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原型分析

2016-08-29刘连

人间 2016年23期
关键词:基督弗莱福克纳

刘连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原型分析

刘连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现代社会,我们常常以东方文化视角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经典而造成误读,对于福克纳这样一位大量在作品中套用圣经框架、引用圣经典故的作家来说,只有深入考察福克纳和基督教文化的关系,以西方语境理解西方话语,才能对其作品有较为客观、深入的解读。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原型分析,进而深入探讨福克纳小说所展现的对于人类信仰升华的希望与期许。

原型批评;《喧哗与骚动》原型人物;信仰重构

引言

美国文学和基督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热爱阅读《圣经》的基督徒,福克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虚构的世界——约克帕纳塔法世系,并将《圣经》的两大主题——“惩罚”与“救赎”贯穿其中,探讨整个人类精神道德状况,并试图让人类的信仰结构得到升华。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可谓是打开了文学批评新世界的大门,对于福克纳这样在小说中大量运用《圣经》原型的作家,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恰好成为解读福克纳作品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因此,我将在论文的第一部分简要介绍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然后在此理论基础上,重点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原型人物,最后从文本出发,分析福克纳小说中展现的对人类未来的希望。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一词出自希腊文“archetypos”,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1957 年弗莱在自己的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剖析》中说,“……在这个相位中的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叫原型(archetype):它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①“原型是联合的群体(clusters),它与符号之不同在于复杂的可变性。在这种复合体中常常有大量特殊的、靠学习而得的联想,它们是可交流的,因为在特定的文化中的好些人都很熟悉它们。”②1982 年他的说法稍有变化,但基本观点仍然没有改变:“关于文学我首先注意的东西之一是其结构单位的稳定性。……”③由此可见,弗莱关于“原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特征,首先,原型是一种可以交流的单位,其次它是稳定的,并且是独立的,最后原型具有约定俗成性和复杂性,它会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呈现不同形态。总结来说,弗莱的文学原型是文学活动中可以独立交际的稳定的单位,在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原型以意象、主题、人物、情景等多种不同形态作为象征或象征群反复出现,成为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约定俗成的联合群体,得到大多数文学创作者的理解认同。接下来,我将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具体分析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原型人物。

二、《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原型人物

《喧哗与骚动》中的第一个《圣经》原型人物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凯蒂,虽然全书没有以凯蒂的视角来写她的自身经历,然而从其他四个人的视角中,我们已然读到了一个女孩从天真烂漫到放荡堕落的哀戚故事。在《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章有这样的描写“一条蛇从屋子底下爬了出来。杰生说他不怕蛇,凯蒂说他肯定怕,她倒是不怕,威尔逊又说,他们俩都怕,凯蒂就说都给我住嘴,她的口气很像父亲。”凯蒂开始爬树的时候,威尔逊提醒她说“你爹关照过叫你别爬树的”凯蒂说:“那是好久以前了。我想连他自己都忘掉了……”④这一情节与伊甸园中夏娃受到蛇的引诱而偷食禁果的情节有着暗合之处。夏娃所犯的罪是人类堕落的开始,而凯蒂也是使康普生家族堕落的祸首。除此之外,在第一章中,从小弟班吉明的嘴里不止一次的说出“凯蒂的身上有树的味道”。这里的“树的味道”是一种象征意象,树是象征着《圣经》中的伊甸园的智慧之树,人类正是吃了这个树上的果实才明善恶,有了知识,从而侵犯了上帝的权利,被上帝惩罚。凯蒂的身上具有树的香味,正是隐喻着凯蒂曾经具有反抗精神。凯蒂纯真善良,天真活泼,孩童时期的她是美好纯洁的,但同时她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个性,追求理想与自由;然而腐朽的康普生家庭以及堕落的南方社会体制束缚了凯蒂的思想发展,这种束缚更是极大的刺激了凯蒂身上的反抗精神,所以凯蒂有如弹簧触底般以极端的反抗方式来成全自己,却终究不得不与现实妥协,走上了堕落之路。

第二个人物是康普生家族的小儿子班吉明,他是一个真纯者基督的形象。学术界对于班吉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班吉明作为“一面道德的镜子”的反射作用。班吉明又被称为白痴班吉,虽然他实际年龄有33岁,然而智力却如3岁的小孩,他甚至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只能用哭嚎的方式。就是这样一个白痴却显现着耶稣的光芒。儿童在基督教文化里,因其纯真无邪而被看作是天国的主人。耶稣告诫门徒要“谦卑像小孩子”,“孩子在天国里为最大的”,“接待小孩子就是接待我”,由此来看,班吉明恰恰是一个心灵纯净的基督。他对事情的表现与反应往往如一面镜子一般反射着成人世界。班吉明的纯真恰恰是人性最基本的展现,起到了监护人类道德规范的作用。《喧哗与骚动》的第一章,就是通过班吉明的视角来叙述了凯蒂的经历,每当凯蒂失贞时,班吉明都会大哭,直到凯蒂洗澡净身后,他才会停止哭嚎,并说凯蒂的身上有“树的香味”。从这个层面来看,班吉明不仅代表了一个真纯的基督形象,同时也是一个拯救者的形象,他是在拯救凯蒂,不希望凯蒂堕落下去。但是福克纳在这里运用了逆转式象征的写法,耶稣在33岁复活,然而班吉明却没有获得话语权——他最终被送入了疯人院,而凯蒂也走上堕落之路。班吉明身上的纯真没有感染康普生家族成员,班吉明想要守护凯蒂的贞洁,挽救凯蒂不让她堕落,这些也都没有成功,如此种种,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班吉明只能是一个失语的上帝,自身也无法获得复活与救赎。

