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人与云梦山
2016-08-27贾振君
□贾振君
历史文化名人与云梦山
□贾振君
云梦山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淇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东麓,主峰海拔584米。这里峰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涌涧飞,险奇秀幽,素有“云梦仙境”之称。千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或创办庠序,或隐居修真,或寻幽探胜,在这里留下了瑰丽的诗篇,也留下了亘古不朽的传奇。
云梦山现存有元、明、清至民国各代的摩崖题记220处,碑刻33块,主要分布在水帘洞、孙膑洞、毛遂洞、舍身台、上圣庙、五里鬼谷、小峰门及五里井等地方,在方圆5公里之内。这些独具风韵的摩崖石刻俨然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寻幽探秘者对她的情有独钟与魂牵梦萦。
我们不妨从这些摩崖石刻来逐一梳理。
水帘洞是摩崖碑刻比较集中的地方。此洞位于云梦盆地南山半崖上,高10米,宽5米,进深80米。洞中钟乳垂垂,千姿百态,时有水珠滴落,晶莹透亮,宛如水帘,故名。
“水帘洞,鬼谷先生隐处”。刻于明万历十一年,为明代书法家、龙门通判窦文题写,魏碑书体,端庄凝重,高高镌刻在洞口右上方,可谓画龙点睛之作,是水帘洞价值连城的金字招牌。他的《诣水帘洞有感》诗碑,更有独到之处。碑高1.3米,宽0.6米。镌刻七绝一首:“天开玄窍授名贤,地涌灵泉在里边。万古水甘帘不卷,有谁读易绝纬编。”意思是说,在这个大自然形成的神奇玄妙的水帘洞里,鬼谷子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徒,洞里面香甜爽口的泉水常年流淌,流到山下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水帘,看当今世上还能有谁可以比得上鬼谷子高深的学问。碑文用行草书写,潇洒流畅,放荡不羁,章法布局,恰到好处,很有现代书法的气度。该诗仅用28个字,高度概括了当年鬼谷子办学的盛况,和洞口的摩崖题记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窦文的另外两品摩崖石刻也很令人注目。一品“威灵显应”,刻于云梦盆地进口处,每字1.2米见方,特别醒目,给人一种威严神圣感。一品“壁立万仞”,刻于五里鬼谷入口处,驻足摩崖,仰看卓立插汉的山峰,可谓真实写照。如不身临其境,难以写出如此贴切的语句。这两处摩崖皆为行书,端庄遒劲,气势磅礴,柔中有刚,是不可多得的书法珍品。
这里就是鬼谷子隐居办学的地方。战国初期,纵横家鼻祖鬼谷子隐居于此,志匡天下,创办庠序,聚徒讲学。培养出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一批叱咤风云、出将入相的旷世奇才,并著有《鬼谷子》十三篇传世。
在离水帘洞口不足12米的范围内,崖壁上还保留着元代以来的摩崖碑刻29处,字大小不一,字体各异。其中元代文学家王恽撰写的《重修道院记》碑,最具特色。其碑就山而凿,通高3.54米,宽1.20米。碑座就山势雕琢的一匹巨形赑屃,前爪犀利,曲颈向内,双目炯炯,遥望前方,仿佛告诉人们由此入洞拜谒鬼谷子。碑首为透雕的两条蟠龙,龙尾盘结交错于正中,龙首向背伏于碑的两侧,双目俯视,似为人间送去吉祥,二龙中间,是文学家王恽书写的小篆“云梦山道院记”,端庄凝重,出手不凡。碑文为楷书,用简洁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云梦山水帘洞的自然美景,追述唐甄济隐居此山的情况和元代全真学者李志和(邱处机之门生)修复云梦山的事迹以及重修云梦山道院的情况。此碑刻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除此之外,王恽还有多首描写云梦山的诗词,其中有《青岩诸山》:“漠漠寒山隐隐钟,迢迢石磴接诸峰。支筇欲下人如鸟,揽辔先登马似龙。苍峪雨添溪碓急,青岩云护水帘重。徘徊读尽摩崖记,却笑无能续后踪。”《水帘洞》:“秋云不卷水晶寒,芝草年深湿不干。翠壁悬冰鸣剑珮,朱缘穿露织琅玕。夕阳倒影鲛绡薄,春雨添流瀑布宽。我欲寻真问丹诀,凭谁传简惜青鸾。”从前一首诗可以看出,当时青岩山上应有许多摩崖题记,或许他看到了唐代甄济留下的笔迹,或许还有更早的遗存。
王恽(1228-1304),元代北方著名的文学家,字仲谋,卫州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人。初为卫州详议官,至元五年(1268年)拜监察御史,历任河南、河北、山东、福建等地方官。后又召回京师,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大德八年(1304年)授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文定。著有《相鉴 》50卷,《汲郡志》15 卷,《秋涧先生大全集》100卷。王恽为元好问弟子,为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其书法遒婉,与东鲁王博文、渤海王旭齐名。王恽的不少诗流露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如《挽漕篇》《农里叹》等。而有些诗则是政治上的感慨,如《禹庙》等。王恽的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从内容上看,他的词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中,多含沧桑之感,这是由于王恽6岁时金亡,40多岁宋亡,时势动荡,加之他前期在官场里“似田间秧马”、用舍由人,并不得志。到了后期,由于元朝统一南北,局势大定,“人安米贱”,所以他晚年作品表现为平和淡雅,个人抒情和应酬之作较多。
文中提到的甄济隐居此山又有怎样的历史故事?
