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言》的艺术特色
2016-08-29高翔陈昱
高翔 陈昱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浅析《流言》的艺术特色
高翔 陈昱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对于我们理解她的散文整体艺术有很大的帮助。从她的散文中,可以发现张爱玲以超然和平静的心看待她少年时的遭际,她的人生观尽管是消极的,却能够尽情地享受人生。身受中西文化熏陶的她特别关注市民阶层,追求“和谐”,创作出一种真正接近市民生活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特殊的地位。
艺术特色;语言;结构;风格
一、语言特色
张爱玲《流言》的艺术特色首先体现在语言方面,她对于语言的运用往往是精致而聪明的。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有着不加掩饰的坦率,也有着亦雅亦俗、亦真亦假的语言运用和那些巧妙精当的修辞,可以说张爱玲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性,别人的刻意模仿也只能求形似而难模仿她语言的神韵。
(一)本色率直的文字描写。在张爱玲的《流言》中,多处的文字描写都充分体现了语言本色率直,不加掩饰,不带任何功利性,忠实于思想本身的特色。
如在《童言无忌》里她这样说道:“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小苦虽然经验到一些,和人家真吃过苦的比起来不算什么—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①她坚持说自己是 “拜金主义者”并率直的说明自己喜欢钱,让读者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切切的张爱玲。
(二)虚实相间的语言运用。在《流言》中张爱玲的散文语言体现出了亦真亦幻,亦雅亦俗的特点。我们很难判她说的是不是真实的,或者是半真半假的。张爱玲从不反感自己身上的小市民色彩,她身上挥之不去的市民性直接催生了她散文中的俗趣。她在《童言无忌》中这样评价自己:“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我就局促地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在散文中,表现出了现实生活,诉说出了身边的俗世,我们看到了俗,却也体会到了雅。”在《道路以目》中她这样描写了老母亲受宠若惊的窘态:“她两脚悬空,兢兢业业坐着,满脸的心虚,像红木高椅坐着的告帮穷亲戚,迎着风,张嘴微笑,笑得舌头都发了凉。”③这样的语言运用带来了一种心酸之感。
(三)巧妙精当的修辞技巧。张爱玲历来注重语言的精美,有很多语言是别人写不出的语言。在《流言》中也充满新奇巧妙的比喻。周芬伶在《在艳异的空气中——张爱玲的散文魅力》中说:“她的语言像缠枝莲花一样,东开一朵,西开一朵,令人目不暇给,往往在紧要关头冒出一个绝妙的譬喻。”
她在《公寓生活记趣》这样写道:“但是你们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哑嗓子玲:‘克林,克赖,克赖!‘吵闹中又带着一点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②她把喧嚣进站的电车比喻成吵闹着排队的小孩,贴切精妙而又富于人情气息,读来倍感亲切
二、结构特色
艺术特色一个重要方面,这就是结构特色。张爱玲在《流言》的散文创作中功底深厚,并有着自己的结构特色。
(一)自由散漫的结构。张爱玲的散文,在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散漫的字句间,却抒写着对人生一切兴趣的热爱和追求,有时透露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怅惘,偶尔发出对人生的感叹,但又不是纯粹的悲伤,在这些忧伤和惆怅里面,传递着一种对生活中乐趣的无限热爱。这种写法看似作者的随意创作,但其实这是张爱玲用心良苦的经营,她在散文中,处心积虑消解文本结构,目的就是让文章笼罩在“情绪”中,故意让文章在形式上分崩离析,让读者的视线始终停留在她所想要表达的“情绪”上,而突出这种“情绪”和增强其感染力。
(二)明亮阴暗的对照。在散文集《流言》中,一方面我们不难发现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充满了生活的愉快,字里行间具有灵动的趣味性,时时有令人捧腹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这看似明亮的色调中细细品味,又能感受到沉沉的阴暗,充斥着苍凉之感,让人感到身心俱凉,而对人世的希望都化为了灰烬。文章里这些明与暗的对照,让散文具有了吸引力。
三、风格特色
风格即人。风格作为文学作品的风貌和格调,虽然是作品的外在表现,实际上却是形于外而成于中。
(一)冷静的自审性精神。 描写人性的自私和残缺,是张爱玲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倾向。然而在她的作品中更为引人注目的并非批判他人而是批判自身,是其作品中始终坚持的冷静深刻的自审精神。
《烬余录》写的是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张爱玲选取的参照角度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以及身边的同伴。她竟然如此冷酷地写自己对战争的态度:“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走在硬板凳上瞌盹,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地抱怨着,到底还是睡着了。能够不理会的,我们一概不理会,出生入死,沉浮于最富色彩的经验中,我们还是我们,一尘不染,维持着素日的生活典型。”尽管她的描写没有生活的美感,却显得很真实。
(二)苍凉的主观性意识。张爱玲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对现实存在的脏与乱常常表示出忧伤的意识。当比如《烬余录》中的一段描写:“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为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④这种它是孤独处境中的作者幻觉的下意识流动,是作者对孤独感的着意表现,这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世俗的日常化写作。张爱玲的与众不同之处,除了她的“苍凉”感,还有她对凡俗人生日常琐事的津津乐道,而这一特点在她的散文集《流言》中展现的尤为鲜明。
四、结论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不一,要研究张爱玲就不能不读她的散文。在她的散文作品里,我们能读到很多关于她的身世传奇、审美意向等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她的散文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个性,并形成了独到的艺术特色。当然,张爱玲的散文尚有许多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地方,如要研究张爱玲,她的散文集《流言》是不应错失的。
注释:
①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100.
②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30.
③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24.
④张爱玲,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53.
I207.22
A
1671-864X(2016)08-0014-01
高翔(1990-),女,傣族,云南普洱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泰国文化。
陈昱(1993-)女,汉族,江西抚州人,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泰国民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