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歌,中华民族重要的姓氏起源地

2016-08-27燕昭安

关键词:纣王卫国姓氏

□燕昭安

朝歌,中华民族重要的姓氏起源地

□燕昭安

古都朝歌

200多个姓氏源于朝歌

姓氏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姓氏文化像中国这样传承完整且富有内涵。

朝歌,是非常重要的姓氏起源地,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朝歌文化研究专家王革勋考证,有61个姓氏或源于殷都朝歌,或同殷都朝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渊源。这61个姓氏是:李、王、卫、孙、褚、殷、康、林、常、禄、寇、孔、宋、比、箕、鲜、武、谈、通、牛、元、穆、萧、石、汲、戴、桓、宁、聂、弘、向、樊、凌、沙、宗、冷、礼、晁、繁、齐、庶、甫、鹿、弥、梅、枣、析、徵、葵、免、承、仪、司马、皇甫、熊率、白马、商丘、史晁、史叶、羊角、仲叔。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新斌考证,源于朝歌的姓氏有160多个。

源于卫国诸侯公族的族姓有:璧、凡闾、眷、礼、勉、铖、渠、顽、宪、县、槭、成公、公孟、公南、公叔、会房、蒯、南、卷子、大叔、析、辄、子南、子文、公孙、国、子疆、子季、子郢、公文、公析、孤、假、角、猫、黔、羌师、羌宪、石伯、史龟、史桑、史朝、庶、析龟、兴、右子、祝固、康、凌、常、卫等。

源于卫国大夫的族姓有:仲叔、庚公、夏丁、县潘、邑裘、尹公、石、石冶、石骀、彪长、黾、晁、承、大临、临、革、弥、弥牟、齐、求、棘、兼、贾、孙、开、元、留、公荆、弘、子伯、子行、子高、子玉、鄄等。

源于卫国名人的族姓有:衍、梁馀、于弓、子齐、子叔、子之、夏戊、胥弥、鄢、懿、弋、由章、贡海、惠叔、世、世叔、邃、哀殆、赐、端、蹀、赵阳、鲒、专、琴、南公、元垣、中叔、祝圉、姻等。

源于卫国职官的族姓有:辟、监、将军、寇、司寇、司、司徒、右、右宰、石公、箴、左公等。

源于卫国方位的族姓有:北宫、辟阊等。

源于卫国城邑的族姓有:须、漕、虽、戏阳、降、牵、羡、羊角、庸、汲、匡、淇、宁、戚、共、楚、铁、商、商丘、史叶、浚、悬、裘、拳、卷、籍、聂等。

在云南昆明世博园有一面花岗岩砌就的寻根墙,上刻由马世之、许顺湛两位老专家考证的156个常见姓氏中,明确起源于朝歌的有10个:王、孙、林、石、康、殷、卫、骆、商、阴等。

韩国有许多姓氏也是起源于河南朝歌,这些姓氏的传人自称是 “古商国王孙后裔”,一些氏族《家谱》的始祖画像,有的是商纣王,有的是箕子。这些姓氏大致有:殷、林、孔、奇、徐、韩,等。

66个姓氏的始祖

以上专家对起源于朝歌的姓氏的考证,肯定是不完全的,因为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姓氏中,把每个姓氏的来龙去脉全弄得明明白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从严格意义上的朝歌姓氏来说,即从姓氏起源的空间上严格限于朝歌,从时间上限于公元前商都时期的11世纪到公元前660年卫国国都从朝歌迁出,常用于现代而起源于朝歌的姓氏有66个,其中复姓8个。如:

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又称孙仲,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林。比干被纣王挖心,他的夫人妫氏逃到朝歌西长林仙人梯,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林坚,林姓由他最早发源,后人尊他为受姓始祖。林坚的子孙后来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济南堂、下邳、晋安林氏、九牧林等。还有问礼、九龙、忠孝等堂号,成为林姓最大派系。

殷。武王伐纣后,商王室后裔以故国名为氏称为殷姓。

康。卫国开国君主康叔后裔,以祖上谥号为氏,史称康姓正宗。

牛。殷微子封于宋,离开朝歌时,日当正午,其子孙即以“午”字出头“牛”字为姓。

施。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元。出自殷商元铣之后,元铣是商朝大臣,曾极力反对帝乙把帝位传给纣王。

梅。殷商时期,梅伯被商纣王处死,其后世子孙姓梅。

戴。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有的改为姓戴。

裘。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裘邑,时人称其为裘侯。其后世子孙以裘为姓。

常。卫康叔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

齐。春秋时卫大夫齐子,其名不可考,齐子为其字。其子孙以祖父之字命姓,成为齐姓一支。

商。商朝的王孙贵族以国名为姓氏,称为商氏。商被周灭后,商姓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

晁。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朝歌摘星台

骆。出自嬴姓,商纣王大臣恶来革之玄孙名大骆,子孙以名为氏。

宁。卫公子姬季亹分封于宁邑,后来他以邑为姓氏。

石。卫国大臣石碏之后,春秋时康叔的6世孙卫靖伯有个孙子叫公孙碏,字石,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大义灭亲就源于他的故事。石碏的孙子骀仲,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姓正宗。