甄济,字孟成,定州无极人。他的叔父曾经当过幽州、凉州的都督,甄济很小就失去父母,随他叔父生活,居住在卫州。甄济从小聪颖过人,孤傲好学,品行端正,文采飞扬,曾隐居朝歌西南的云梦山(又名青岩山)读书十年。唐玄宗派到各地巡访贤才的采访使发现了他,举荐入京,任河东节度使安禄山手下的范阳掌书记。任掌书记期间,甄济发现安禄山有叛心,图谋不轨,就暗中与人一起密奏皇帝,劝玄宗对安设防,但并未引起重视。甄济一腔正义,难与奸人为伍,于是称病回到朝歌,仍归云梦山隐居起来。甄济在朝歌一带早负盛名,这回他再次归山隐居,家乡百姓更加崇敬他,“环山不敢畋渔”,不在云梦山附近打猎、捕鱼,唯恐打扰他。不久,安禄山果然大阅兵马,反叛作乱。次年攻下潼关,在东京洛阳自称大燕皇帝,这时,他又想起甄济,派大将蔡希德提着刀,前去逼甄济出山任职。蔡希德来到云梦山水帘洞前,见甄济在石桌后左手扶卷,右手执笔,并无病恙。他把来意讲明,说:你原为范阳掌书记,安禄山赏识你的文采,待你不薄。现安禄山已兵逼西京,设号为帝,只要你随我出山,同扶燕帝,定能更得厚爱,共享荣华。如若不识时务,不肯出山,安禄山是容不得忤逆之臣的!我蔡某武夫一个,就不要怪我刀下无情了!甄济面对威逼利诱,不动声色,泰然自若,镇定地说:安禄山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己私欲,烧杀抢掠,不顾百姓死活,必定没有好下场。我不能为这等人事。我主意已定,决不出山。我们过去曾共事一场,不愿让你为难,愿将此头由你削去交差!说罢,将头横向蔡希德刀前。蔡希德本是军中壮夫,阵前杀人如麻,却被甄济的崇高情操和大义凛然的恢宏气度所震慑、感动,遂将利剑投入鞘中,拨马而回。甄济在安史之乱中保持高尚节操,为后人所景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和《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有甄济的传记。
水帘洞
“天开道眼,山透玄心”八个盈尺大字,是御史孙征兰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镌刻在水帘洞右上方的摩崖题记,端庄秀丽,柔中有刚,是地道的台阁体,他的另一方狂草摩崖诗碑,堪称一绝,在近一平方米的山壁上,镌刻《仙洞偶笔》两首。其一曰:“盘古谁施开混针,斜穿山腹作仙心。我来洞代仙开口,心似山空古在今。”其二曰:“洞为仙人万古留,泉滃仙髓带云流。乘云愿洒泉为雨,飞润阎浮四百州。”这方石刻用狂草书写,如行云流水,飞鸿戏海,似蛟龙腾飞,舞鹤游天,气宇轩昂,一派大气,可谓草书之上乘。
孙征兰,字九畹,号睡仙,淇县南阳村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孙征兰年少聪明好学,被誉为“灵童”。20岁到县儒学“补弟子员”。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春,考取魁位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赴北京参加殿试,考中进士。不久,官拜监察御史,恭助朝廷议定国事。崇祯初期,转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崇祯后期,任四川布政司参政,分守上川南道军,振旅以律,在邛州峨眉开疆100余里。孙征兰任官在外,但对家乡十分关心。淇县(朝歌)为殷商帝都,为弘扬家乡历史文化,传之后世,他与知县蔡霍等人,在县城南关驿道西侧关帝庙前立巨碑一通,亲书“殷朝六七贤圣故都”八个大字。又联络乡绅在城中心十字路口修“文昌阁”(又称“中心阁”)一座,总高15米,下为拱圈高台,上建攒尖重檐六角亭,可登亭瞭望四方。此阁建成不久,又在南阳村建起一座古式皇阁,以示相望。孙征兰政绩、军功、文采卓著,晚年返回淇县南阳村故里,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善终,享年68岁。
