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把情感作为道德判断基础中的论证缺陷
2016-08-29高彦虹
高彦虹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休谟把情感作为道德判断基础中的论证缺陷
高彦虹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休谟论证情感作为道德判断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产生愉悦情感的品质和性质特征比较多,不能一概而论;论述自爱不能作为道德动机的例子,体现了休谟对于“仁爱”理解的一些例子的论证中存在问题;休谟认为情感的普遍性可以作为道德的基础,但很多道德的基础却是出自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
愉悦;有用;仁爱;自爱
休谟反驳理性作为道德的基础,把情感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从伦理的起点到伦理的动机都离不开情感。其论证力度着实令人佩服,但其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问题做了简单剖析。
一、两种品质引起的理解问题
休谟在论证情感作为道德基础时,提出了愉快会使人产生幸福,痛苦的感觉会让人产生不幸,因此情感是伦理学的基础。休谟在论证一些品格和性质产生愉快的情感时,却陷入了混淆状态。
休谟得出人们普遍赞同的行为、性质和品质分为两类,也就是:(1)直接带给当事人或者旁观者愉悦的。(2)对当事人或旁观者有用的,也就是说,最终和间接地产生快乐。当然,这两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一个行为可能既直接使当事人和旁观者愉悦,也对当事人和旁观者有用。如一个勤奋的品质既有益于其所有者,也有益于社会。休谟也发现任何属于上述两类中的任一类事物,都能够使思考它的所有人或大多数人产生赞同情感。所有可以令自己或其他人产生直接快乐的或间接导致快乐的事物,都可以唤起所有人或绝大多数人的赞同情感,且自己有这类事物才能够如此。
对于这个学说,存在着两个模糊之处,第一个模糊之处在于直接令人愉快的东西与有用东西之间的区别。“愉悦的”这个词有点模糊,当对一个对象说出“愉悦”的时候,如:我们通常说的,一件漂亮的的衣服令女孩子愉悦,也说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令人愉悦的。这里的一件漂亮衣服,仅从审美观上看就使人愉悦,但如果穿在身上又增加了一种愉悦。这里的一件衣服结合了两种愉悦,前一种是精神的愉悦,后一种是因其有用性使人愉悦。按照休谟说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最终都是由因果关系的恒常联系。也可以把前一种成为非因果性的特征,如:听音乐,看美景。后一种成为因果性的特征,如吃美食。非因果性的特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产生不会只存在于特定的个人,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相反的,因果性的特性具有偶然性,一般情况下,只有与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时,才或多或少产生一种永久的倾向。
这里的愉悦性和有用性的区分在于,当事物本身不能是一种快乐时,并且通过任何方式也不能确定该事物是一种快乐,但该事物又是产生快乐的一个因素时,该事物就是有用的而不是令人愉悦的。
因此,根据不同的事物,有的事物仅产生非因果性的愉悦,有的事物仅产生因果性的愉悦。还有一些事物兼顾了两方面的特性,如上述的一件漂亮的衣服。
第二个模糊之处是:休谟并没有指明我们会由于认识上的错误影响我们愉悦情感。例如,人们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以为某事物具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特征,尽管它们实际上没有这种特性,那么这个事物也能唤起人们的愉悦的情感。相反的,如果我们认为一个事物不具有让你愉悦的特征,但是这个事物却具有这种特性,这个事物也难以唤起这令人愉悦的情感。
二、自爱和仁爱在例子中界限不清
休谟仁爱作为道德的动机,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因此可以作为道德东西,自爱却是一种个人情感,所以自爱不能作为普遍的情感,因此也不能成为道德的动机。
休谟反对自爱作为道德的动机里面提到很多例子,其中第一个例子就是休谟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自爱而是仁爱,其实一个持自爱论者的人也会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这种感情说明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会对别人有普遍的仁爱。再者,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能排除其中有自我利害和非理性的原因。第二个例子就是对仇敌的报复,在对仇敌的报复之中,除了欲求自己的幸福之外,还有欲求敌人的悲惨,那么我们就有可能直接欲求人类的普遍的幸福,休谟的这种推理欠妥当。因此休谟在这里证明仁爱是一条普遍的原则、是自然存在的,显然论证上有缺陷。
三、从麦金太尔观点看休谟论证中的缺陷
麦金太尔在《德兴之后》中较集中的批判了的情感主义的德性论,麦金泰尔认为情感主义把评价性判断,尤其是道德的评价都说成是一种爱好、态度或情感的表达。但是又赋予这种个人的爱好或态度以一种普遍性。情感主义对道德的表述为“道德判断表达了情感或态度”,情感主义可能会说这种情感或态度是一种“赞成的情感或态度”,但是情感主义者没有办法回答这是“哪种的赞成”。
在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是否也存在着以上的缺陷呢?首先,休谟的道德判断是一种表达赞成和反对的情感,并且对为什么赞同和反对找出的原因是一种建立在人性之上的道德感,人性的普遍性是通过同情原则和比较原则和通则成立的,共同的心理基础是自爱和仁爱,人性也就是麦金太尔所说的非个人性的特征,休谟的伦理学的这个非个人的特征的存在是否有其合理的论据,如果没有,那么休谟的伦理学也存在在麦金太尔所说的情感主义的缺陷。在休谟的《道德原则研究》中有“论自爱”“论仁爱”的,仁爱和自爱都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德,因为它使我们感到快乐,但是其论证中举出的例子如:一个人对其朋友的爱,并不能说明是出于自爱,但同时也不能说明就是出于仁爱即普遍的爱。但是休谟会因此而建立起了他的伦理学。那么,在此基础上休谟的正义观可否是一种非个人的特征呢,其实,休谟的正义观却恰恰证明了这来源于个人的爱好和态度。休谟的正义论并不能说明是一种永远值得遵守的外在的客观准则。因为正义观并不是考虑到整个人类的长远幸福,而是出自一种心理利己的考虑。
除以上论证缺陷外,我相信休谟为情感作为道德基础的论证中,还可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探索。
B01
A
1671-864X(2016)08-0111-01
高彦虹(1978.08-),女,山西阳泉人,外国哲学方向,西方哲学史方向,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