凌。卫康叔有个儿子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禄。殷辛王子武庚,字禄父,后人改姓禄。

王。比干后人最早改姓王氏,原姓子。春秋战国间的王诩(鬼谷子),曾隐居于淇县云梦山。

卫。卫康叔后人以国为姓。

开。卫国有卫公子开方,追随齐桓公多年,史称卫开方,其后有支庶子以开为姓。

抗。春秋时卫国大夫三伉的后人,以伉、抗为氏。

鹿。卫康叔后裔,以封邑名称为氏。

比。出自商纣王之叔比干。

承。起源于周时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

冷。卫康叔的后代有被封于冷水的,后人以封地为姓氏,称为冷氏。

弘。卫懿公的心腹大将弘演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为姓。

牧。卫君康叔曾被封于牧(朝歌南部),他的一些子孙后代以牧为姓。

乜。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乜城,以地名为姓。

荆。出自庆姓,有改姓荆者,战国时义士荆轲即出生于朝歌。

赫。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末年王公贵族囚禁之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繁。源自殷商七族之一有繁(pó音婆)氏,其后人以繁为氏。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为都城,监管殷的遗民,同时把殷民七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

为何这么多姓氏起源朝歌

朝歌为什么竟然源出那么多姓氏,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占据那么重要的位置呢?

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多从殷商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定型、普及,朝歌恰恰在这个时期地位显赫。

从公元前1201年到公元前1046年,朝歌城断断续续作为武丁、武乙、帝乙、帝辛(殷纣王)四代君王的都城,其中帝乙在位26年,纣王在位52年。中华民族的历史,正好从这个时代起显得特别绚丽生动。

特别是殷纣王时期,朝歌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八方诸侯纷纷来朝,著名的周文王姬昌当初也仅仅是经常来朝歌朝贡的西伯侯。商纣王又常常四处征伐兼并,人流物流的开放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地区。

商都朝歌和卫都朝歌之间,还有一段“三叔监殷”的历史。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京畿之地殷商遗民的管理让周武王大伤脑筋,为了安抚当地民众,武王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在朝歌管理殷朝遗民。其实,周武王对武庚禄父并不放心,于是又在朝歌的北、东、西面设立邶、卫、鄘三个方国,分别由周武王的三个弟弟霍叔、管叔、蔡叔去统治,目的是为了监视武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

果然,不出三年,武庚禄父借周武王病死、周公旦摄政之机,串通管、蔡、霍三人,联合原来殷朝的封地东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十七个方国,起兵周,迫使周公再次东征。

周公平定叛乱后,封周武王少弟康叔于朝歌,建立卫国,管理朝歌从商朝遗留下来的所谓殷民七族。周公给康叔很大权力,使其成为东部方国的诸侯之长。周公还专门为康叔举行了隆重的授土授民仪式,并且作《康诰》《酒诰》《梓材》等文告,作为康叔治国用以效法的准则,使卫国很快成为西周经济发达、疆土辽阔的第一大国。

从西周到春秋中叶,朝歌作卫国国都383年。朝歌作卫都时出现很多中国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比如治国有方的卫康叔,高风亮节的卫武公,大义灭亲的卫大夫石碏,玩物丧志的卫懿公,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等等。战国时期卫都东迁后,朝歌作为旧都又出现了义士荆轲、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大音乐家王豹等彪炳史册的人物。

我们知道,姓氏的来源,有以贵族的“氏”为姓,有以国名为姓,有以居住地为姓,有以有名望的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有以官职为姓,有以技艺为姓,等等。在晚商至春秋上半叶这段姓氏形成的关键历史时期,朝歌一直处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是军事斗争的焦点区域,也是经济、科技发展的前沿区域,产生的姓氏就特别多,朝歌成为中华民族姓氏重要的起源地就是必然的了。

朝歌姓氏的辐射和繁衍

朝歌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它是许多姓氏的起源地,还在于从朝歌起源的姓氏具有特别强的辐射、繁衍能力。

中华姓氏形成时期,朝歌人曾有六次大规模向外迁徙活动:一是武王伐纣,殷朝灭亡,大批的前朝贵族和民众被流放、被遣散,或逃亡或避乱远走他乡;二是武王封箕子到朝鲜,带去5000个殷民;三是武庚禄父联合三叔叛乱被镇压后,周杀死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等一大批所谓罪臣;四是为了彻底扑灭朝歌民众复辟殷商的梦想,有组织地强迫所谓的“殷顽民”大批迁往“成周”(洛阳);五是微子起先反对纣王,其后又没有参与武庚的叛乱,因此受到周公青睐,被封往宋(今商丘),又带去大批的臣民;六是公元前660年,卫懿公玩物丧志,养鹤误国,卫国被北狄打败,国都从朝歌迁出,辗转楚丘等地,后定都帝丘(濮阳),大批的卫国贵族及文武百官随之迁徙。

