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归迁徙新版图

2016-08-30刘若曦

第一财经 2016年31期
关键词:海归回国留学生

刘若曦

离开北上广深去新一线城市工作,正在成为不少公司人的选择。杜娟是这波人才迁徙潮中的一员。2012年8月,她离开工作一年的上海,回到家乡成都。

但相比同样从一线城市迁出的公司人,她的身上还多一个“海归”的标签。此前她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念了4年本科,学的是会计专业。

杜娟很清楚,“海归”这个标签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她有拿得出手的教育背景、海外生活经验和比国内商科学生更为全球化的视野。这同时也意味着,之前几年出国留学所投入的成本,需要她通过更高的收入来收回。

因此回国后的第一年,杜娟选择去上海。在刚毕业的她看来,上海的工作机会更多,收入也高于其他非一线城市,而回国时正好在开展针对应届生的夏季补录补招的普华永道也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算得上是一份符合自己期待的工作。

不过不久之后她发现,这只是初入职场的公司人过于理想化的想法。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长,杜娟开始再次思考自己的性格与处理数据这种相对枯燥的职业的匹配度—“我不太喜欢被束缚,想要不断尝试新东西。”她认为自己可能更适合做销售或市场等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生活的性价比也逐渐成为杜娟考虑的话题。“在上海买一套靠市中心一些的房子,可能要10万元一平方米,但在成都,每平方米2万元左右的单价就可以买到非常好的房子了。”她说。偶尔在朋友圈看见成都的朋友晒出的肥肠粉配锅魁,也会勾起她对故乡美食的怀念。想到既然自己不会在上海长期发展,杜娟辞掉了普华永道的工作,回到成都。

城市之间的落差是可以明显感受到的。在成都参加一家内资银行的面试时,杜娟感受到对方主要在考察自己在本地的社会关系和依靠这些关系能够拉到多少存款。“在外资银行工作,你无法长期依赖现成的资源,必须具备不断开拓新客户的能力,更能锻炼个人的能力。”考虑到企业文化,她最终选择了去花旗银行工作—事实上,回到成都后杜娟陆续待过3家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外企。

“根据领英的数据统计,大部分海归都会选择去外企和互联网公司工作。”负责领英B2B业务的营销副总裁于志伟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与杜娟的想法类似,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经历的通常会让“海归”更适应西式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他们多数都希望回国后依然能在层级扁平、氛围宽松的环境中从事有效率、有价值的工作。

这可能是“海归”在回国就业时所表现出的典型集体特征。

“海归”这个词大约出现在1990年代末,当时的全球经济不景气使得一批海外留学生回国。而在十几年后,又一波新的海归潮出现。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指出,海外留学生在2010年之后回国的人数占到了留学总人数的 78.4%。

领英提供的最新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领英中国会员中拥有海外教育背景的人数占到7.2%,2010年至2016年6月期间,他们中选择回国的人数总体上升,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14%。

留学生集中回国寻找机会,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它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欧美国家的人才需求骤减—2008年11月,美国失业人数达到1033万,失业率高达6.7%。

在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读硕士的胡骏当时正在纽约的高盛集团实习,“公司都开始冻结招聘,一般人全职工作都很难找,很惨。”随着美国金融等行业大幅度减招,原本留给中国留学生的有限空间变得更为狭小—留学生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国内,而此时的中国,机会正变得丰富起来。

首先是移动互联网。2011年起,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公司迅速诞生和扩张,每几个月就会产生一个新热点。国内的人才争夺激烈,一些大公司就开始将人才招聘的目光转向国外。京东2013年到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所知名高校做了全英文的宣讲,最终招到了6名第一批“国际管培生”。还在创业阶段的知乎也到斯坦福大学开了宣讲会。

不仅是移动互联网,金融、医疗、服务业等行业也因为技术发展找到了新的机会,并且这些机会并不单单集中在一线城市。

袁帅201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在香港的摩根士丹利做了4年的医疗行业并购业务。2015年年末,他决定去成都做康复医疗领域的创业。在投行工作的4年,他一直密切关注着国内医疗领域的变化,并意识到康复医疗在国内的发展具备相当潜力。

“康复医疗是解决治疗之后功能恢复问题的学科,可以提高康复期的生活质量。过去中国的康复医疗没有发展起来,主要是大家缺乏对这一领域的意识,支付能力没有跟上。但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都已经处在消费升级的节点了。”袁帅说。

