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为例
2016-08-31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
黄 雷(江苏省天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01)
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教学为例
黄 雷
(江苏省天一中学, 江苏 无锡 214101)
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就是要跨越传统教学模式的障碍,凸显以“建构”为指导,以现实背景中的真问题为主线,以真实场景的活动为驱动,以合作学习为形式,以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为方法,以培养地理核心地理素养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重点是“真”,基于现实中的真问题;关键是“探”,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核心是“做”,实现做中学,达到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感悟、在合作中互惠,以此培养学生求真、求实、求用的价值取向。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为例,谈谈实践感悟。
一、真实与有用:凸显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的价值诉求
1.求用:用真实的活动播撒地理有用之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不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求用的价值显而易见。笔者所指的“求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要密切联系时事,关注国家或地区的重大工程、重大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地理与身边的生活密切相关,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些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重组知识和技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与运用,实现有意义建构。同时又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地理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为适应未来的生存和生活做好“用”的准备。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不能离开“用”字,它凸显的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链接的是有意义的生活经历,培养的是实践能力,浸润的是情意素养。
如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这一真实问题的探讨,让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开展合作学习,模拟决策的制定过程,分析说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分析说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意义。
总之,求用的思想,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是为了锻炼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了播撒地理教学的有用之光。
2.求真:用真实的问题点燃学生求真的火种
这里的“求真”,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教育思想的精髓。本真的教育应该是向“真”、向“善”、向“美”的教育。求“真”是教育的真谛。
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为依托,选取具有价值取向的现实素材,进行剪辑、提炼、整理,形成源于日常生活、而高于现实的学习素材。作为教师要对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吸收书本中知识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独特观点与书本的知识相融合,这样才能有新的见解。教育在不断发展,教材在不断更新,教师要有自己真知灼见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倘若教师讲课完全照搬书本,那么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育出来的学生也失去了独立分析问题、去伪存真、求实创新的能力。
笔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活场景、新闻事件、热点问题都可以搬入课堂,活化为教学资源,演变成教学素材。我们在选材时,必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有目的、有指向、有教育针对性,来选择和取舍素材。如“西气东输工程”就是一个既有教育意义又有教学价值的地理素材。
3.求实:用真实的场景导引学生求实的人生
求实,是指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现实为背景,引领学生观察、感悟、探究真实事件的动态演变过程,还原事件的本真过程。求实的过程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孩子生命发展的制高点上,将教材内容和社会生活材料进行智慧性重组,并在特定模拟场景中引入,使凝固僵硬的教科书演变成一幕幕鲜活的真实场景,让思想的雨露流淌在课堂里,播撒到心灵中,方能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笔者在教学内容上用“真实场景模拟法”把学生根植于以现实为背景的真实场景中——“西气东输工程”。第一,角色扮演,引出问题。让班长充当全国人大委员长的角色,以亲切幽默的独白,引入新课,揭示主题,明确任务。第二,模拟议案场景,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课堂上,真实地再现“西气东输工程”,从提案,到表决提案、赞成提案、反对提案、完善提案,再到通过提案等一系列有规划的真实生活事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地理课堂的独特魅力和无尽的生活享受,也为学生将来高品位发展奠定基础。
二、合作与探究:架构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
真问题探究教学,是让学生投入基于真问题的学习环境中去,接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挑战、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价值取向。宗旨是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中、在真实的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节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如下。
角色扮演,导入新课:以班长扮演 “人大委员长”的角色,引出现实背景下的西部大开发提案,进而明示课题“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第一幕:领导出场 引出提案
探究内容:以现实为背景,引出“人大提案”,即西气东输工程。
探究形式:风趣幽默的独白(班长)。
探究意图: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为真问题的探究做好铺垫和准备。