在当时,中华姓氏正处于萌芽、产生、普及但尚未定型的大背景下,朝歌人的每一次大规模迁徙,都在新居住地播撒下姓氏的种子,带到新居住地的每一个姓氏,都会繁衍出许多新的姓氏。比如宋、孔等大姓都是微子到宋国(今商丘)后产生的姓氏。

河南是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发源地。据《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全国共有11969个姓氏。台湾鬼谷子学术研究会编著的《中华道统,血脉延年》收列姓氏近2万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的一项调研,收集的姓氏有2.3万多个。这些姓氏,去掉少数民族姓氏,去掉来源不明的,余下的汉族姓氏有4820个,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1834个,占38%。

但是,现代常用的姓氏并不是太多。按人数排列,前120个大姓就涵盖了11.7亿人。而排列在前120位的姓氏源于河南的就有97个,占81%;其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45个。

除了朝歌,河南省的洛阳、商丘、濮阳、开封也都是重要的姓氏起源地。而上述几次大迁徙,对商丘、洛阳、濮阳的姓氏形成和普及,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朝歌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显而易见。

姓氏寻根的热土

到朝歌来寻找姓氏之根,反倒是从国外最先兴起的。改革开放之初,1984年5月2日,日本东京国学院、日本现代书道研究所组团来朝歌访问,提出姓氏寻根在朝歌的命题。其团长中岛司有先生当场提笔书写 “淇民朝歌开国庆”几个大字。

20世纪90年代,朝歌南面的卫辉市多次在比干庙成功举办世界林氏大型扫祭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的林姓代表参加。世界林氏代表拜过比干墓,自然要到比干生活和活动的朝歌、比干殉难的地方摘心台来寻根谒祖。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著名的林姓人士如林英海、林炎志、林斤澜等都曾专程来朝歌祭祖。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化部原副部长林默涵为三仁祠题写匾额。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前夕,也不忘来朝歌探访一下自己的祖根。随着寻根活动的兴起,全国的殷姓、石姓、康姓、孙姓等经常来朝歌进行寻踪问祖。比如台湾、广西、南京、洛阳、林州、汤阴、浚县、濮阳等地的石姓宗亲都来淇县寻根问祖,打算在朝歌修建石碏祠,以示纪念。

1999年春,韩国氏族总联合会代表团一行30余人,在总裁白镇禹老先生的带领下,专程来朝歌访问,团员多数属商纣王、箕子的后裔,其中有韩国殷氏大宗亲会会长殷熙权,有韩国林氏大宗亲会会长林道文(佛心道文)等殷、林、奇、徐、孔等氏族代表。

韩国宗亲参观了摘心台,在三仁祠祭拜了箕子、比干、微子后即到纣王墓。在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的“纣王之墓”石碑前,韩国宗亲们十分虔诚地脱掉鞋子,恭恭敬敬地三叩六拜。当时纣王墓还没有整修,墓前的细土两三寸厚,韩国宗亲脱掉鞋子趴在细面似的黄土里叩拜,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提起商纣王,殷熙权先生认为不能一味地贬低他,商纣王对历史发展有功,很多坏的东西都是后人强加的,应该还历史本来面目。他自豪地说他们是商纣王的后代,是古商国帝王后孙。他拿出他们厚厚的、印制精美的家谱,上面从箕子、纣王一直到他这一代,列得清清楚楚。

纣王墓所在的河口村,是朝歌地区殷姓比较集中的村子,这里的殷氏自称世世代代是纣王的守墓人。经过交流,他们惊奇地发现,河口的殷氏与韩国的殷氏,尽管几千年来没有过来往,竟然字派相同,都是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字轮流作为取名字的字派!

这个发现,一下子拉近了两国殷氏宗亲的距离,朝歌殷氏与韩国殷氏在翻译的帮助下,认亲排辈,相互以叔伯侄孙相呼。

此后,朝歌与韩国氏族联合会的交流越来越密切。2000年9月,应韩方邀请,河南淇县派陈传光、燕昭安等四人赴韩国访问,在汉城(今首尔)参加国际姓氏研讨会,在会上较详细地介绍了朝歌姓氏研究方面的情况。韩国氏族联合会又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6年组团来朝歌。

2009年3月8日至12日,在朝歌纣王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帝辛殉难3055周年拜祖大典”,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中国殷氏文化学会代表30余人和朝歌殷氏宗亲会及当地民众参加了活动。拜祖期间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并协商确定:(1)将带有贬义的纣王改称为“帝辛”;(2)在纣王墓前立“大商帝辛之陵”石碑;(3)每年农历二月初五帝辛忌日举行祭祖活动,每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2014年举行了大规模的联合祭祖活动。全国各地宗亲对朝歌视如故土,对朝歌的建设、发展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议和意见,感情真挚。

(作者单位:淇县政协)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纣王卫国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按兵不动
商纣王的暴政
牧野之战
卫国的生存之道
姓氏拆解
弱国不天真
众叛亲离
何以听力会减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