他认为避开外资医院集中,竞争已相对激烈的一线城市,去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不错,并且能辐射整个西南地区的成都做康复医疗会是一个好选择。“2008年地震后,成都建立了一些康复医院和康复中心,对康复医疗的意识也比其他中国城市更强一些。“袁帅说。他认为在选择创业的城市时,之前在投行花了3年时间,以外部观察者的视角从全局的角度观察中国康复医疗行业的经历有很大帮助。

海归已成为一种“人才属性”,他们身上的海外生活和学习经验是很多公司所期待的。最直接的,“一些企业希望招募海归来拓展海外业务,因为要做好海外业务的拓展必须对当地的语言和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于志伟说。

针对这一类海外业务人员的需求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几乎同步发生。施鹏一年前从美国南加州大学毕业后到了广州网易游戏的市场营销部门工作,最初他所在的部门还没有专门针对海外发行的岗位。但随着相关业务的增加,拥有留学背景的他很自然地开始接手面向欧美与港澳台的游戏发行工作。“因为要和国外的供应商打交道,所以公司还是倾向招募有海外背景的人。”施鹏说。

而曾在腾讯成都分公司的游戏部门工作的李游也观察到,在引进和本土化国外游戏,开拓海外市场以及收购海外公司等领域,腾讯更倾向于雇佣海归。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海外市场的商务推广和运营岗位,它们需要对国外社交媒体更熟悉的执行人员。

不仅是大公司,城市的经营者也在想办法吸引优质的海归人才,尤其是新一线城市。“从知名度来说,一些城市可能会较一线城市处于劣势,但它们已迅速行动起来,做‘招才引智,提供优惠的人才政策,并且将这作为城市推广的首要任务。”于志伟说。

根据领英提供的数据,从绝对数量看,北上广深这4个一线城市依然是海归回国后首选的工作目的地,但杭州、成都、南京、苏州等城市也能吸引不少海归一回国就去当地工作。这些新一线城市也已经连续几年推出海外人才的引进政策和项目。

从就业行业来看,受到商科专业是最热门的留学专业的影响,金融依然是集中了最多海归的行业。但从近年海归第一份工作所在的行业看,高技术行业从2015年起已经超越金融成为最多海归选择的行业。

如同于志伟经验中的海归回国后绝大多数会选择外企的情况依然在持续,但更多变化也正在发生。

浙江海宁人周启玄来自于一个传统的浙商家庭,遵照父母的规划,他高一时便被送去美国波士顿读书,直到7年后在美国念完大学。

与1980、199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海外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的境遇和生活不同,周启玄这一代的留学生,通常家庭条件优越,甚至一些父母送孩子出国念商科只是为了“镀金”,等学成回来子女便可以帮家里打理生意。

但独自在外求学的经历很可能改变海归们当初的想法。在美国生活了9年的周启玄已习惯了美国的文化与生活,同时变得很独立。

2014年,在美国做改装车创业失败的周启玄回到国内,在父母朋友的介绍下去了一家浙江省外事办下属的国企工作。“这个公司大,业务多,但没什么业绩压力。”一年时间里,死气沉沉的工作氛围和“朝九晚五”过于规律的生活让周启玄将在美国养成的许多生活习惯都荒废了—健康新鲜的饮食习惯被外卖取代,他自己也因为缺少健身锻炼胖了不少。

在反思自己的变化时,他发现和他有同样困扰的公司人其实不少。这使得他开始考虑做满足公司人对健康轻食需求的创业项目。不久之后,他与朋友合伙在杭州创立了HitFat健身餐。

在谈到选择杭州创业的原因时,周启玄强调是自己之前在这座城市的工作积累了一些资源,而不是家庭为自己提供了什么。“父母也有说过希望我回去继承家业,但我看到我的一些朋友直接去家里的公司,平常很清闲,就像只是父母想要把孩子留在身边,象征性地发点工资而已。我还是希望能依靠自己做出一些成绩让父母为我骄傲。”他说。

“以前用人单位面对海归,可能是问在哪里读书,上的哪个大学,专业是什么。而今天他们会问对方做过什么项目,更多是考虑海归能否为企业所用。”于志伟说。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企业挑选优质人才的余地正在变大,想法也变得更实际起来。

猜你喜欢

海归回国留学生
粉末冶金航空刹车片: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扭转人才流失:普罗夫迪夫如何吸引保加利亚年轻人回国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留学生的“捡”生活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