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2016-08-29冯彦波
冯彦波
(宁夏盐池县大水坑第二小学,宁夏 盐池 751500)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冯彦波
(宁夏盐池县大水坑第二小学,宁夏 盐池 751500)
近几年来真正实现了一直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格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广大教师也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以便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潜在的优势。“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生活数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名词不断出现在每位教师面前,同时这些新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同行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自2011年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以来,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的编排不仅密切了数学与自然界及社会的联系,而且把学生推到了学习活动的最前沿。真正实现了多年来一直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格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广大教师也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着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以便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潜在的优势。“小组合作”、 “情境教学”、“生活数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名词不断出现在每位教师面前,同时这些新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同行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情境的创设。但是,教师能否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特点
一是动机性,即所创设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动机,能够真正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新知的欲望。只有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动机,探究教学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二是目的性,即所创设的情境要具有方向性,情境必须是针对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的。也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三是适应性,创设情境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就是要了解和掌握班级学生的特点,以保证班级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即创设的情境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难。过于简单或单调,学生易于直接得出答案,不能引起他们探究知识的兴趣,过于复杂或难度较大,所创设的情境就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从而压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下面就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到和看到的几种创设情境的方法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和实践。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方法
1.在教学中以游戏的方式创设情境。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们曾组织学生做了一个“凑100”的游戏,老师:咱们边拍手,边说数,两人说的数加起来要正好等于100。(找一个学生与老师合作示范),同桌两人一起玩。谁想跟老师比一比?(第一轮出题时老师有意把数越报越大,第二轮把数越报越小;反之,学生报的数第一轮小,第二轮大。)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两个数的总和不变。)同理教师用橡皮筋在黑板上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内角在如何变化?(教师拉伸三角形的一个角)。学生观察得出:一个角变大另两个角就变小;一个角变小,另两个角就变大,教师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会联想刚才“凑100”,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总和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有了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就会通过量角器轻而易举的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种在玩中学习数学,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省心。
2.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质疑。
有人说,提问题不是很简单吗?不简单。当然,首先要敢于提问,然后要追求提问的质量---独特性和创造性,再然后要能够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还要在解决问题后再提出新的有质量的问题,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才是提问题的真谛----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论语》记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疑应有问,有问定有得,孙中山先生说过:“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在教学中只有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进而产生问的欲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先用小黑板出示43÷20 和43000÷2000的两道复习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说出计算和验算的方法,然后教师又出示了430÷20,4300÷200,学生根据上面的练习题,很快得出了4300÷20=21……1,4300÷200=21……1。可验算时出现了错误,可问题出在哪里呢?这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想提问的欲望。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问:“为什么按照上面两题的验算方法,得不到正确的答案呢?这两题与‘43÷20’比较,在题意上有什么不同?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余数应该是多少?有余数的除法应该怎样验算?”……老师不断地设置问题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矛盾冲突,学生提问题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
3.教学中通过推想或猜想创设情境。
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给每组学生发一个铁环,一条跳绳,让学生滚动铁环,或者用自己准备的小皮球等,使其转动,并思考在这些圆中,哪一个转动一周的长度长?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实验,可能会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有关。这样,研究圆的周长就得研究它与直径(半径)的关系。接着研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就顺理成章了。
4.模拟或表演列式创设情境。
在学习“元、角、分及有关应用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的题意和数量关系,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选几名学生当售货员,一些学生当顾客,在讲台上摆上各种文具用品,要求学生根据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境,一边分析题意,一边列式计算,这样关于这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总之,2011年新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新教材已正式进入了小学课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用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去反复实践,总结和提高。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就会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G623.5
A
1671-864X(2016)08-0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