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我们一路同行
—专访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董事长庄爱玲

2016-08-27豆子

至爱 2016年7期
关键词:春芽爱德公益事业

文|豆子

公益,我们一路同行
—专访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董事长庄爱玲

文|豆子

庄爱玲女士曾经在高校执教多年,1990年进入公益界,先后在爱德基金会、CBMI、国际奥比斯组织、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基金会中心网等多家国内外知名公益机构担任项目部主任、中国项目代表、中国区副代表、主任、总裁、秘书长等职务,涉及包括扶贫、教育、健康、就业、残疾人康复、公益发展等领域,直接参与管理的公益项目600多个,足迹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筹集资金超过亿元人民币,促进了公益事业的发展。由于工作出色曾获得“2008年中华慈善奖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

1999年开始研究和推动公益机构的能力建设和公信力,2004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映绿”),任董事长兼总干事。在庄爱玲的带领下,“映绿”团队克服了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了集培训、咨询、交流、评估、研究和项目支持为一体的能力建设和培育服务模式,12年来服务的各类公益组织超过3000家。“映绿”也从最初庄爱玲一人到目前的20位全职员工,成为国内最早被通过AAAAA级社会组织评估的公益支持机构之一。

2016年6月6日,怀着崇敬和好奇,我来到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见到了庄爱玲女士本人。她是个很善言谈的人,用十分简单朴实的语言,像朋友聊家常一样娓娓讲述她和公益事业的渊源。初次接触公益是庄爱玲在南京大学外文系读研究生期间,她选读了郭秀梅教授的“《圣经》文学课”,并因此认识了丁光训先生。那时他们刚刚创办爱德基金会(以下简称“爱德”)不久,人员不足,需要义工。庄爱玲便自告奋勇,在空余时间到“爱德”做义工,陪同因为公益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外国专家、捐助者或管理者去访问受资助的儿童福利院、盲童学校等福利机构。这些外国友人和“爱德”创始人的无私行为让庄爱玲大为感动。也因此改变了庄爱玲的人生轨迹:从一名高校英语专业老师变成了一名公益人。庄爱玲毛遂自荐,并经过了2个多小时严格的中、英文面试,成了爱德基金会的员工。原计划做5年公益的她,却在公益这片热土上耕耘了整整26年。

在长达26年的公益路上,庄老师接触过各种各样的公益人,有民间的、官办的,有国内、国外的,有专业人士、志愿者,有知名的公益领袖、刚入职的公益新丁…… 在她的眼中,长期从事公益的人身上具有共同的特质:善良热情、富有理想和使命、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积极乐观、热爱学习、善于思考、不怕风险、勇于创新、重承诺、敢担当。庄爱玲告诉记者:“这些人涉足公益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人因为信仰;有的人因为曾受恩于人;有的因为兴趣;有的因为好奇;也有的曾在其他领域受到挫折,而在公益领域看到自己的成长……无论什么原因,能够长期坚持公益的人,拥有相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发自内心地认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第二,具有博爱精神,眼中看到的不仅有“小我”,更多的是“大我”;第三,公益的基础是伦理与道德,要守诚信、有操守、心口合一、言行一致;第四,要有同理心,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优秀的公益人还需要具备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方能真正做到“胸怀天下,脚踏实地”。换言之,公益的核心是人,公益人和公益组织不仅要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还要具备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公益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公益组织也是一种新兴的社会组织形式。尽管公益组织已走过了35年的历程,但高等教育环节中,尚未形成各类公益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国的公益行业长期处于登记难、筹资难、人才匮乏却无处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现状,这就是庄爱玲创办“映绿”的初衷和动力。

从庄老师深入浅出的介绍中了解到,“映绿”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公益人才培养与组织培育的公益支持机构,认为公益人才的成长和组织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公益人才的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管理技能,还要了解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既要开展专业服务,还要协调管理项目、资源、团队;既要会与同行交流,还要会与政府、企业、媒体、学术界合作……做一个专业的公益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

