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制造业:究竟“复兴”了没有?

2016-08-30曹永福

世界知识 2016年16期
关键词:复兴金融危机制造业

曹永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促使美国各界反思其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制造业萎缩被认为是造成就业岗位流失和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2009年12月奥巴马政府提出著名的《制造业复兴框架》,强调制造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从就业培训、研发、融资、基础设施、国际贸易规则、商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倡议;之后国会通过系列议案,从财政支出、税收等方面支持制造业。

奥巴马政府的制造业复兴计划、“再工业化”问题引起美国的热烈讨论,也引起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密切关注。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影响自身的制造业竞争力,媒体上也出现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案例,一时间众说纷纭。《制造业复兴框架》提出至今已经有六年多的时间,奥巴马政府的任期即将结束,有必要全面审视美国制造业的表现,分析制造业在金融危机前后是否有明显变化。本文首先通过常用的总量指标——如产出、资产、就业、贸易等数据来考察美国制造业发展,然后分析制造业内部重点行业的表现,最后做出总结与展望。

美国制造业复兴进程的多指标评估

制造业产出/GDP,相对稳定

198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5%,去工业化进程使该比重以每年0.2个百分点的速度下降,到2008年萎缩至12.3%。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制造业现价增加值/GDP渐趋稳定,2009〜2015年的均值为12.2%,上下波动幅度只有0.1〜0.2个百分点。因此从产出角度看,金融危机后制造业相对于整体经济并没有更强劲的表现,只是危机前的产出比重萎缩态势有所缓解。

制造业资本的增长主要来自知识产权资产

资本投入是观察行业吸引力的重要视角。新世纪以来制造业资产占美国企业总资产的比重相对稳定,但背后有结构性变化。企业资产可划分为设备、建筑和知识产权资产三类。2002〜2008年制造业设备资产占美国总设备资产的比重为23.4%,2009〜2014年则为22.3%,比危机前下降1.1个百点;金融危机前制造业建筑资产占全社会建筑资产的比重为7.6%,危机后为7.3%,下降0.3个百分点。设备和建筑属于有形物理资产,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去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该类资产占全社会资产的比重持续下降,危机后这种趋势得以延续,美国制造业的有形物理资产增长相对缓慢。

值得关注的是知识产权资产的变化,该类资产包括软件、研发以及文化产品等。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制造业知识产权资产占全社会的比重曾接近60%,后来该比例逐渐下降,到2007年为43.5%,去工业化进程使研发资源向其他行业转移。但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该比例出现反弹,到2014年已经稳步回升到46.4%。这种变化符合知识经济趋势,也符合危机后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回归的潮流。从知识产权投资的角度讲制造业复兴是存在的。

就业岗位增长缓慢

2007年四季度是危机前美国经济周期的峰值拐点,截止到2016年一季度,美国GDP已经比金融危机前峰值高出11.2%,整体非农就业比危机前峰值高4.0%,但制造业就业仍比2007年12月低10.6%,因此就业增速低于产出增速,其中制造业就业增速更低。上世纪80年代初制造业占整体就业的19.7%,之后该比例持续下降,到2002〜2008年为10.6%,2009〜2015年则为8.8%。制造业占整体就业的比例延续过去30多年来的下降趋势。就业是金融危机期间公众最关注的指标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制造业复兴计划的政策初衷并未实现。

制造业就业增速较慢,但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逐步提高,2000〜2014年制造业工人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的数量增长18.5%,而中学以下学历工人的数量下降43.7%。非熟练劳动力并未因为制造业复兴计划而摆脱困境。

制造业逆差/GDP,变化不大

制造业复兴计划的重要着眼点是缓解贸易逆差,但直到现在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逆差国和服务贸易顺差国,金融危机前即2002〜2008年,货物贸易逆差占GDP的比例为5.4%,2010〜2015年为4.4%,比例变化不大;相反,服务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稳步提高,2002〜2008年为0.6%,2010〜2015年为1.3%,比例增加一倍多。美国制造业逆差、服务业顺差的国际分工格局并没有发生显著改变。

