术推广单位基本都有办公场所、配备办公设备,能够开展工作。但有些市、县级单位缺少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处于低水平的工作条件。全省乡、村两级2004~2006年实施了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省级投入9000万元,对乡、村两级基层服务体系进行集中建设。目前,全省已达到乡乡有站,重点乡镇服务场所面积不低于100m2,化验室面积不低于20m2;一般乡镇服务场所面积不低于80m2。乡镇畜牧兽医站配备了冰箱、冰柜、冷藏箱、液氮罐、显微镜、高压灭菌器、恒温箱、B超仪、水浴锅等仪器,重点乡镇配备了1台防疫监督车。村级服务室也配备了相应的设备。黑龙江省还通过中央扩大内需给159个乡镇新建和改扩了建服务场所,购置了部分办公设备。通过配备设备、建设维修房屋,提高基层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整体装备水平,进一步增强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站容站貌也有很大改善,使这些乡、村站、室的服务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3 发展成就
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成就斐然。
3.1品种改良方面
3.1.1培育品种
黑龙江省在建国以后,先后培育出黑龙江黑白花奶牛、东北细毛羊、东北半细毛羊、宁安黑猪、哈尔滨白猪、黑花猪、三江白猪、黑龙江马、黑河马、滨白鸡等畜禽新品种。
3.1.2引进品种
先后引进了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德国黄牛、比利时兰牛、考力代羊、波尔山羊、萨福克羊、无角道赛特羊、夏洛莱羊、澳洲美利奴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特克赛尔羊、辽宁绒山羊、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皮特兰猪、汉普夏猪、罗曼褐蛋鸡、海兰褐蛋鸡、伊莎褐蛋鸡、海赛克斯蛋鸡、艾维茵肉鸡、爱拔益加肉鸡(AA)、莱茵鹅、樱桃谷鸭等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
3.1.3杂交改良
奶牛杂交改良:用荷斯坦奶牛改良本地黄牛,通过级进杂交已达到荷斯坦奶牛品种要求,扩大了奶牛群数量。2009年,黑龙江省奶牛单产、奶牛情期受胎率、奶牛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5.0t、65%、100%。
肉牛杂交改良:黑龙江省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改良本地黄牛,至今已累计冻配黄牛2698万头,仅2009年冻配肉牛98万头,取得成效比较显著。
猪杂交改良:1986年来,针对本地品种猪瘦肉率低的状况,相继引进了长白、大白、杜洛克等瘦肉型猪,在二元杂交的基础上推行三元杂交。2009年,在全省出栏商品猪中三元杂交猪的比重已占82%,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羊杂交改良:黑龙江省绵羊以东北细毛羊和东北半细毛羊为主,1990年以后,相继引进德美等肉绵羊,实施“保毛增肉”杂交配套系,取得显著成效。
3.2技术推广方面
1990-2000年,主要推广了“奶牛提高群体单产综合技术”、“肉牛集中育肥综合技术”、“瘦肉型猪直线育肥综合技术”、“羊的毛肉增产综合技术”、“鸡的群体高产综合技术”等5项综合配套技术;2000年后,主要实施奶牛良种工程,推广配合饲料、青贮饲料、机械化榨乳、TMR饲喂技术。采取技术培训、专家在线服务、“走村进户”等一系列技术推广手段,着力推进奶牛生产;生猪、肉牛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也进一步普及。2009年,黑龙江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超过70%、标准化养殖比重65%,加速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分散粗放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转变进程,推进了畜牧业发展模式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3.3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
3.3.1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
黑龙江省畜牧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东北民猪、鄂伦春马、林甸鸡等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建立东北民猪保种场(兰西县种猪场)、哈白猪保种场(哈尔滨香坊实验农场)、籽鹅育种中心(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鹅育种中心)等单位。同时对引进的优良畜禽品种进行纯繁和杂交改良,提升了全省畜牧业的发展水平。
3.3.2饲草资源保护与利用
黑龙江省饲草资源比较丰富,由于长期以来重利用、轻管护,草原“三化”现象严重。1979年,开始实施草原改良、建设和保护工作。通过推广浅翻轻耙、治碱、治沙等技术措施改良退化草场;通过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禁牧等措施加强草原建设并以草原鼠虫害治理等为重点加强草原保护工作,仅2009年,已累计围栏封育855万亩、飞播种草40万亩、草原鼠虫害治理370万亩,有效地延缓了草原退化速度、保护提高了草原生产能力。
3.4技术培训方面
自1979年以来,黑龙江省比较注重畜牧技术人员、养殖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不定期的举办配种员、养殖人员和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班,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现代科技平台,不断创新技术培训机制,实施“走村进户”系列活动,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使全省奶牛、肉牛、生猪养殖关键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仅2009年全省通过举行奶业培训班、专家服务团和开通奶业热线等方式就举行奶业实用技术培训班25次,培训养殖场(小区、户)、县市畜牧站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发放奶业书籍10000余册,专家联系卡5000余张,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
4 现存问题
一是,黑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中部分、县(市)、乡(镇)级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不彻底,机构不健全、机制不灵活,硬件设施不完备,从业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与打造质量效益型畜牧产业的要求仍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黑龙江省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人员比例相对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降低了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畜牧业发展中的技术推广作用。三是,推广理念、服务意识还不适应产业商品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需求,产前与产后服务滞后。四是服务手段仍需改善,以适应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
5 发展意见
一是,黑龙江省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深化县(市)、乡(镇)级畜牧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保障县(市)、乡(镇)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健全、机制灵活,适应现代化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在提高畜牧技术推广机构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的比例,通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强化提高专业人员自身素质,保障有效地为广大养殖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工作。三是,积极引导各类技术咨询、技术研发、中介服务与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技术推广与普及,形成多元化合力推进的崭新格局。四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手段建设,近期重点武装信息化体系与产后营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畜牧业的专业分工与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经过各级政府不断深化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各类技术咨询、技术研发、中介服务与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技术推广与普及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形成机构健全、机制灵活、公益服务与经营分开、多元化参与、共同竞争的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发展现代化的畜牧产业发挥强大的技术推广作用。
2016-02-04
张闯(1977-),男,本科,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
S81
A文章编号:2095-9737(2016)04-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