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研究
2016-08-31王军伟王
王军伟王 婧
( 1.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研究
王军伟1王 婧2
( 1.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教学形态不断发生改变,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本研究以互联网微平台为切入点,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阐释“微时代”的概念与内涵,探究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特征及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体育教学优势,进而提出构建基于网络“微”平台的体育学习共同体,寄望于实现信息微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微时代;高校体育;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社会转型,在以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学媒介、教学对象、教学模式乃至教育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2013年12月“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力量,2014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2015年3月“文化大数据与教育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这些诸多学术研讨与成果展示,都有力的说明了当今我国教育行业正在把脉时代脉搏,酝酿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能不能以此为契机,移植网络平台于体育教学之中,实现二者的完美联姻,切实的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新发展,显得迫在眉睫。正如李云等[2]在其研究中阐述的那样“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的探讨,是对新环境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性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未来体育教学的一种不可或缺手段。
1 “微时代”的概念与内涵解析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3]。“微时代”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简单地说,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呈现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新时代[4]。
微时代背景下,人们通过网络微博、微信、微公众号平台查询信息,营销传播和交流学习,仅仅通过简单的图文或一些音频就可以高效便捷的完成。它具有“短、常、快”的特点,即内容短小精悍、交流方式常态化、信息传递快速化,且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信息和沟通交流,这股“微”力量也正在慢慢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市场营销,文化传播等领域,且影响深远。
2 学习共同体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界定及应用特征
在教育领域有一些学者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共同体( Learning Community),它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之间彼此经常在学习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5]。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之一,而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还没有一个共识的核定,一般将其认为是由学习双方,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形式,以信息技术平台为载体而建立的网络在线学习群落。这种网络学习共同体信息量大,学习形式多样,便于群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兴趣的知识,让学习不再是一种固定模式下的行为约束,而是一种自由体验。
2.1 多元化信息交流平台,可以丰富学习知识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网络作为一种传输存储的工具可谓是无孔不入,大学生作为猎奇心理极强的活动群体,对这种时代技术冲击反应更为应激。调查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或迷你ipad等信息终端设备,大部分学生每天花在手机网络交流、游戏、浏览网页的时间从半小时到两小时不等,网络已成为他们交流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和信息量大的特点,通过手机服务终端设备,学习者可以较为轻松便捷的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信息,这种知识可以是所学的专业知识,也可是感兴趣的非专业知识,既是课下利用闲暇时间的自学充电,也是对课上遗留问题的再学习和补充,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2.2 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易于激发学习热情基于微博、微信的学习共同体能够适应学习者对时间和知识的要求,在即时、即效等方面都显示出极大的优势[6]。在今年3月份举办“文化大数据与教育创新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各类学校的教育在大数据时代将回归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即教育者通过信息技术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与引导,而不是对学习者的规训或片面的灌输[7]。这种模式下,学习者与辅导者,学习者之间围绕学习的主题,依据学习目标,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学习知识和分享知识,不仅可以多样化的获取知识,也可以较为轻松的表达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产生思想与知识的碰撞和交融,更容易激起学习兴趣。
2.3 大小不一的模块样式,便于学习模式的组建
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其最突出的特点就体现在其便捷性和高效性,而学习共同体的自身优势也在于其没有具体固定的数字约束,它大到一个国家,如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简称 COL)是一个联邦国家的政府间组织,小到一个三五人的学习兴趣小组[8]。由此可见,网络平台与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的整合可谓是珠联璧合,现今一些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开设的小型微课、翻转课堂、远程教学等都是网络学习的真实写照。高校作为一个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可依据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和学生规模等,组建不同教学类型和教学方式的网络微平台学习共同体。
3 网络微平台支撑下的体育教学优势探析
网络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整合,是传统教学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次交融与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短板[9]。
3.1 适时的信息传递,利于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而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还要从思想和观念上影响和约束。通过网络微平台终端,适时地向学习共同体传递分享一些健身方法、运动康复和健康成长励志案例等信息,让这种“刷屏”式的影响成为一种耳濡目染般的常态熏陶,使锻炼的意识和健康理念更深入身心,为终身体育锻炼做好心理催化与技术指导。
3.2 助力动作表象,提高学习效能
示范和讲解一直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时候对于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和动作技能,一味冗长讲解和难以企及标准的示范,总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比如,对于一些球类项目技战术的配合和运用,慢动作解析时,在没有直观的视觉感受时,都会让单调的讲解显得过于空洞,再加之由于年龄的限制,年长的老教师在做一些难度动作时,难免会出现不到位和过于吃力的境况,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微平台,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的展现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生动的运动表象,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体育技能和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3 迅捷的动态展示与互动,为体育活动提供有效监督与记录
作为体育课程的第二课堂--课外活动,一直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棘手问题,由于受众面广、随意性大和组织乏力等特点,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监管总显得力不从心。现今,基于学习共同体微平台,通过微视频传递、图文状态更新和群组成员间的相互监督与合作,可以及时便捷的了解掌控每位同学或每组学员的课外活动情况。比如,对于一些学校实行的早晨出操制,虽然实行打卡方式来提高出勤率,但约束效果并不理想,通过网络微平台“有图有真相”的签到模式,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许多同学还都将这种签到形式晒朋友圈,依靠这种远程的“微”约束,很好的实现了对课外活动的监督与促进,并且一些微公众号健身类APP的运动轨迹记录、数据统计和社交娱乐等多元化新型应用功能,更是掀起了一场新的运动风波,受到年轻学生的热捧。
4 体育教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路径实现及功能定位