因此,从就业、贸易等指标来看,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的政策初衷并没有实现;从产出指标看,制造业比重萎缩的态势有所遏制;从资本投资的方向看,制造业延续了美国的知识经济趋势。下面再对制造业内部的具体行业做进一步评析。

美国制造业内部的重点行业分析

美国制造业内部每个行业都有其具体特点,本文将关注部分重点行业。

计算机与电子设备行业发生演变

上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开始兴起,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掀起热潮,产出、就业、行业利润等指标均快速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该行业出现新变化,虽然行业利润仍然快速增长,产出/GDP的比例基本稳定,但行业就业结束了上世纪90年代的快速增长势头,开始持续萎缩,2002〜2016年就业累计下降34.4%。尽管美国的信息技术领先全球,但是在生产自动化趋势和全球比较优势力量的作用下,大量硬件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而美国牢牢抓住核心高端环节,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行业利润。

汽车产业成为制造业复兴的亮点

美国汽车产业曾经备受日本、德国等竞争对手的挤压,2002〜2009年行业持续亏损,但金融危机后扭亏为盈,2015年全行业实现利润458亿美元,其中福特汽车员工人均分红7000美元;美国汽车市场占有率企稳回升;就业量仍低于金融危机之前,但比危机期间的最低值增长23.1%,表现显著好于其他耐用品行业,汽车行业成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亮点。这种转变除了归因于奥巴马政府对汽车三巨头的救助之外,更重要的驱动力量来自于汽车企业自身的管理变革,比如关闭亏损企业,改革工会制度以提高工资灵活性,提高供货商之间的竞争以降低零部件成本,加强产品质量控制等。美国汽车的技术优势过去并没有丧失,金融危机之前是因为管理体制顽疾使汽车业陷入泥潭难以自拔,金融危机冲击使汽车企业陷入破产险境,但企业化危机为机遇,果断采取革新措施,再加上美国家庭消费需求反弹,因此汽车业重新焕发活力。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没有起色

大部分非耐用品行业的表现并没有明显起色。截止到2016年5月,纺织品行业就业比2007年12月累计下降36.3%,印刷行业累计下降26.4%,服装、皮革、纸制品等行业的就业也较为类似。这些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特点是就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迅速下降,但在经济复苏阶段没有任何周期性回升,而是延续下降趋势,企业投资也增长缓慢。美国这些行业已属夕阳产业,制造业复兴计划难以使它们峰回路转。

页岩气革命对制造业只有局部促进效果

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使美国天然气价格低于国际市场。根据美联储2014年的研究,2006年以来页岩气的价格优势使部分能源密集型行业——如氮肥、炭黑、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出增长30%左右,但只使整体制造业产出增长2%〜3%。知识经济时代,美国不可能依靠能源价格优势来全面复兴其制造业。

因此,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表现有很大差别,分析美国的制造业复兴,需要做具体的行业分析。

总之,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制造业的各个指标、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的走势并不一致,因此很难用一句话断言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是否成功。该计划很主要的着眼点是促进就业、缓解贸易逆差,但上述政策初衷并没有实现,制造业的贸易逆差仍然很大,制造业就业的复苏低于整体就业,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从细分行业看,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继续衰落,页岩气革命只对能源密集型产业有显著促进效果,美国曾经的骄傲——汽车产业在金融危机后表现不俗。

美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劳动成本仍然高于新兴市场国家,工人的职业培训体系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仍有差距;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老化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影响物流效率;近期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制造业作为较敏感的行业又首先受到波及,这些都是制约美国制造业发展的不利因素。美国只有充分利用其科技和人才优势,继续占据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位置,这才是根本出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复兴金融危机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钟摆回摆,自行车在中国“复兴”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文化复兴,“复兴”何事?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