2016年5月25日映绿公益咨询日活动

这就是为什么“映绿”为众多的公益组织提供长期的、一站式的陪伴服务。用庄老师的话来说:“做到后来,许多公益同伴之间与我及映绿团队,更像是家人、朋友,彼此之间不仅仅是公益事业的交流,还会相互分享生活的喜乐哀痛。”有相当一批公益机构和“映绿”相伴同行至少8年以上,如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上海浦东新区慈爱公益服务社等机构,成立之初就和“映绿”相伴同行了。

在陪伴公益机构组织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让庄老师难以忘怀的故事。1979年出生的时艳侠是安徽宿州泗县人,1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急性脑膜炎造成肢体残疾,从此不能正常行走。她的丈夫王夺也是幼时患病导致下肢残疾,靠拄着双拐才能行走。两个有着相似境遇又自强自立、乐观坚毅的年轻人因为公益事业走到了一起。他们共同服务的合肥市春芽残疾人互助协会(以下简称“春芽”)是一家专门为残疾儿童、青年及其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持的民间公益机构。庄老师在“春芽”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关注着,不间断地给予他们一些资源及信息的链接;免费提供系统培训和咨询辅导,并在主动承担差旅及食宿费用的前提下,让“春芽”管理团队参加“映绿”举办的各种论坛、沙龙、讲座来提高自身的知识及技能;庄老师还亲自带领“春芽”制定了3个“三年机构战略规划”,并协助其与政府部门对接。后期,庄老师又推荐王夺去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时艳侠申请并入选北京银杏基金会的“银杏伙伴”。“映绿”和庄老师在不同时段为“春芽”提供不同的支持,并陪伴它共同成长。

曾经有人问过庄爱玲这样的问题:“您十二年前刚创办‘映绿’的时候就在做慈善人才的能力建设,现在是不是快做完了?”她告诉我们:“没有,还远远不够。其实,现在才刚刚开始。”在创办“映绿”之前,庄爱玲就看到了人才的潜在需求,尤其是一些草根机构。但是草根公益组织创始人既缺资源,又缺人才,同时还缺乏公益组织运营与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1999年,庄爱玲做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决定:创办一家专门致力于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的公益支持机构。经过5年准备,2004年“映绿”应运而生。

做了这么多年的公益,公益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是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人才流动频繁。对此庄老师也感触良深。“公益机构创始初期,人才流动并不大,能走到一起一般都有相同的兴趣或理念,‘映绿’前五年,年轻成员一般会做三四年。公益行业的人才频繁流动现象出现在2010年之后,原因有多种多样:企业成立的基金会,政府的公务员招聘,还有北上广深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公益行业的薪酬福利待遇普遍较低,公益组织自身的支持系统和管理水平不足,公益行业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因素都是导致公益人才流动的原因。”

随着公益行业的不断发展,在慈善人才建设及培养方面还会面临新的挑战。对于公益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庄老师建议:要想确保公益行业的良性发展,公益组织要先提升服务、参与和治理社会的能力,自强自律;积极鼓励公益组织成立行业协会,共同推进公益行业自律和发展。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基金会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如果未来5年,上海1∕5的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发起的非公募基金会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等40多家大型公募基金会将其年度公益支出的1∕10用来资助上海公信力强、有能力的公益组织实施公益项目或服务,将大大促进上海公益生态的健康发展。当然,公益的发展还需要政策的支持。随着《慈善法》的颁布,相信对公益行业的支持体系建设步伐会加快。为了吸引、鼓励和留住公益人才,建议上海设立公益发展专项基金,设立公益人才年度奖等……

《至爱》的采访结束了,我的耳边还久久萦绕着“信任”“专业”“能力”等词语,我的眼前还闪现着她瘦小的身影,用整整12年的时间,用纤细的双手托着一颗颗小小的幼苗,呵护着、陪伴着公益伙伴们成长。

2016年6月8日映绿举办“培育公益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公益沙龙

猜你喜欢

春芽爱德公益事业
芜湖市爱德运输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春芽实验学校
财政部 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社会组织 申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有关问题的通知
春芽文学社:春芽破土,遨游文学之海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金达-爱德杯国际散文诗大赛获奖名单
大巴之上的圆月
关怀
做公益事业 擦亮企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