4.1 明确学习共同体的培养目标,催生学习动力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创立的,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组建,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要求和目标,使成员知晓学习共同体的目的,让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在学习共同体的群名设置上,可以根据课程特征为共同体命名,如武术课程的永“武”止境、乒乓球课程的爱“乒”才会赢、足球课程的“足足有愉”等简单明了且寓味深远的文字词组,表述和定位学习共同体的目标追求,同时也彰显出运动项目类别特征。其次,要强调分享、展现,即让每个学习成员明确共同体目标的达成、宗旨的实现和良好愿景的预期皆是其专注于自身学习的结果[10]。只有经过如此多形式、多维度的目标引导,才能激发出共同体成员的学习动力。
4.2 创设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主题,升级学习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普遍实行的是90分鈡/次的大课模式,如此时长,加之偏重技能学习,忽略身体素质锻炼和体育理论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略显单调,更不能很好的促成技能与体质共同提高的课改要求,学生的体质状况和自我锻炼意识相对初高中阶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基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在微平台的技术支撑下,我们对传统的体育教学尝试性模块分割,将课程教学设置为专项技能学习、身体素质提高(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和理论知识渗透三个主题模块,每个主题划分不同的时间区间,具体实施操作,如下图。
图1 微平台与体育教学优化整合图析
在专项技术学习时,把教学内容视频或图文放于微平台,让共同体成员做好预习,也可助力一些抽象、难度动作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身体素质练习时,把国家体育总局制作的体质测试项目的标准动画演示及动作规范讲解分享于共同体,以提高动作练习时的规范性,促进健身效果。技术学习和体能练习结束之后,打开手机微平台终端,通过短暂的口袋式“微课”,学习一些专业体育理论及学生感兴趣的健康知识,更好的武装体育技能和强化体育意识,使整个课堂教学“文武”兼备,松弛有道。
4.3 选组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对象,定位角色意识
无线网络、智能手机的高度发达与普及,使这种群落式、移动式的交流学习方式更具操作性,高校公共体育课大都是专项性的,即每一个教学班都是依据同样的体育项目而选定的,这样就比较容易选组共同体的对象。首先,以所有授课班级的学生群体作为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整体大样群,每一个教学班为次一级的模块。其次,在班级模块的基础上再细分若干个问题研讨小组,技术分析小组、学习资源收集与发放小组等,实现组与组之间,组员之间的自主--合作学习。最后,筛选出各个教学班级的尖子学生、积极分子作为领头羊和鞭策者,起到引领表率和渲染气氛的作用,使每位成员都有自我角色意识与定位,都能积极主动的配合与融入团队学习。
4.4 完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形式,优化教学效果
微平台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构建了一个虚拟化学习环境,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整个群体的活跃程度和青睐方式[11]。作为一个群体学习的组织者,怎样能使这种群落式学习实现效果最大化,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我们就共同体的学习形式做了如下设计,见表1。
表1 基于微平台的育学习共同体学习形式
通过微平台,课前对学习难点录制一些小视频,供共同体成员自主学习,课后互动解答,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获得轻松快乐体验,提高学习效率。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投送分享,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综合素养、阶段化目标设置,使学生能较容易获得目标实现和自我肯定,提高学习的持续性。
4.5 健全学习共同体的评价体系,彰显网络化教学特点
针对虚拟网络空间的群落式学习评价,评估指标和评价方法要尽可能简化易于推广,注重实效,要反映信息化特点,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在评价内容上,要关注每位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行为特征,以此作为评价指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在评价方式的设计上,将每位同学的问答情况、参与积极性、发布共享的资源,通过云存储的方式,为每位群成员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文件夹,依据综合信息进行整体成绩评定,也可用点击率、@值作为考核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效标,提高大家交流互动的积极性。通过这种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形评价和无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适时掌控学生的学习走向并给予有效干预,及时调整教育行为,真正地实现个性化、素质化的网络技术教育。
5 结论
今天这个“微”正以四两拨千斤之势,改变着社会的生存状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思路和模式[12]。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体育学习共同体,将使体育课堂呈现出三位一体式的教学特征,专项技术的学习、身体素质的锻炼、体育理论的渗透,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拓展和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健康水平,强化了体育意识培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共享的学习形式,将使得体育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趣,综合系统的评价体系,更加突显出个性化、素质化的网络教育特性。
[1]智慧时代的教育创新:汇聚行业力量—首届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新年论坛[J].现代教育技术,2013(09):
[2]李云,金琼,祝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山东体育技,2011,33(01):76-79.
[3]编辑部.微时代大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04):3-4.
[4]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02):7.
[5]薛焕玉.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01):1-10.
[6]朱晓康,夏清,张思明.微时代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5):24-26.
[7]申宁.文化大数据将引导教育回归因材施教本质[R].北京,人民网,2015:3.
[8]http://baike.haosou.com/doc/5014518-5239924.html
[9]王源.微博环境下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4):82-84.
[10任红艳,端义锋,李广洲.微型学习视频在教学专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6):94-99.
[11]陈正辉.微时代的教育创新初探[J].江苏高教,2014(4):95-96.
[12]李尚滨,王德才,李英爽.基于物联网的体育教学平台设计[J].体育学刊,2015,22(1):90-94
On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to Learning Community of College P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Era
WANG Jun -Wei,etal.
(Yuanpei Colleges of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 ZheJiang, China)
The teaching form constantly changes i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isted teaching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 e of the edu cation reform. Th is st udy wi th the "micro" network pla tform as th 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icro era.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features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and Sports teaching adv antage und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Then put forward the tentative idea of constructing network sports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hoped to realizing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Micro technolog y and learning community education patter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s teaching.
micro era;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learning community;construction strategy
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SGJ14004)。
王军伟(1985-),河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G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