第二幕:分析论证 递交提案
探究任务:以第一组为代表, 分析论证“西气东输工程”的提案。
探究内容:“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以及塔里木盆地的资源优势。
探究形式:观看塔里木盆地资源视频,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探究意图:探究西气东输线路图,提升学生的地图素养。
第三幕:实地考察 质疑提案
探究任务:以第二组为反方代表,质疑提案。
探究内容:1﹒特殊位置;2﹒特殊自然环境;3﹒生态环境问题;4﹒工程穿越众多的地形区、河流以及省份等情况论证提案难以实施。
探究形式:以地图、图片、资料为载体,进行合作学习和自由辩论相结合的形式。
探究意图:通过探究塔里木盆地干旱的自然环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第四幕:合作探究 支持提案
探究任务:以第三组为代表,论证提案的可行性。
探究内容:从绿洲农业、交通问题,谈提案的可行性。
探究形式:绿洲农业的视频为引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活动内容。
探究意图:从西北干旱环境下的绿洲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第五幕:注意事项 完善提案
探究任务:以第四组为代表,提出修改和完善提案。
探究内容: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
探究形式:“西气东输工程”施工图片为载体,师生讨论、学生讨论相结合。
探究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保护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第六幕:英明决策 实施提案
探究任务:班长宣布讨论结果。
探究内容:宣布英明决策,西气东输工程提案顺利通过。
探究形式:以地理快板的形式总结,大家齐声朗读,结束新课。
探究意图:新课总结提升。
活动总结:“塔里木盆地”(地理快板)
塔里木,位新疆,深居内陆距海远;
降水少,光照强,戈壁沙漠分布广;
点绿洲,带相连,西部农业全靠它;
自然环境整体性,要素之间互影响。
开发地,油气场,因地制宜当牢记;
两管道,出新疆,上海广州分道扬;
开发保护同重要,人地和谐最应当。
本节课,学生通过积极参政的方式,热烈地讨论“西气东输工程”该不该建设的内容,明确国家重大工程的一般论证方法。地理学习采用这种活动化的方式去探究无疑是一种好方法。
三、应用与反思:凝炼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的操作模式
1.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操作流程:“三步双主”模式
2.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主要环节:关注生活、整合信息、参与体验
第一,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嵌入以现实为背景的真实生活情境或事件;第二,抛出探究问题,学生投入问题情境之中,在真问题中学习;第三,组建学习共同体,形成合作、融洽、平等的学习小组;第四,收集信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炼思想;第五,自己评价与小组评价结合、分享感悟,提升思想、形成智慧;第六,参与体验过程,展示共享成果;第七,总结回顾解决问题过程,提炼、巩固所学,促成知识的迁移。
3.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关键问题:建构探究主线,有序推进教学
像这样解决真实问题的课堂,容易出现“散乱”“走偏” 或“失控”的局面。如何更好地驾驭课堂,掌控教学,进而达到“形散神聚”的境界。 这就需要合理有效地建构探究主线,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珍珠”,有效地“串联”起来,使课堂成为有机的整体。选择适宜的活动主线,是探究真问题教学的关键,“真情境主线”能够使地理课堂更加生动、有序且有效。笔者从课后活动课“认识西气东输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发展的意义”这一活动出发,进行整合和创新,提炼出“西气东输工程开发与实施”这一探究主线,牵住这一主线,并以“人大提案”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这样避免地理课堂上学生死记教材中冰冷文字和符号的尴尬,而是“活化”了教材,让学生在行动中建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4.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核心思想:参与中建构,体验中感悟,经历中成长
“经历”是一种成长、一种历练、一种顿悟。美国学者迪·芬克首次提出了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有意义的“经历”。“经历”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份量,不言而喻。这些“经历”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实现。不难看出,本节课总是与真问题、真活动并行着。基于真问题,设置真情境,让学生以专家的视角,探讨“西气东输工程”利弊之处,以及它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被动填鸭变为主动获取,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将课堂变为学堂,把教室变为讨论国家重大工程的参议室、议政室等,整个教学都是在活动交流中进行展开,学生的经历成为教学的起点,成为教学的背景。真实问题探究教学的实质就是把参与体验作为学生主体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借助探究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眼睛、嘴巴、耳朵、双手、大脑等都得到解放。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动自由,拥有更多发展机会,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解放。
5.基于真问题探究教学最终目标:发展思维,转知成智,促人和谐发展
新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案例的教学流程是“引出提案(西气东输工程)——递交提案(西气东输意义价值)——质疑提案(塔里木盆地自然环境)——支持提案(塔里木盆地绿洲、城镇和交通线的分布)——完善提案(西气东输工程环境问题、第二条工程线路)——实施提案(西气东输工程完成)”。从这一教学过程来看,是通过真实问题的再现,凸显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节课契合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从硬性、机械、僵化地传递与灌输“纯知识”的角色中解脱出来,积极培育与提升受教育者运用与转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并通过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调适与修正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生成智慧品性,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所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而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中,不妨仔细地去思考:学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我们还可以预设哪些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走出校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