第三个人物是班吉明与凯蒂的大哥昆丁,他是一个赎罪者基督形象。他在自杀之前在面包店为一个穷苦的意大利小姑娘买面包并亲切的称她为“小妹妹”。小说中有这样的叙述“还有那位好圣徒弗兰西斯,他称死亡为他的小妹妹,其实他并没有妹妹,”妹妹这个意向在昆丁自杀之前反复的出现在他亢奋又绝望的思考之中,昆丁在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是孤独的基督,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死亡来拯救妹妹凯蒂,而耶稣是为了拯救世人被害,昆丁是则是为妹妹的堕落以及南方的传统价值的堕落而自杀。昆丁选择背负熨斗沉河自溺的方式实现死亡,这又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受约翰施洗,然后作为救世主普度众生为世人施洗暗合。基督教认为以水进行洗礼可以洗去罪恶,罪孽深重的人经过落水或溺死的“洗礼”后,罪恶得到洗涤,灵魂得到新生,所以说,昆丁选择的自溺方式充满了原罪与拯救的色彩,也带有耶稣被钉上十字架时的遗风。

第四个人物是黑人女仆迪尔西,她身上也显现出基督的光芒,她可以称之为全书中唯一具有一抹温情的人物。迪尔西在康普生家一生为仆,在家族崩溃,人心涣散之际,只有迪尔西坚持了下去,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其实,基督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可感知的肉体形象,更多的时候,基督的存在是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让人们在困难时可以感到慰藉。迪尔西的存在也是如此。迪尔西所体现的并非基督肉身的复活,而是体现了基督教本意的人性的复活,正如基督用爱来温暖世人,迪尔西用爱来温暖康普生家族。然而迪尔西并不是康普生家族的成员,康普生家族的衰落和他们自私、互相仇视、互相伤害有无法割断的联系,这恰恰是《喧哗与骚动》反讽意味的显现。

三、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展现的希望

福克纳在自己的小说中大量的使用圣经原型,又用辛辣的反讽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人们都是复杂的个体,凯蒂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社会,白痴班吉明是人类道德的镜子,昆丁通过拯救妹妹来救赎自己,迪尔西默默无私奉献自己的爱……福克纳塑造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闪现着原型人物的光芒,他的创作从宗教主义中来,最终他还是想让人们回归到宗教中去,或者说是重新建构一种信仰,让人类得到灵魂的救赎与升华。

在小说中,福克纳毫不留情的将人性的恶与丑展现在我们面前。《喧哗与骚动》中的杰生天生对金钱有着近乎狂热的追逐,五岁就去和伙伴做买卖,生来就有聚敛钱财的天性。作为一个现代人,杰生非常认同金钱的重要性,他不择手段靠投机冒险拥有了财富,而又陷入害怕失去财富的焦虑中。为了守护财富,他不相信任何人,在杰生眼里,金钱才是生存的一切,没有了金钱,自己的灵活就无所依傍,金钱就是他活着的唯一信仰,所以当小昆丁带着钱盒子不辞而别时,杰生便因为失去了金钱这一“信仰”而趋于疯狂。

但是,在揭露了这些丑恶之后,福克纳并没有陷入绝望的世界中无法自拔,相反,他对于人类仍然充满希望。1955年福克纳访问日本时,一个记者坚持问他属于什么流派,福克纳回答说:“我想说,并且我希望我唯一属于的,我愿意属于的流派是人道主义流派”。人道主义是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含义,但“无论我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有多么大的差异,我们料定,大家都会同意,它基本上是一种道德观念,是一种对生活品行的态度,是一种对生活道路的要求,即尊重最重要的人的价值。”⑤纵然福克纳在小说中对于人性丑恶面表达了无情的痛恨,但是在作品中他始终关注人的尊严和命运,他深入人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梦想与希望。他对作品中的人表现出价值上的关怀,在他身上体现出平等、博爱的思想,这也是基督教印记的人道主义,究其根源,“平等、博爱的思想,是西方文化极富人文意味的思想。然而,从文化的渊源关系上看,这一思想主要并非来自古希腊、罗马传统,而是来自希伯来——基督教传统。”⑥

自始至终,福克纳都没有对人类失去希望,他始终坚信人类是不朽的,因为人有灵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尊重。“不朽”“灵魂”“永垂不朽”这些他用来形容人的词汇都直接来自基督教的范畴。在福克纳的作品中,他始终表现出希望通过道德上的升华来确立人的尊严与价值,只要人能坚守自身的尊严与灵魂,那么人类就可以趋于“不朽”,人类的信仰也就随之得到了升华。这是福克纳所期待的最理想的结果,也体现出他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和视野来关照人,表现出了他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1][加]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美]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3

[3][英].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M].冯树林孙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董衡巽等《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2003

[5]《圣经》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中国基督教协会.2009

注释:

①[加]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99

②[加]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p104

③伟大的代码[M].路特莱格和凯根·保尔出版社,1982,P48.

④威廉·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李文俊译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3 第38~40页

⑤董衡巽等:美国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2003.p31

⑥[英].麦格拉思:基督教概论[M].冯树林孙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43.

I712.074

A

1671-864X(2016)08-0008-02

刘连(1996.06-)女,辽宁大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基督弗莱福克纳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德国弗莱克森公司(中国)
英国FLYGER弗莱戈阀门有限公司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没见到他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简析咆哮营的幸运儿及其对教学的启迪
中魔法的铅字
一封未开启的信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展现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