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okemon Go》看AR
2016-08-30文|马迪
文|马 迪
从《Pokemon Go》看AR
文|马 迪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Pokemon Go》了。最近这两周,国外社交网站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小!精!灵!全世界都见识了澳洲人民冒着严寒、美国群众顶着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在餐馆、超市、学校、厕所等等一切可能的地方举着手机捕捉妖怪,甚至有人为了捉妖勇闯警察局……怎能让人不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游戏?
Pokemon,中文译名“精灵宝可梦”,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宠物小精灵”、“口袋妖怪”、“神奇宝贝”(它们其实都是一回事),任天堂游戏公司出品,20年经久不衰的超级IP。《Pokemon Go》就是它的最新手机游戏产品,2016年7月6日正式开放上线。由于第一天仅在澳大利亚运行,全世界网友涌向澳大利亚区,服务器直接瘫痪;随后游戏运行区域扩大至新西兰和美国,但服务器还是崩了两次……目前,《Pokemon Go》的日均活跃用户量已经超过了FACEBOOK和TWITTER,正在以每天400万至500万的速度“占领”更多新设备,保持着每开放一区便占领当地排行榜首位的节奏。
AR与LBS结合
自1996年诞生起,《Pokemon Go》这个游戏的核心规则基本没有太大改变:捕捉、收集、养成各种小精灵,并与其他玩家战斗、交换等。新出的手游版之所以这么火,最大卖点在于将AR(增强现实技术)与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结合,前者负责想象,后者贴近现实,两者融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打开APP,启用地图和GPS定位功能,用摄像头探测肉眼看不见的小精灵;如果附近有小精灵,手机会震动提醒,玩家要立刻动身去指定地点捕捉它;如果得到了一个蛋,你要带着它走2、5或10公里才能孵化(美国用英里制,最近“2km/5km/10km”在谷歌的搜索量激增)。精灵种类也跟你所处的地点有关,如果附近有水就可能会找到水系精灵,在森林中则可能遇到草系精灵。
所以,你懂的,宅在家里玩不了这个游戏,你必须走出家门去尽量多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满大街都是《Pokemon Go》玩家的原因。悉尼玩家甚至还搞出了主题游行——1500人浩浩荡荡走上街头,就只是为了沿途捉小精灵而已。
将虚拟画面叠加在真实的环境和地图上,AR给游戏增加了许多乐趣和新鲜感。社交网站上很多人在晒自己发现妖怪的有趣地点,比如在油锅里捕获了一条金鱼、在道路中间发现一只拦路的小火龙等等。小精灵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这让玩家欲罢不能,在手游玩法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这个并不复杂但足够有趣的AR体验让《Pokemon Go》一夜之间红遍全球。
与最成功的移动游戏一样,《Pokemon Go》虽然免费,但会让玩家有机会花几美元去购买虚拟物品以加快进度。这款游戏的现实属性又给Niantic带来另外一个生财之道——通过向快餐厅、咖啡店以及其他零售实体收费,让他们变成赞助商家,然后激励玩家去这些商家搜集虚拟的战利品。
打破次元墙
事实上,《Pokemon Go》并不是第一款AR游戏,也不是最精致的AR游戏,业界一致认为,这种通过摄像头实现的AR成像并不是多深度的应用。早在2013年12月,当时还是谷歌子公司的Niantic Lab就发布了Ingress(中文译名“入侵”)。这款游戏允许你在真实的世界里展开虚拟的战争,你需要到附近的地点搜集能量、购买武器、占领要塞、扩大势力。评价虽好,却只是小范围走红,没到路人皆知的程度。
AR游戏在等待一个爆发的时机。2014年,Niantic首次和任天堂合作,推出了一个愚人节玩笑视频,内容是全球各地出现小精灵,用智能手机就能捉到它们。虽然是个玩笑但反响强烈,很多人信以为真,甚至向谷歌请愿希望推出这个产品。看似高精尖的AR技术,终于找到了最有人气的搭档,这就是《Pokemon Go》。
这款游戏粉丝遍布全球,20年来推出过14个主机版本,每个销量都是千万级水平,还有数不清的图书、动漫、玩具甚至专属主题公园。许多《Pokemon Go》的玩家都承认,这款游戏让他们想起了10多年前守着电视看宠物小精灵的日子;业内人士则开始探讨,AR游戏的前景是否会超过正当红的VR(虚拟现实)。
首先,AR游戏的使用成本更低——毕竟我们不用掏钱去买VR眼镜,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其次,AR游戏的体验也跟VR完全不同,虽然不能完全浸入,但也不会有眩晕感,从这个角度说,AR技术更适合体育或社交类游戏。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远会发现,除了游戏之外,AR还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比如教育、军事、医疗、旅游、工业维修等等。现在国内已有很多旅游景点推出AR旅游的项目,大量AR教学产品也逐渐被大家熟知,并且市场销量不俗。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AR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美元,远高于VR的300亿。
感谢伟大的AR技术,把小精灵带到我们身边。从明天开始锻炼身体,准备迎接心爱的皮卡丘、小火龙和杰尼龟,一起探索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