三清殿旁,立有何士琦、嵩岳父共同撰写的《云梦山游记》碑,镌刻于清顺治九年(1650年)。全文言简意赅,用词贴切,虽不足600字,却把云梦山描写得美如画卷,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此碑高0.94米,宽0.44米,圆首,碑额上面线刻缠枝牡丹,左右两边是富贵不断头连续图案,正楷书写,清秀端庄,一丝不苟。文曰:“河朔之地,南界黄流,北走太行,万山蚁附。中有峰峦拔立,奇峭插天者,云梦山也。闻之,墨客骚人曰:此山螭怒虬盘,幻异万状,水帘一洞尤其幽玄,乃鬼谷先生仙栖之地……余策蹇山麓,迤逦而北。林木茂密,野桃垂垂,山椒离离……时忽老妪野叟荷锸樵汲……稍进里许,涧水流澌,湛清漾碧,中结茅亭。菡萏开鲜,修竹舞翠……横岭坊外,红尘割断……俯瞰深谷,奇花异草,夹路喷奇,八盘九弯,曲曲幽异。”
何士琦为召陵 (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人,从《云梦山游记》可知何士琦为清顺治时淇县令柴望的属下官员,著名诗人。另有《谒三仁祠》《比干墓》等多首诗文传世。
淇县令柴望的草书碑刻《再游云梦一律》,堪称书法瑰宝。该碑文撰写于清顺治九年,碑高0.48米,宽0.67米,四隅线刻4厘米连续菊花图案。碑之全文:“壬辰冬抄偕任东翁同李江芳仲秀才再游云梦一律:风流谢朓侠山上,与我同心羡古风。乱草丛中摩旧刻,寒泉夜里探仙翁。空天月上峰围白,斗室灯悬石放红。清兴一年虽两度,当解未尽在云梦。”落款是“朝歌长柴望灵岩题”。
柴望为清顺治初期淇县知县,不仅是一位颇具文采的诗人,也是一个体恤民情、有经济头脑的清官,于顺治八年在淇县东6公里处的河口村创建了青龙镇。清《淇县志》载,历时八载……“工果告成焉,洵朝歌之雄镇而河朔之奇地哉。”码头建成后,青龙镇迅速发展成商业重镇,淇县的土特产可以通过淇河、卫河运往天津等地,外地的产品也可以通过卫河运至此地集散销售,为繁荣淇县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鬼谷亭的左侧有一天然洞窟,叫孙膑洞,也叫洗尘洞,外有石屋、石门、石柱、楹联。门口楹联:“道讲刑名勋垂渤海,胸罗兵甲气镇风云。”内石柱楹联:“会众英戡乱天下,扫群魔旋转乾坤。”都是对孙膑的高度赞杨。洞内石坊石柱上刻有41幅戏曲组画,经河南省戏剧研究所有关专家和朝歌老艺人辨认、考证,戏曲组画石刻表现的戏曲剧目分别是:《白猿盗桃》《孙膑拜寿》《孙庞对弈》《贬晋王》《珠帘寨》《下燕京》《铡美案》《铡赵王》《战秦琼》《麒麟图》《曹茂搬兵》《秦郎叫门》《秦琼表功》《秦琼发配》《杨景招亲》《鞭打张士贵》《战洛阳》《老北京》《桑园会》《八仙过海》等。另外还有一些戏曲画尚未考证出具体剧目。组画为明代中期刻制,是国内较早的戏曲剧目人物画,非常珍贵,但由于年代久远,出自谁手已无法考证。
云梦山还存有明嘉靖四十六年(1567年)的摩崖题记:“……同游苍峪至云梦山,谒玉帝,历三清、鬼谷祠,复观水帘洞……齐鲁燕赵三晋之民,慕其威灵,跻跻跄跄,伏首于祠下者日以万计。”以及舍身台面积达26平方米的摩崖题记,还有许多摩崖石刻,因石质风化较严重,题记的作者和文字内容已无法辨认。但这寥寥数语能说明当时云梦山的影响远及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
除了这些摩崖石刻,历代文化名人还留下许多诗作,如明代大诗人、著名的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李东阳的《青岩山》:“青岩山,甄济高风不可攀,禄山使者封刀还,入东京,见黄盖,帝勒伪官阶下拜,郑虔贬死王维生,故人独有苏源明。君不见,舞象悲啼乐工哭,贼斫工尸分象肉。”明代诗人、府学训导曹安的《苍峪山》:“金鳌背上崎危峰,万壑千岩紫翠重。雨晴灵湫神物出,云深石洞薜萝封……”明诗人、训导王琮的《青岩仙境》:“……月照山头天鉴窄,云山岫口水帘宽……”明诗人、典史杨鹏的《青岩仙境》:“……读罢石崖方外记,应知此处有神仙。”清代诗人、训导王廷议的《水帘洞》:“云洞辟何年,幽寻最此偏。芳襟披宿蔓,芒骄破苍烟……”等等,为云梦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云梦山摩崖石刻是研究历史文化名人与云梦山及古代雕刻艺术的活教材和实物佐证,是前人留下的无价之宝,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和书法价值。云梦山摩崖石刻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单位:淇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 赵建春]